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2 寓言二则(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2 寓言二则(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1 20:3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拓展与提高
12 寓言二则
课文主旨
《亡羊补牢》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丢了两次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课文主旨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用拔苗的办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两个词都有“盼望”的意思。
“巴望”指急切地盼望,比“盼望”的程度更深一点儿。
①我们盼望已久的寒假正在悄悄的向我们靠近。
②农民伯伯巴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巴望 盼望
【原文】
亡羊补牢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译文】
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这可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兴盛起来,而夏桀王和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到头来终不免身死国灭。
现在楚国土地虽然狭小,然而如果截长补短,也还能有数千里,岂止一百里而已?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孟子》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核心问题: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
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揠苗助长》中那样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揠苗助长》中那样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中的种田人说,你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难道你不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吗?
生活中有类似 “亡羊补牢”的示例吗?和同学交流。
教师点拨:完成本题需要我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是否亲自经历过或者是自己看到过、听到过这样的事例,如果有,和同学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和《亡羊补牢》类似的示例:小明平时不好好学习,期中考试成绩很差。他下半学期努力学习,期末考了双百。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禾苗都枯死了。
自己累得“筋疲力尽”,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事实充分说明,违反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愚公移山
从前,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儿孙们听了齐声叫好
愚公移山
他领着一家人挖土搬山。他们挖的挖,抬的抬,干得非常起劲。邻居们看见了,也都过来帮忙。一个才七岁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智叟看见他们干得又苦又累,就对愚公说:“两座大山这么高,你又年老体弱,怎么能把它们搬走呢?”
愚公移山
愚公笑着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不停地挖下去,还怕挖不平吗?
  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动,就派了两个力大无穷的神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从此,这里的人们出门再也不用绕道了。
愚公移山
1. 仿写词语。
例:蹦蹦跳跳(AABB式)
愚公移山
2. 这个故事讲的是 (谁)的故事?
愚公移山
3. 读故事,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愚公门前有两座大山,人们进出很不方便。( )
(2)智叟觉得愚公年老体弱,根本移不走大山。( )
(3)愚公是个很有毅力的人,最后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
4. 这篇故事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样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