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3-07 13: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二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重点字词的
读音及其含义
2、了解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3、学习文章运用准确的词语体现景
物特点,描写动作的方法,并运用
到实践中去
4、能品赏文章优美的语句,理解多
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正音正字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
油蛉(líng)斑蝥(máo)珊瑚(shān hú)
攅(cuán)收敛(liǎn)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秕谷(bǐ)渊博(bó)
宿儒(sù)蝉蜕(tuí)人声鼎沸(fèi)
倜傥(tì tǎng)人心叵测(pǒ)拗(ào)
盔甲(kuī)锡箔(bó)袅袅(niǎo)
面面相觑(qù)倏忽(shū)掬(jū)叶鞘(qiào)蹑手蹑脚(niè)
鲜为人知(xiǎn)腻味(nì)
嗫嚅(niè rú)捋下来(luō)
噌噌(cēng)兀地(wù)一茬(chá)
殷红(yān) 文学常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 ,
原名 , 人,代表作有散文
集 ,小说集
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鲁迅周树人浙江绍兴《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
相关的古代诗句
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留学生座谈会,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同学们的发言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

李白的诗句:
“ ”
杜甫的诗句:
“ ”
苏轼的诗句:
“ ”
王安石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鲁迅《朝花夕拾》散文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
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
而生动的再现了私塾教育的
若干侧面.贾平凹《月迹》散文表现了儿童奇特敏锐的想
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寻找月亮的过程。程海《小说林》小说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努
力学习工作。王安忆《文汇报》小说表现男子汉的独立性宋学孟《人民日报》散文抒写对柳叶儿的特殊
感情。 阅读第二节,思考下列问题:1、 划分层次,并说说这节文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2、写百草园的景物,既有静景,又有动景,试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的。
整体局部写作顺序先静后动先动后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叫天子黄蜂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和木莲覆盆子︷︷春(植物)夏(动物)秋(动—植) 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味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长吟、弹琴……声音又酸又甜味道光滑、高大、肥胖……形状碧绿、紫红颜色比喻、拟人、排比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不必说”为了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阅读第七节,思考下列问题: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看罩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阅读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出门向东……终于到七言”
后回答问题1,“我”对先生很尊敬,是因为
作者是从 三方面来介绍
先生的。 他是本城中
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人品,性情,知识2,“我”急于问“怪哉”,是因为
,而先生很不高兴的原因
是 求知
欲和好奇心“我”很想知道。
3,先生为什么最初“对我很严厉,后来
却好了起来”?因为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文章运用比照的方法,突出中心,请你找一找.(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私塾”
(通过对比,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2).三味书屋与三味书屋后的小园对比,小园虽小,却是自由的天地。
(3).先生入神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对比,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
(后两处对比又进一步说明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阅读二《月迹》
  阅读“我们都看着那杯酒……相
依相偎的甜甜的睡了一会儿。”回答
下列问题。1,细读选文,谈谈你对下面几句话
的理解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
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
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
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2)“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
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们在天空上的印记吗?“ 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
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
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2,文章的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
足了”,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
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
好憧憬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追求。阅读三《三颗枸杞豆》
阅读课文从“她狡猾的一笑”到“果
然一点不差”,回答下列问题。1,“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
一句包含了三叔对我怎样的感
情?对我的惋惜之情2,“把这朵花擎在我的眼前”中
的“擎”改为“举”,“拿”行不行?
为什么? 不行,因为不能表现出三叔
郑重的态度3,“他的眼睛闪射出……的红晕”属
于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三叔怎样
的感情?神态描写
表现出三叔为自己这一次观察
到自然的一点秘密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