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课时
14 文言文二则
(1)集体背诵《学弈》。
回顾导入
(2)提问:《学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子曰诗云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称为“孔圣人”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晚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列子》是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辩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学写生字,分类积累
biàn
结构:左中右
组词:争辩 辩论
笔画:16
部首:辛
三部分要写紧凑
左边“辛”最后一笔竖变为撇
辩
读通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2)小组交流互读。
(3)聚焦易错字音。
初读课文
播放音频
两小儿辩日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两个小孩围绕着太阳进行辩论。
辩论
太阳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汝多知乎?
三句话中的“为”分别读什么声调?你是怎样来确定的?
第一、二句中“为”表示“是”的意思,读二声。
第三句中“为”是“说”的意思,读四声。
根据字义确定读音。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汝多知乎?
wéi
wèi
wéi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表示前往某地
为下面的两个句子标注停顿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用上面的方法来断句。
◇一儿曰:“日初出 / 大如车盖,及日中 / 则如盘盂,此不为 / 远者小 / 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 如探汤,此不为 / 近者热 / 而远者凉乎?”
借助文意理解某个字的意思:
先对照注释,想象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大意。再试着理解某个字的意思。
孔子不能决也。
判断
深入研读,抓住重点
边读课文,边画出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
从两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中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从两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中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说的都符合实际情况。
正当他们辩论不分高下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孔子,那么孔子给出了什么答案呢?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为什么也无法判断哪个孩子说的是正确的,哪个孩子说的是错误的呢?
两个孩子说的现象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他们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所做的判断,孔子也不能随意判断孰是孰非。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两千多年。当时的科学很不发达,所以孔子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日地距离,又称太阳距离,指的是日心到地心的直线长度。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所以这个距离是时刻变化着的。
补充资料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朗读指导:与人辩论的时候说话的语气比较强硬,语速快,声调高。在辩论的时候关键词会重读强调。在辩论的时候还会加入神态和动作。
题目中的“辩”字是争辩,争论的意思。同学们,你们是否可以尝试用辩论的语气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呢?大胆尝试一下吧。
完成第 2 课时相关习题。
课后作业(共35张PPT)
14 文言文二则
第1课时
左上方的是单元主题
右下方的是语文要素
单元导思
这篇章页概括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
谈话导入,通读课文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四艺”指的是什么吗?
围棋
围棋:一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围棋起源于中国,传说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二则》中一篇关于下棋的文章——《学弈》
自读题目,借助注释解释题目的意思。
学 弈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1.按要求,通读全文。
读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
①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wéi
wèi
在文言文中遇到多音字怎么办?我们该如何确定读音呢?
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进行判断。
在文言文中确定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可以根据多音字所处的语境,分析字义,然后根据字义确定正确读音。
俱
援
弗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学写生字,分类积累
弈秋,通国之 / 善弈者也。使弈秋 / 诲二人弈,其一人 / 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 / 虽 / 听之,一心以为 / 有鸿鹄 / 将至,思 / 援弓缴 / 而射之。虽 / 与之 / 俱学,弗若之矣。为是 / 其智弗若与?曰:非 / 然也。
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自学提示:
①借助注释试着翻译文章,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注。
②小组交流,梳理故事内容。
读课文
使弈秋诲二人弈。
题目是《学弈》,是谁来学?谁来教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为什么让弈秋来教呢?课文中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弈秋是全国下棋下得最好的人。
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弈秋是全国下棋下得最好的人。
下棋下得最好的人就是最擅长下棋的人,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善弈者”,既然下棋下得最好的人被称为“善弈者”,那么唱歌唱得最好的人就会被称为“善歌者”,跳舞跳得最好的人被称为“善舞者”,由此可见“善……者”就是指善于做某事的人,“善”在这里的意思是善于。
思援弓缴而射之。
想一想句中的“之”指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读全文,说一说文中还有哪些“之”字和这句话中的“之”一样作代词用的呢?
鸿鹄
“一人虽听之”中的“之”指弈秋的教诲。
“虽与之俱学”中的“之”指专心致志学习的那个人。
“弗若之矣”中的“之”指专心致志学习的那个人。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你能不能找到“之”字的这种用法的例子呢?
之
代词
不同的事物
《司马光》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之”指的是水瓮。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指的是李子。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人问之”中的“之”指的是王戎。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取之,信然。”中的“之”指的是李子。
“之”字常见的意思还有:
(1)助词,相当于“的”;
(2)作动词,去,往。
之
代表上文中出现过的内容。
避免内容的重复,使文章更简洁。
yuán
结构:左右
组词:援助 支援
笔画:12
部首:扌
援
“扌”窄长
是“爰”,不要写成“爱”
末笔捺有力
jù
结构:左右
组词:面面俱到 与时俱进
笔画:10
部首:亻
俱
“亻”窄长
里边是三短横,都靠左边
易错提示:不要写成两横哦!
fú
结构:独体
组词:弗许 自愧弗如
笔画:5
部首:乛
弗
“弓”扁宽
横折的横要短
竖折折钩的横笔要长
聚焦故事,理解道理
1.按要求,通读全文。
边读边画出两个学生的学习结果。
再读课文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态度不同
想象一下,他们两个人在听课的时候可能会想什么?具体描述一下。
专心致志
用一个恰当的四字词语概括两个人各自的学习态度。
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
目不转睛
三心二意
心不在焉
心猿意马
魂不守舍
其一人
另一人
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注定了两个人学习的效果的不同。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
教师总结
理解文意,完成背诵
1.指名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2.一人读原文的句子,一人回答这句话的句意。
理解文意,完成背诵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当做一个故事来讲。
理解文意,完成背诵
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