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2课时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证观点 现象 “问号” 发明或发现
事例1 溅上盐酸的紫罗 兰花瓣变红了。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反应? 石蕊试纸
事例2 南美洲东海岸的 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陷部 分,竟然不可思 议地互相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大陆漂移学说
事例3 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突然转动起来。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是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得出的结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作者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又用三个具体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写每一个事例的时候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去学习一下吧。
品读文本,感悟写法
说一说文中提到的三个具体事例分别出现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默读全文
品读文本,感悟写法
思考:这一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事例的?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写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色。
01
02
03
04
写他对这一现象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写他为了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做了许多实验。
写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刺激都会改变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
然后
最后
首先
接着
你能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每一个步骤吗?
1
发现现象
2
提出问题
3
实验探究
4
取得成果
品读文本,感悟写法
思考:为什么波义耳能有这个科学发现呢?边读边在书上做一下批注。
再读第三自然段
波义耳善于观察,而且能不断地挖掘问题并且反复去实验验证。
思考:
①实验室里只有波义耳一个人吗?如果有其他人,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现象?
②波义耳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之间有关联吗?
③波义耳从发现这一现象到石蕊试纸问世中间经历了什么呢?
①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他关注到了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②波义耳不仅关注到了这种现象,而且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
③波义耳经过______________,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填空
边读边思考:①课文还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这两个事例是如何印证作者的观点的?
②这两个事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③这两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发现“真理”的?
用上面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三个事例。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另外两个事例:
阿瑟林斯基发现人在睡觉的情况下眼珠转动时候是最容易做梦这一现象。
另外两个事例: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锲而不舍
不断探索
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三位科学家能够取得成果的原因是什么吗?
(1)学生自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
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和课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有什么关系呢?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思考: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他和课文事例中的三位科学家有没有相似之处呢?
阅读“阅读链接”
关注方法,迁移运用
思考:课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来写的?
课文采用“提出论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结构来写的。
思考:课文在介绍具体事例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取得成果的顺序来写的。
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1)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2)联系自身实际经验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来写。
(3)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结构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自主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完成第 2 课时相关习题。
课后作业(共28张PPT)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1课时
开门见山,交流见解
?
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
叶永烈,男,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
波义耳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科学的开山祖师,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波义耳所著的《怀疑派化学家》这本书对化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誉称“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被称为“大陆漂移说之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再读课题,想一想你读了这个题目后,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初读课文
花圃 不慎 盐酸 明暗 石蕊 领域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不可思议
我会读
惯
圃
盐
溅
蕊
疑
搜
蚯
蚓
阶
域
版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学写生字,分类积累
yù
结构:左右
组词:区域 地域
笔画:11
部首:土
“或”里边的“口”要小
“土”窄小偏上
右上角有一点
域
guàn
结构:左右
组词:惯性 司空见惯
笔画:11
部首:忄
“贯”上扁下长
“忄”窄长
中间一横稍长些
惯
pǔ
结构:全包围
笔画:10
组词:苗圃 竹圃
部首:囗
不要丢掉点儿哟
“囗”大一 点,方正
“甫”稍小些
圃
yán
结构:上下
笔画:10
组词:海盐 柴米油盐
部首:皿
上部分写紧凑些
“土”的最后一笔变提
“皿”扁平,最后的横要长
盐
jiàn
结构:左右
笔画:12
组词:飞溅 水花四溅
部首:氵
“贱”最后两笔,先写撇再写点
“氵”窄长
“贝”窄小
溅
ruǐ
结构:上下
笔画:15
组词:雌蕊 花蕊
部首:艹
三个“心”布局均匀
“艹”的横要长
蕊
yí
结构:左右
笔画:14
组词:疑问 疑惑
部首:匕
疑
“匕”居左上格,略窄。
“矢”的末笔捺改点。
sōu
结构:左右
笔画:12
组词:搜罗 搜救
部首:扌
“叟”上宽下窄,中间两横不连接
“扌”窄长
搜
qiū
结构:左右
笔画:11
组词:蚯蚓
部首:虫
“虫”的第五笔横变提
末笔长横有力
蚯
yǐn
结构:左右
笔画:10
组词:蚯蚓
部首:虫
“弓”窄长
“虫”的第五笔横变提
垂露竖,比“弓”稍长
蚓
bǎn
结构:左右
笔画:8
组词:出版 再版
部首:片
左窄右宽
底部左右齐平
版
jiē
结构:左右
笔画:6
组词:阶级 阶层
部首:阝
“人”撇捺写舒展
“阝”窄长
最后两笔是撇和竖
阶
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再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完成表格。
提出的观点: 论证观点 现象 “问号” 发明或发现
事例1
事例2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大陆漂移学说
事例3 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突然转动起来。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得出的结论: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证观点 现象 “问号” 发明或发现
事例1 溅上盐酸的紫罗 兰花瓣变红了。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反应? 石蕊试纸
事例2 南美洲东海岸的 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陷部 分,竟然不可思 议地互相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大陆漂移学说
事例3 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突然转动起来。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得出的结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的?
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
同学们,梳理了文章的思路和内容后,你们能试着解释一下本课标题的含义吗?
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