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4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4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1 22: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问题回顾: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
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芣苢
《诗经·周南》
芣苢——车前草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它义哉!
——宋 郑樵《诗辨妄》
《芣苢》
《诗经名物图解插图》
芣苢和卷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 苢
《诗经·周南》
一词多义
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不宜妄自菲薄(动词,看不起)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动词,迫近)
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感斯人言(名词,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
东船西舫悄无言(名词,声音)
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
薄言有之(动词,取得,获得)
孙权据有江东(动词,占有)
有百有余年矣(副词,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相当于“又”)
核心任务:
自读《芣苢》,请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任务1.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字 甲骨文、小篆写法 含义 综观这六个字,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采 采摘 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有 取得,获得
掇 拾取,摘取
捋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些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起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骆玉明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车前子呀,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骆玉明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车前子呀,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我素 沐斋谈艺录》
任务2.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弹歌》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
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
开始采摘
采摘方式
满载而归
丰富的动作,简单的感情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 方玉润《诗经原始》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 吴师道
芣苢
——劳动的欢歌
印象《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春秋》)。
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印象《诗经》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和屈原《离骚》并称“风骚”,后泛指文学。
“雅”是周朝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①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②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③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 本诗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句话的?请结合《诗经》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1.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好处)?
《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
①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地点、环境,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②表达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极为和谐。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
有何作用(好处)?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①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②“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
②“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③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
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3.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 本诗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句话的?请结合《诗经》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①结构上: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这首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和谐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②内容上:想象丰富,场景奇特。这首诗只写了采摘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和审美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苯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③语言上:语言凝练,形象质朴。这首诗虽然只换了六个字,但实际上在回环往复中演唱了一个故事。用了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饶有情致、自由欢畅的劳动画面,令人身临其境
学以致用:阅读《无衣》,然后回答问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②兴师:出兵。
③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④作:起。
1.每章诗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每章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怎样体现诗意上的逐层递进?
1.①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就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
③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2.①“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②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③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秧田
稻田
拔秧
抛秧
插秧
接秧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心灵
独白
把握诗歌内容
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1. 诗歌第一联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请你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实现的?并将关键字在课本上画出来。
2. 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并把重点标注在课本上。
3. 最后两联宛若电影中一个特写镜头,将当时的场景投射在我们眼前。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突出了农人的什么特点?(请你把重点知识标注在课本上)
把握诗歌内容
1.齐读第一联,诗歌第一联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请你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实现的?并将关键字在课本上画出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白描
抛、接、拔、插
【炼字】
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①描述了一幅小儿拔秧、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大儿插秧的农间耕作图。
②生动地刻画出插秧时节,全家动员、分工协作的忙碌情景,突出插秧繁忙、紧张的特点。
2.齐读第二联,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并把重点标注在课本上。
比喻
比喻
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农忙抢种状态。
(内容上)
承上启下
(结构上)
3.齐读第三、四联,这两联宛若电影中一个特写镜头,将当时的场景投射在我们眼前。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突出了农人的什么特点?(请你把重点知识标注在课本上)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状态:忙
品质:吃苦耐劳
辛苦的劳作
紧张的气氛
专注的劳动者
动作
修辞
语言
细节
Content 01
Content 03
Content 02
Content 04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特点入手。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思考探究
心灵
独白
把握诗歌内容
选择人物形象
关注人物特点
代入诗歌情境
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田夫
田妇
大儿
小儿
饷者
田夫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咱靠天吃饭的人,一年里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天。秧苗插稳当了,这一年的收成可就踏实了。这么一大片地呢,可得赶紧干,过两天天一热,长势最快的机会就错过了。幸亏我俩身子骨还硬朗,孩子们也算半个劳动力了,也不知道这小子插得牢不牢,一会得去再检查一下。哎,怎么下起雨了?下雨总比地干好,只是这一下雨,泥里边可就滑了,老大,老二,你们可千万站稳了,戴好斗笠,拽拽蓑衣,多少能遮挡点。吃饭?插完这块地再说吧!你快把饭放下,看看有没有小鹅和鸭雏来乱逛,刚插的秧苗可经不起折腾,别让他们给糟蹋了,这是一家人的口粮呢!
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尽量做口热饭吧。披蓑戴笠来到田里,果然,一家四口还在田里忙碌着,谁都没看见我。
我就坐在田埂上,看着身上湿了大半的四个人,恍惚间我也站在田里,丈夫、还有十几岁的儿子,顶着大太阳,擦一把汗,直一直腰,继续干……
儿子也成了孩子的爹,地还是这块地。你看他,听不见我叫他歇会儿吃饭,还是埋头苦干。其实,我知道,他不是不累,不是不饿,天还擦黑着就下地干活,能不累不饿吗!他更不是听不见,是他的手停不下来,插这一陇,还想插下一陇。地里的人,看秧苗,就像看自己的孩子。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高考链接
②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6分)
①“软”指柔软,“涌”涌现、涌出。
②柔软的夕阳下涌来座座银山
③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插秧歌
——劳动者的颂歌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
——古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芣苢》劳动的欢歌
《插秧歌》劳动者的赞歌
重章叠唱
白描、比喻
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辛苦繁忙
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
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回荡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