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
A.1950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79年
2.国家颁发此凭证的目的是( )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序
D.保持多种经济成分,促进经济恢复
3.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中国(1950年人均产量)
美国(1950年人均产量)
印度(1950年人均产量)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 949kwh
10.9kwh
A.实行农业合作化 B.实行土地改革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4.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5.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就曾经两次中断、倒退。第一次是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现代化进程当时倒退了20年左右;第二次是……中国现代化在那个时候极其重大倒退。”第二次倒退是指( )
A.1950~1956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年 D.1978~2008年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7.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 )
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
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都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都以经济建设为党的主要任务
C.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D.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探索
9.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10.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
同书
A.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11.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来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这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完全否定
D.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12.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13.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15.
右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中国新时期的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和雄起”。其中①处的流行语是对其余九条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概括,它应该是( )
A.西部开发 B.市场经济
C.改革开放 D.大国崛起
17.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闭关自守”不利于经济发展
C.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
D.必须长期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8.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19.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谈话 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中国青年报》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4分)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5分)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5分)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6分)
22.阅读《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的部分歌词: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
(1)歌词中在中国的南海边“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指我国政府所建的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位于同一个省份境内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经济特区,这个省份是________。(4分)
(2)歌词中“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喻指________和________;并以此为契机,党和政府提出了在我国建立________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创业阶段。(3分)
(3)依据下图所示,写出A、B、C、D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3分)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4)依据图示,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并指出我国各地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条件。(5分)
(5)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5分)
【答案】
1.C 2.B 3.C 4.C5.C 6.A 7.C8.A 9.A 10.C 11.D 12.B 13.C14.C 15.C16.C17.D 18.B 19.A 20.C
21.(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曲折。从八大的正确决策到中间“左”倾错误的泛滥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涉及史实都是重要的知识点,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即可。
22.(1)深圳 珠海 汕头 广东
(2)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闽东南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环渤海湾地区
(4)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优势: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5)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