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10课 古诗三首 课件(两课时打包共29和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下第10课 古诗三首 课件(两课时打包共29和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09:08:21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10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回顾导入
全班一起背诵《马诗》
诗人在咏叹战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让我们看一看这两位诗人又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向呢。
于谦(1398——1457),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于谦行事章奏,悉合机宜,号令明审,且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
作者简介
景泰八年正月,武清侯石享、太监曹吉祥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乘景泰帝病危,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于谦遭诬陷以谋逆罪被杀,籍没时家无余资。弘治二年(1489)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游忠肃。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郑燮(1693——1756),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出身贫寒士子家庭,幼年丧母,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郑燮为政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官风,同情底层百姓。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按要求听范读。
2.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准古诗节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 / 万击 / 出深山,
烈火 / 焚烧 / 若等闲。
粉身 / 碎骨 / 浑不怕,
要留 / 清白 / 在人间。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学写生字,分类积累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结构:左右
组词:锤炼 锤子
笔画:13
部首:钅
chuí
首笔是短撇
“钅”窄长
四横长短不一

结构:上下
组词:凿孔 凿子
笔画:12
部首:业
záo
下框方正
“业”扁宽,两竖左短右长,横长盖下

结构:上下
组词:焚烧 焚毁
笔画:12
部首:火
fén
“火”的撇捺要舒展
“林”扁宽,第四笔和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选一选,填一填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小组交流古诗大意。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石灰石》古诗大意
品悟诗情
石灰吟
于谦(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面对的环境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来面对的?
石灰吟
于谦(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之所以能如此坚韧无畏地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是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其实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准古诗节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 / 青山 / 不放松,
立根 / 原在 / 破岩中。
千磨 / 万击 / 还 / 坚劲,
任尔 / 东西 / 南北 / 风。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小组交流古诗大意。
释理解诗意。
①任:任凭。
②尔:你。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竹石》古诗大意
竹石
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它是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的?
品悟诗情
我们联系诗人平生的坎坷经历,可以体会到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诗中的竹其实就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在这两首诗中,石灰和竹子在面对磨难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背诵指导
想象《石灰吟》描绘的画面帮助背诵《石灰吟》。
看图背诵《竹石》
这三首古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三首古诗都是借事物来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志向,这种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完成第 2 课时相关习题。
课后作业(共23张PPT)
10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激趣引入,了解《马诗》
忠诚
勇敢
诗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他的《开愁歌》《日出行》《苦昼短》等诗抒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但他毕竟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故在他的奇崛想象与诞幻古怪的诗语里也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古诗
按要求听范读,注意要读准古诗的节奏。
初读课文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左右结构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结构:左右
组词:笼络 脉络
笔画:9
部首:纟
luò
左边是纟,不要写成“氵”或“木”
上部是夂,不是攵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小组交流古诗大意。
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什么时候。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⑤走:跑。快走:快跑。
⑥清秋:清爽的秋天。
塞外的大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古诗大意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读了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你头脑中出现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清冷
悲凉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匹怎样的马?
我仿佛看到了一匹带着金络头驰骋在战场上的战马
同学们,刚才你们想象到的这幅场景是真实存在的吗?请大家再读后两句诗并回答。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是诗人期待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当诗人的报国豪情无法实现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这种心情再来朗读后两句诗吧。
《马诗》的写作背景:李贺因为得罪了另一个大诗人元稹,元稹百般刁难,借口李贺的父亲李晋犯了忌讳,不让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李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诗人李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是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所以他才会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首诗看似在咏叹马,实际上是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这种表现手法叫托物言志。
本节课通过对《马诗》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我们了解了诗人李贺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感,同学们在以后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
景来解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课堂小结
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