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人文主题:民风民俗
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要求: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老舍(1899-1966)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老舍《想北平》
1.北京的春节
制作人:阿章老师
公众号:阿章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自由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风筝 鞭炮 眨眼 通宵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娴熟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蜜饯 翡翠 腊八蒜 万不得已
我会读
zhēng
biān
zhǎ
xiāo
jié
rán
fàn
bǐ
luò tuo
huì
suàn
lǜ
jiàn
fěi
xián
儿化音
杂拌儿 零七碎八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万象更新 间断 正月 白云观 分外
gēng
jiàn
zhēng
guàn
fèn
多音字
先理解字在词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时间跨度大
热闹
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圈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2
3
4
1
7
14
11
12
14
6
5
8
9
10
13
时间 人物活动 腊月初八
从腊八起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初一
正月初五初六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小孩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大人们预备过年的吃穿用度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大扫除、预备年货
做年菜、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拜年、待客、逛庙会
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孩子上学,大人照常做事
逛庙会、铺户开张、放鞭炮
这些时间点里,都有哪些风俗?哪些是老舍详细写的?根据表格,用“~~~”画出相关的活动,可以提炼关键词写一写。
详细
详细
详细
详细
详细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写得有详有略,有什么好处?
详略得当,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腊 八
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风俗?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泡腊八蒜
特点:
色味双美
2
这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腊八
比喻
食材丰富
制作方法
色泽、味道
选择了最具特色的食品写出了腊八的风俗特点
默读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段落,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相关语句。
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合作探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买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腊月二十三
除夕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家家
到处
都
各色的
灯火通宵
不许间断
日夜不绝
都
除非
必定
哪一家
除了
味道
景象
对联
年画
鞭炮
除夕是北京春节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天意味着辞旧迎新,因此大家格外重视。通过写除夕的热闹突出了整个春节的热闹,也写出了春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除夕
正月初一
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
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
截然不同
男人们
女人们
小贩们
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在家中接待客人。
正月初一
在庙外摆摊儿。
孩子们
逛庙会。
元宵节
读读描写花灯的语句,作者写出了花灯的哪些特点。
数量多
种类多
12
元宵节
街上有灯,店铺里有灯,家中也有灯。到处都是灯的世界。
13
快速默读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思考:这些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相比有什么不同?
腊八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三
元宵节
正月十九
详写: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
略写:一笔带过,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
我不论些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运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老舍
浏览课文,在文中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
···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老舍《茶馆》
闲适自在
京味语言:带着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真实,令人感到亲切。
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包饺子、贴春联
放鞭炮
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吃团圆饭
逛庙会
广东人还会逛花市
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想一想它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
老舍:《北京的春节》
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热闹场景,展示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
介绍了闽南老家的春节习俗,通过一家人的忙碌,表现节日的温馨与喜庆,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斯妤:《除夕》
地域、时代、生活经历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风格、情感。
小练笔提示:①聚焦点要小一点:聚焦某一个风俗或者某一刻;②选材要特别一点:美食一定要是家乡独有的,习俗也要是让人一看就觉得新鲜的;③年味儿要足一点:写能突出年味儿的春节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