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单元测试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一、选择题
1.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同我们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二战后初期,体现以上思想的经济领域中的合作有(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和工厂。”材料反映了( )
A.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为此。人们“采取的”维护”措施不包括( )
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4.针对目前的美债危机,有评论称:“美元用不断借钱维持的信用也是信用,如果它突然垮掉了,就好比一颗小行星撞击了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的金融世界。”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投资美国国债仍是较为可靠的投资选择
B.美国经济形势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C.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不可或缺
D.金融安全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5.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三个“重新”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复杂格局
C.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形成 D.和平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
6.路透社上海2011年7月23日电,近期口口继续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国家统计局原总设计师姚景指出,人民币大幅升值将挤压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抑制出口规模。这里的“口口”应该是( )
A.联合国 B.关贸总协定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7.下表是二战后历次战争中,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战争
国际力量
朝鲜战争
(1950~195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伊拉克战争
(2003年)
西欧(法国)
参与美国组织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
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
联合国对伊动武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8.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美元),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年份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56
34.88%
15.85%
4.26%
1973
27.08%
27.017%
18.023%
A.福利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C.表中的经济现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9.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它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一计划提出的最初目的是( )
A.从根本上结束法德之间的冲突 B.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联合西欧抗衡美苏 D.推动西欧经济发展
10.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欧洲步入一体化快车道,他们“在这辽阔的领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真正感到‘我在这里很自由自在,我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的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解,其中不准确的是( )
A.具有主权让渡性 B.体现超国家权力
C.具有联邦的功能 D.成员国权力共享
11.右图是一幅标题为《最新型美国汽车》的政治漫画。它讽刺的是( )
A.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对欧洲国家提供贷款B.二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C.二战中,美国对苏联提供援助D.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牢牢主宰着世界经济霸权
12.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13.2011年3月以,日本福山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日本本国的蔬菜、海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等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日本在其他国家的产业链由于本土生产环节的停产或减产也受到了重大影响,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理应受到遏制B.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C.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日益丧失D.日本是具有决定世界经济走向能力的经济大国
14.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两极格局的存在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5.“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抵制全球化。”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
B.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错误的
C.折射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D.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人民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观察下面表格《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
体系名称
开始时间
主要特点
国际金本位制
盛行于1880~1914年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布雷顿森林体系
开始于1944年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
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牙买加体系
开始于1976年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
储备货币职能延续
材料三 俄罗斯总理普京1日(2011年8月)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尽管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这只是推迟了更加综合解决方案的采用。“14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普京同时表示,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的外汇储备持有大量美国债券,将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普京透露说,一些专家认为,美国的兴趣在于据此宣布美元贬值,并为自己国家主导型出口行业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和解决国内问题。
——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白银流入西欧,又从西欧流入中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金本位制在20世纪30年代瓦解的历史必然性。简述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寄生虫”具体依据是什么?指出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将会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
17.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答案
1.A2.A3.D4.C5.B6.D7.A 8.A 9.A10.C11.B12.D13.C14.C15.A
16.(1)流入欧洲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发展;西、葡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流入中国原因:西欧诸国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中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白银可以作为货币平衡贸易。
(2)必然性: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金币自由铸造使生产和供应不稳定,自由兑换使国际收支不平衡;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当时尚无制度机制)。
影响:暂时结束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促进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3)依据:在现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依然是国际储备货币(或美元的垄断地位或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主导地位)。
损失原因:经济全球化;
外汇储备中持有大量美国债券;
美国的美元贬值(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7.(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
途径:新航路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
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
(4)史观:全球史观。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