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物理突破专题小练(粤教版选修3-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二物理突破专题小练(粤教版选修3-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广东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3-16 21:48:00

文档简介

专题小练
1.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6.02×1023 mol-1,一滴体积是3.0×10-3 cm3的水的分子数为
(  ).
A.1.0×1020 个 B.1.6×1020 个
C.1.8×1021 个 D.3.3×1021 个
解析 水的质量m=ρV ①
故水分子数n=·NA ②
解①②得n=1.0×1020个
答案 A
2.在标准状况下,某同学做一次深呼吸约能吸进4 000 cm3的空气,据此估算他一次深呼吸吸进空气的分子总数约为多少个?(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 一次深呼吸能吸进的空气分子个数为n=·NA=×6.0×1023个=1×1023个.
答案 1×1023个
3.(2012·南京)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 000 mL油酸酒精溶液中有油酸0.6 mL,用滴管向量筒内滴50滴上述溶液,量筒中的溶液体积增加1 mL.若把一滴这样的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中,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展开,稳定后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的形状如图1所示.

图1
(1)若每一方格的边长为30 mm,则油酸薄膜的面积为________m2;
(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有纯油酸的体积为______m3;
(3)根据上述数据,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m.
解析 (1)用填补法数出在油膜范围内的格数(四舍五入)为85个,油膜面积为S=85×(3.0×10-2)2 m2=7.65×10-2 m2.
(2)因为50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1 mL,且溶液含纯油酸的浓度为0.06%,故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为
V0=×0.06%mL=1.2×10-11 m3.
(3)把油酸薄膜的厚度视为油酸分子的直径,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 m≈1.6×10-10 m.
答案 (1)7.65×10-2 (2)1.2×10-11 (3)1.6×10-10
4.(双选)把墨汁用水稀释后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2
A.在显微镜下既能看到水分子也能看到悬浮的小炭粒,且水分子不停地撞击炭粒
B.小炭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所说的布朗运动
C.越小的炭粒,运动越明显
D.在显微镜下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液体,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静止不动的水分子组成的
解析 在光学显微镜下,只能看到悬浮的小炭粒,看不到水分子.故A错 ;在显微镜下看到小炭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且看到的炭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故B、C正确,D显然是错误的.
答案 BC
专题小练
1.(双选)(2011·临沂高二检测)对于两个分子间的势能,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其分子势能可能将减小
B.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其平衡距离时,分子间距离越大,其分子势能将越大
C.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其平衡距离时,分子间距离越大,其分子势能将越大
D.当分子所受的引力与斥力的合力为零时,分子间的势能也为零
解析 分子势能的变化与分子力做功情况有关,当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故A正确,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其平衡距离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故B正确、C错误,当分子力为0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等于0,故D错误.
答案 A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子间距离为r0时没有作用力,大于r0时只有引力,小于r0时只有斥力
B.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势能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C.设两个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势能为零,则分子间距变小时,分子势能一直减小,故分子势能在任何距离上都为负值
D.物体的内能仅由温度和体积决定
答案 B
3.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
C.做加速运动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大,分子平均动能越来越大
D.物体的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答案 D
4.在体积、温度、压强、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五个量中,与分子平均动能有关的量是________,与分子势能直接有关的量是______,与物体内能有关的量是______,联系微观量和宏观量的桥梁是______.
答案 温度 体积 体积、温度、质量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小练
1.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在物理性质上一定是各向异性的
C.晶体熔化时具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晶体熔化时内能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解析 外形是否规则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处理.所以选项A是错误.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而多晶体在物理性质上是各向同性的,所以B错误.晶体在物理性质上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一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及总动能不变,但吸收热量,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物体内能增加,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引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C错.理论和实验都证明在适当的条件下,非晶体和晶体的相互转化,因此D正确.
答案 D
2.在两片质料不同的均匀薄片上涂一层很薄的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尖端分别接触两片的中心,结果薄片a上熔化的石蜡呈圆形,薄片b上熔化的石蜡呈椭圆形.由此可以判定
(  ).
A.a一定是晶体 B.b一定是晶体
C.a一定不是晶体 D.a一定不是单晶体
解析 a薄片上熔化的石蜡呈圆形,表示它的导热性是各向同性的;b薄片上熔化的石蜡呈椭圆形,表示它的导热性是各向异性的,所以b薄片一定是单晶体.由于非晶体和多晶体的物理性质都表现为各向同性,所以a薄片可能是非晶体,也可能是多晶体,又因为单晶体并不是在所有物理性质上表现各向异性,所以a还可能是单晶体.
答案 B
3.(双选)关于液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液晶是一种晶体
B.液晶分子的空间排列是稳定的,具有各向异性
C.液晶的光学性质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D.液晶的光学性质随外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 液晶的微观结构介于晶体和液体之间,虽然液晶分子在特定方向排列比较整齐,具有各向异性,但分子的排列是不稳定的,选项A、B错误.外界条件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液晶分子排列的变化,从而改变液晶的某些性质,温度、压力、外加电压等因素变化时,都会改变液晶的光学性质.
答案 CD
4.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原因是
(  ).
A.液体可以流动
B.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
C.与液面接触的容器壁的分子对液体表面层分子有吸引力
D.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
解析 由于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的距离,所以表面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这种引力使液体表面层的相邻部分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即表面张力).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答案 D
专题小练
如图4所示,一开口汽缸内盛有密度为ρ的某种液体;一长为l的粗细均匀的小瓶底朝上漂浮在液体中,平衡时小瓶露出液面的部分和进入小瓶中液柱的长度均为.现用活塞将汽缸封闭(图中未画出),使活塞缓慢向下运动,各部分气体的温度均保持不变.当小瓶的底部恰好与液面相平时,进入小瓶中的液柱长度为,求此时汽缸内气体的压强(大气压强为p0,重力加速度为g).
图4
解析 设当小瓶内气体的长度为l时,压强为p1;当小瓶的底部恰好与液面相平时,瓶内气体的压强为p2,汽缸内气体的压强为p3.依题意知p1=p0+ρgl①
由玻意耳定律得p1S=p2S②
式中S为小瓶的横截面积.联立①②两式,得
p2=③
又有p2=p3+ρgl④
联立③④式,得p3=p0+
答案 p0+
2.一只两用活塞气筒的原理如图5所示(打气时如图甲,抽气时如图乙),其筒内体积为V0,现将它与另一只容积为V的容器相连接,气筒和容器内的空气压强为p0,已知气筒和容器导热性能良好,当分别作为打气筒和抽气筒时,活塞工作n次后,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分别为
(  ).
图5
A.np0,p0
B.p0,p0
C.np0,np0
D.p0,np0
解析 打气时,活塞每推动一次,把体积为V0、压强为p0的气体推入容器内,若活塞工作n次,就是把压强为p0、体积为nV0的气体推入容器内,容器内原来有压强为p0、体积为V的气体,现在全部充入容器中,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0(V+nV0)=p′V
所以p′=p0=p0
抽气时,活塞每拉动一次,把容器中的气体的体积从V膨胀为V+V0,而容器中的气体压强就要减小.活塞推动时,将抽气筒中的V0气体排出.而再次拉动活塞时,将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从V又膨胀到V+V0,容器内的压强继续减小,根据玻意耳定律得
第一次抽气:p0V=p1(V+V0),p1=p0
第二次抽气:p1V=p2(V+V0),p2=p1=2·p0
则第n次抽气后:pn=()np0,故D项正确.
答案 D
如图6所示,一个密闭的汽缸,被活塞分成体积相等的左、右两室,汽缸壁与活塞是不导热的;它们之间没有摩擦,两室中气体的温度相等.现利用右室中的电热丝对右室加热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后,左室的体积变为原来的,气体的温度T1=300 K,求右室气体的温度.
图6
解析 根据题意对汽缸中左右两室中气体的状态进行分析:
左室的气体:加热前p0、V0、T0,加热后p1、V0、T1
右室的气体:加热前p0、V0、T0,加热后p1、V0、T2
根据=恒量,得:
左室气体:=
右室气体:=
所以=
解得T2=500 K.
答案 500 K
4.内燃机汽缸里的混合气体,在吸气冲程之末,温度为50 ℃,压强为1.0×105 Pa,体积为0.93 L.在压缩冲程中,把气体的体积压缩为0.155 L时,气体的压强增大到1.2×106 Pa.这时混合气体的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
解析 初态:p1=1.0×105 Pa,V1=0.93 L,T1=(50+273)K=323 K
末态:p2=1.2×106 Pa,V2=0.155 L,T2为未知量.
由=可求得T2=T1=×323 K=646 K
混合气体的温度t=(646-273)℃=373 ℃.
答案 373 ℃
专题小练
1.(双选)在下述现象中没有通过做功而使物体内能改变的是
(  ).
A.电流通过电炉而使温度升高
B.在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升高
C.铁锤打铁块,使铁块温度升高
D.夏天在室内放几块冰,室内会变凉快
解析 电流通过电炉做功使电能转化为内能;在阳光照射下,水温升高是靠太阳的热辐射来升温的;铁锤打铁块是做功过程;室内放上冰块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室温的.
答案 BD
2. 如图2所示,木块A放在木块B的左端,用恒力F将A拉至B的右端,第一次将B固定在地面上,F做功为W1,生热为Q1;第二次让B在光滑地面上自由滑动,这次F做的功为W2,生热为Q2,则应有
(  ).
图2
A.W1C.W1W2,Q1解析 设B板长为L,A、B间摩擦力为f,当B固定时,W1=FL,Q1=fs相=fL;当B不固定时,如图所示,由于A对B有摩擦力使B向右移动了sB,
则A的位移为(L+sB).所以W2=F(L+sB),Q2=fs相=fL,A正确.
答案 A
3.密闭有空气的薄塑料瓶因降温而变扁,此过程中瓶内空气(不计分子势能)
(  ).
A.内能增大,放出热量 B.内能减小,吸收热量
C.内能增大,对外界做功 D.内能减小,外界对其做功
解析 密闭有空气的薄塑料瓶因降温而分子动能减少,内能减少,薄塑料瓶变扁,大气压力对薄塑料瓶做功,瓶壁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向外界放热,故选项D正确.
答案 D
4.将两块-10 ℃的冰块互相摩擦,两者之间摩擦力保持10 N,两者相对速度为0.9 m/s,若摩擦产生的能量全部被冰块吸收,问5 min后冰块增加的内能是多少?若改用煤油炉加热,需要燃烧多少煤油?(已知煤油炉效率是30%,煤油的燃烧值为4.5×107 J/kg)
解析 摩擦力做的功
W=f·v·t=10×0.9×300 J=2 700 J
ΔE=W,故ΔE=2 700 J,冰的内能增加2 700 J
改用煤油炉加热,其传递给冰块的热量等于摩擦力做的功,故W=ηqm,m== kg=2.0×10-4 kg.
答案 2 700 J 2.0×10-4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