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13 植树的牧羊人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重点)
2.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重点)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难点)
【教学目标】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荧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慷慨( ) 干涸( ) 坍塌( )
缝隙( ) 酬劳( ) 废墟 ( )
薰衣草( ) 滚烫( ) 光秃秃( )
kānɡ kǎi
xūn
chóu
fènɡ xì
hé
tū
tànɡ
tān
xū
流淌( ) 硬朗(yìnɡ lǎnɡ)
沉默寡言( ɡuǎ ) 刨根问底( páo )
tǎnɡ
三、基础知识
慷慨:大方;不吝惜。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 地面上的植物,多只庄稼。这里用作动词,长庄稼。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琢磨:思考;考虑。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四、整体感知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1.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2.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呼应开头。
1.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五、课文精读
2.“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3.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的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牧羊人是一个心存善念、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甘为他人奉献的人。
4.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真挚深切地赞美之情。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终会被改变。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终会被改变。
六、课堂小结
七、延伸拓展
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1.朋友,请给鸟儿多一片温暖的天空,请给鱼儿多一点娱乐的天地。
2.多种一棵翠绿的小树,还我一片蔚蓝的天空。
3.拒绝白色污染,对一次性饭盒说不!
4.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心是纯粹的。
5.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