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11: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及延安精神的内涵。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诗歌的写作背景。
2.准备关于南泥湾的歌曲和延安的相关图片。
3.制作多媒体课件。
4.打印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卡。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诗歌。
2.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欣赏图片,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延安的一组图片,揭示课题。
2.导入:延安不同于别的地方,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地位。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去追寻延安吧!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聆听教师简介,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4.过渡:我们追寻延安到底要追寻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操作指导:教学时, 可用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背景介绍可以用影像、图片直观地展示延安,让学生通过画面去了解延安,减少学生学习本课的年代感。
板块二 初读诗歌,合作识字
活动1 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了解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通句子,尝试想象画面。
3.教师以“诗人到底在追寻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课件出示)
活动2 再读诗歌,小组识字
1.教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按要求小组内自学自检生字词。
(1)教师课件出示由会认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强调易错字音字形:
①“延”读yán,不读yàn。
②“茅”下边是矛,不是予。
(2)小组内汇报识字方法:
①加一加识记:矛——茅、眉——媚
②减一减识记:惜——昔、但——旦
③换一换识记:廷——延、坑——炕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巩固识字成果。
3.过渡:诗中多次提到“追寻”,作者是在追寻什么?让我们一起学习诗歌的第1节。
操作指导:这里重在让学生读准生字新词,对重点生字“炕”,教师要加以特殊强调,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自主识字,扫清生字障碍,为朗读诗歌打下基础。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将学生带入情境。
板块三 品读诗歌,体会延安精神
活动1 自由朗读,体会交流
(一)学习第1节诗歌。
1.自由读第1节诗歌,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歌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第1节诗歌。
(2)指导学生理解比喻句,感悟延安精神。
(3)指导仿写训练:
课件展示:像______________的鱼儿,在追寻________________;
  像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追寻________________。
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第1节诗歌。提示:要读出急迫感。
4.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5.尝试背诵第1节诗歌。
(二)学习第2节诗歌。
1.自由读文,说说这节诗歌都写了哪些事物。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课件出示第2节诗歌。
(2)课件出示“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的老照片,简介时代故事。
3.思考:作者是单纯地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个地方吗?作者真正想要追寻的是什么呢?本节诗中的“你”指的是谁?
4.教师简单讲解诗歌中的“借代”的修辞方法。
(1)借代修辞是借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2)在这里作者借延河的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来指代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延安精神。
5.小组齐读诗歌第2节。教师提示朗读时的节奏和语气。(关注排比句、押韵,朗读语气越来越强烈,语调越来越高昂。)
活动2 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
1.发放课前打印的学生课堂活动卡。
自学第3、4节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现代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短语选择正确的理解,并连线。 温热的土炕 老牛破车         指贫穷落后 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精神 破旧的茅屋
自学第5、6节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用波浪线画出诗中的反问句,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对比:哪句更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追寻信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寻温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寻光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1)朗读诗歌,圈画描绘昔日的和现在的延安的诗句。
(2)组内交流,完善课堂活动卡。
3.全班汇报交流课堂活动卡。
(1)课件出示第3小节及图片,指导理解“温热的土炕”象征着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2)课件出示第4小节,指导理解对比写法及“老牛破车”是指贫穷落后;“顶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3)课件出示第5小节,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反问句。
①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②对比:哪句更好?好在哪里?
(4)课件出示第6小节,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到底追寻的是什么。
①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来理解:
课件展示:“追寻信念”是指(解放全中国)。
  “追寻温暖”是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追寻光明”是指(有了延安精神,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才有希望)。
②教师指导朗读。
③引导学生感悟排比的写法,并进行仿写练习。(课件出示)
活动3 指导朗读,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3~6小节。
2.交流体会诗人是怎样追寻的。
(1)出示诗歌创作的背景:
课件展示:1974年,诗人到延安采访,看到人民依然比较贫困,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了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的诗。
1991年,诗人再次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等地。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便创作了这首诗《延安,我把你追寻》。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小结:诗人看到了延安由贫穷到富有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诗人知道使延安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就是诗人追寻的——延安精神。
操作指导:比喻、排比、借代的修辞方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修辞方法的妙处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了解。教师要以朗读为基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延安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会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无限追求。
板块四 总结回顾,拓展交流
活动1 总结全文,深化思考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总结:“延安精神”都包括什么?
课件展示: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把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活动2 课外拓展,交流深化
1.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2.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3.饱含感情地背诵诗歌。
操作指导:此环节设计,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全文的同时,还要结合课内学习内容适时寻找恰当的话题引导学生交流,发现身边的“延安精神”,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学生体会新体诗的结构,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陶冶情操,感悟诗歌的中心思想。适度的仿写能够让学生打开思维,体味诗歌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