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共34和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共34和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09:10:41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
课题的题眼是哪个词?
十六年前的回忆
回忆
看到题目之后,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了李大钊同志。军阀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于 1927 年 4 月 28 日用绞刑杀害了李大钊同志。
作者简介
幼稚 避免 严峻 僻静 魔鬼 苦刑
埋头 局势 尖锐 残暴 占据 会意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jùn
chǒu
páo
认读生字
幼稚 避免 严峻 啪嚓 瞪眼
僻静 皮靴 魔鬼 苦刑 棉袍
执行 瞅了瞅 绑起来 啃东西
zhì

jùn

dènɡ

xuē

xínɡ
páo
zhí
chǒu
bǎnɡ
kěn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学写生字,分类积累
zhì
结构:左右
组词:稚嫩 稚子
笔画:13
部首:禾
四横长短不一
右部稍宽,横画间距均匀。
“禾”的捺变点


结构:半包围
组词:躲避 扬长避短
笔画:16
部首:辶

“辟”稍窄
“辶”捺平而长,托住“辟”
jùn
结构:左右
组词:峻峭 陡峻
笔画:10
部首:山

“山”小而偏上
最后一笔捺收尾要有力
“ ”第笔不出头

结构:左右
组词:啪嚓 噼里啪啦
笔画:11
部首:口
“白”撇稍长
“口”小而偏上
“扌”窄长。


结构:左右
组词:抵押 关押
笔画:8
部首:扌

“甲”,“曰”上宽下窄。
“扌”窄“甲”略宽,顶部“扌”高,底部“甲”低。

结构:左右
组词:偏僻 穷乡僻壤
笔画:15
部首:亻
“尸”上边没有点
三部分都要窄,中间部分稍短
“辛”的第二横最长

chǒu
结构:左右
组词:瞅空 不瞅不睬
笔画:14
部首:目
“火”的竖撇长。
“目”窄长
“禾”的横短,竖长

xuē
结构:左右
组词:靴子 隔靴搔痒
笔画:13
部首:革
七字竖长弯要短。
“革”窄长
“口”要扁,下横稍向上提


结构:半包围
组词:恶魔 妖魔鬼怪
笔画:20
部首:麻
“鬼”笔画较多,不要拥挤。
“广”的撇长而舒展

xíng
结构:左右
组词:动刑 严刑逼供
笔画:6
部首:刂
右部竖钩直而有力
左部下横和竖撇要长

hng
结构:左右
组词:哼,走着瞧 哼,不信他的
笔画:10
部首:口
右部上横稍长
左边“口”小而靠上
“口”扁小。

bǎng
结构:左右
组词:绑起来 五花大绑
笔画:9
部首:纟
“邦” 宽些
“纟”窄
“邦”左边三横为短横,竖撇沿竖中线撇向下侧。

kěn
结构:左右
组词:啃骨头 啃玉米
笔画:11
部首:口
“肯”宽
“口”窄
“月”第一笔是竖,第二笔的横折钩要有力。

páo
结构:左右
组词:棉袍 袍子
笔画:10
部首:衤
“包”的竖弯钩要圆润自然
左边是“衤”不是“礻”

zhí
结构:左右
组词:执笔 执政
笔画:6
部首:扌
“扌”窄长
“丸”的竖撇要长,点要有力。

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件事?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中写到的?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 2—7 自然段写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
第 8—18 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的过程: 写了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第 19—29 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 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
第 30—33 自然段写的是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后的情形。
尝试着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
尝试着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面对严峻的形势毅然留在北京继续工作,他被捕时不慌不忙、处变不惊,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悲痛万分,永远铭记。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借助资料,理解内容
  李大钊,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借助资料,理解内容
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
借助资料,理解内容
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1921年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
借助资料,理解内容
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1927年4月6日晨,北京军警被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守军放入,突袭苏联大使馆,捕去李大钊等人。
读了这些资料,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你还有哪些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并且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并解答自己的疑问吧。
1、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背诵课文第1~5自然段,并摘抄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
课后作业(共29张PPT)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2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课文写了关于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情中,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小组讨论交流
李大钊面对严峻的形势毅然选择留在北京坚持工作。
李大钊在被捕时不慌不忙、处变不惊。
李大钊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着的表现。
李大钊同志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深入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教师总结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用不同的线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外貌和行为的句子。
(2)品读这些语句,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关注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读这段话,说一说李大钊不愿意离开北京的原因是什么呢? 
语言
你从哪里知道李大钊不愿意离开北京呢?
我是不能离开北京的。
我哪能离开呢?
1926年3月18日,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在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向由李大钊同志领导的游行请愿的学生开枪,打死47人,伤200余人。
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再联系上下文体会李大钊同志在这句话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这段语言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将自己置之度外和忠于革命的伟大品质。
①“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②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③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读了这些句子,你能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言行、神态
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场面——作者只通过李大钊同志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和一种神态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就把一个伟大的革命者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教师总结
课文在写到李大钊被捕时的情景时,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匪徒们的呢?
衬托李大钊的英雄形象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匪徒们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衬托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外貌
李大钊被捕后都遭遇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借助资料,理解内容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李先生,只要你肯为张大帅、吴大帅效劳,保你官职在我之上。”
李大钊轻蔑地回答:“张作霖是狰狞之子,吴佩孚是狼狈之儿,我岂能为他们效劳。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读了这些资料后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面对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
为了革命将生死置之度外
这句描写外貌的句子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他们没关系。”
语言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对家人的爱护
从上面的句子中,我们了解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后遭受了敌人残酷的折磨。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能够保持沉着镇定的态度。这段话中李大钊处处维护着自己的家人。孩子小,妻子是乡下人,什么都不懂,一切都和她们没有关系。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慈父的形象。
从上面这些描写李大钊同志言行、神态、外貌的句子中,你看到的是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呢?   
忠于革命
坚贞不屈
临危不惧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慈祥
默读课文结尾部分,边读边思考:
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之后,他的家人是如何度过的呢?
悲痛
看看课文开头,和课文的结尾对比一下说说自己的发现。  
4月28日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突出中心
4 月 28 日这一天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在 1927 年的这一天,她失去了慈祥的父亲。这一天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英雄。
读“阅读链接”,感受革命品质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1941年1月,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苦刑,仍坚贞不屈。于1942年,他写下了这首《囚歌》。
结合这段背景资料,谈谈自己读了这首诗之后的感受。
完成第 2 课时相关习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