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赏析颔联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落星寺(其三)
黄庭坚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1.请紧扣“藏”“迟”两词,赏析本诗颔联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喜
【南宋】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①暴雨
宋·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②,倒倾鲛室③泻琼瑰。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熙宁六年初秋,时在杭州通判的苏轼和几位诗友设宴小饮于此,忽遇暴雨,即兴写下此作。②泉洒面: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醒后,即时写了多篇。③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
3.请简要赏析诗歌颔联是如何表现“暴雨”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尽
韩偓注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韩偓,字致光,晚唐诗人。这首诗是其晚年流徙闽地时所作。
4.有人评论本诗颔联“即景即情,情丰意厚”,请赏析。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5.虽同为登高临远之作,这两首诗的颔联所写之景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
六、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①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③。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诗人被迫罢官,退归文山。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夜坐有感
【南宋】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进参差③到夜深。
【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6.两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
答案
1.①“藏”,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雨笼罩山林,将山林藏起来的朦胧景象/山林中藏着小雨的景象,营造了山林静谧、幽深的意境。
②“迟”,延迟、迟缓的意思,写诗人在寺中闲坐,远跳长江,江上风帆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的景象/写诗人乘船访寺,船行江上,久久不至的景象,写出了落星寺远离尘嚣/远僻幽深的特点。
2、“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
3.①通感,风是看不见的,苏轼却给它着色,说是黑风,以视觉代替触觉,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尘灰乌云的情况。
②夸张,“吹海立”用夸张手法极言暴雨前的风之迅疾。
③巧用动词,连用三个动作延续性较长的动词“飞”“过”“来”,极为生动地展示出大雨自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奇景。
④场景描摹,通过描摹狂风暴雨中天地间壮观狂暴的场景,写出大雨之暴、之烈、之密。
4.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①伤春感怀之悲。流水送花去,断云带雨来,春日已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去的惋惜之悲。
②年华迟暮之悲。诗人借流水送花去,断云带雨来,春日已尽的景象表达了身处晚年的年华迟暮之悲。
③孤独飘零之苦。水中浮花,天上断云,表达了诗人流徙在外的孤独飘零之苦。
④家国沦亡之痛。眼前春尽之景暗示着晚唐王朝的命运,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沦亡之痛。
5.《登楼》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满怀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寓情于景,境界宏阔;《登高》颔联描写了夔州秋天典型特征,勾勒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上句以落叶的“萧萧”之声,呼应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境界雄阔、苍凉。
6.(1)同:远近结合。“宿雁半江画”和“洞龙睡熟云归岫”都是远景;“寒蛩四壁诗”和“枝鹊啼干月满林”属于近景描写,都突出了夜景的沉寂静谧,烘托了作者的心境。
(2)异:文诗,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任答其中一种亦可)。成群的大雁宿于半江秋水之上,凄切的蟋蟀声回响在四壁,前一句是静景勾勒,属于视觉描写;后一句是动态描绘,也是听觉描写。何诗,①比喻。“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不复存在,“云归岫”喻指诗人除姓埋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君的悲痛心情。②虚实相生,前一句写得虚而远,后一句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