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14: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可爱的人”的人物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可爱的人”的人物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课前交流:
展示《长津湖》影片片段
师: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这段视频展示的是战争年代的情节。请看——(播放视频)
师:这是电影《长津湖》里面的片段,从刚才的短片中,你关注到了什么?
预设1:这个连队只有1人存活下来,其他队员都牺牲了。说明当时的战况很激烈。
预设2:当时的天气应该很寒冷,我看到有一名战士全身结冰了。说明这位战士正在承受巨大的痛苦。
预设3:我关注到了短片中人物的表情,很坚定,很勇敢。这是战士的英勇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很到位,关注到了人物,关注到了不同的细节。我们马上要学习的这节课同样也需要大家多多关注细节。
同学们,刚才这部短片呈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抗美援朝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指的就是抗击美国支援朝鲜。)当时的战况十分惨烈,但是最终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部队逐出了北朝鲜。说到抗美援朝,有一位伟人值得我们铭记于心,他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体验一把当制片人的感觉,制作一部关于人物的简短的小电影,也就是人物微电影,主角就是毛主席。(出示情境任务:走近毛主席,制作人物微电影)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教学过程:
任务一:创设情境,介绍创作背景
出示背景介绍。(配乐)师叙述片段。
师:通过老师刚才的叙述,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是毛主席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他的儿子毛岸英也成为志愿军到朝鲜参战,结果牺牲了。
师:你很会提取关键信息。
那么,制片人们,你们要制作人物微电影,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这部微电影的哪一部分呢?开头,中间,结尾?(电影的开头,故事背景介绍的部分,也就是这部人物微电影的创作背景)
同学们,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朝鲜壮烈牺牲了,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让我们一起回到73年前,一起走近这位正在经历丧子之痛的父亲,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板书:毛主席)
任务二:构架人物微电影主要情节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毛主席看到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非常难过。毛主席决定将爱子的遗骨葬在朝鲜。
师:你对课文内容掌握得很准确,给你点赞!最心爱的长子牺牲了,毛主席内心无比悲痛。(板书:无比悲痛)
到底要不要将爱子的遗骨运回国内?毛主席进行了艰难选择,(板书:艰难选择)最终决定,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一样,将爱子的遗骨安葬在朝鲜。
同学们,看,你们这么轻松就把这部人物微电影的主要情节规划好了,你们离制片人又近了一步!
任务三:关注细节,慢镜头拉近人物
师:现在,你们要创作的这部人物微电影,开头背景介绍部分有了,故事的主要框架有了,那么怎样才能打动人心,吸引观众来观看这部人物微电影呢?
预设1:我们还要把人物形象塑造好!
预设2:这是一部人物微电影,重点应该放在毛主席身上。
师:多么有智慧的制片人啊!要想刻画好毛主席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先把目光回到毛主席看到电报的那一刻。1.细读知悲痛。
出示第4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师:毛岸英身为领袖之子,曾常常在日记中这样问自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去朝鲜前,他也问过父亲这个问题,毛泽东说:“等你回来,爸爸给你个答案。”没想到,毛岸英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同学们,文章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板书:细节)细节,就是对人物非常细微的描写。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默读,拿起笔。
出示要求: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细节让你感动?进行圈画批注。
(生默读本自然段,圈画批注,师巡视学习情况。对学生姿势作出提示:同学们,请把背挺直,课本放于身体正前方,批注时,简短的几个字即可。)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交流让你感动的细节。
预设1:让我感动的是这一句: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毛主席真的非常难过,他整整一天没有说话,没有吃饭,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师:是的,此时的毛主席心里无比悲痛。你认为毛主席的内心也像表面这么平静吗?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他的牺牲对于毛主席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毛主席这个时候应该是忍着的。
师:忍,这个字说得真好,毛主席的悲痛都在心里憋着,忍着。只能靠吸烟来掩饰内心的悲痛。
此时,我们的镜头可以去拍摄毛主席整整一天未动的碗筷、饭菜,还有毛主席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的画面。这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板书:动作)我们继续交流。
预设2:我批注的是“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从“最心爱”“无限的父爱”,可以知道毛主席对毛岸英的深深的爱。也更能体现出毛主席面对毛岸英牺牲时的悲痛。
师:一瞬间,毛主席会想到很多很多,对吗?
生:对,会想起和儿子岸英的过去。
师:谁再来继续汇报?
预设3:“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这句话让我知道,这是毛主席的回忆,毛主席非常想念自己的儿子,不愿意相信儿子已经牺牲的事实。
师:是的,毛主席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也不忍相信儿子再也不能回来了。
预设4:让我感动的细节是:“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毛主席一遍遍喊着儿子的名字,说明他此时非常想念儿子。“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说明毛主席此时很难过,这份难过很难压下去。
师:孩子,你真真正正地走进了当时的情境,也走近了毛主席,关注到了毛主席的动作、神态,还有语言。(板书:神态 语言)这里还有个词语“情不自禁”,这说明了什么?
生:毛主席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忍不住将自己的思念说了出来。
师:你们这一个个制片人可真棒,把毛主席此时的形象分析得这么贴切。此时,你们的镜头可以抓住哪些细节来拍摄?
生:毛主席喃喃自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的画面。
师:这样的慢镜头肯定会打动人心的。来,回过头来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读。谁来读?
生读。
师进行朗读指导:慢一些,再慢一些。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字一顿),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慢些)。读。
生再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朗读,把自己放进去,就能读得特别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有感情,有节奏。)
2.细读知艰难选择。
师:当毛主席还沉浸在失去爱子的悲痛中时,他又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我们来读第5-10自然段,先来看要求,指生读要求。(出示)
默读第5-10自然段,体会毛主席的身份——一位父亲和一位领袖。
(1)找出矛盾的细节。边读边思考,同桌之间交流:从这些矛盾的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
(2)体会毛主席的艰难选择。
师:第5-10自然段是“艰难选择”这一部分,当毛主席做出选择的时候,其实他有两种身份,一种身份是——父亲,另一种身份是——领袖。所以,在这些描写中有很多纠结,很多矛盾。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拿起笔,按照要求进行圈画、交流。
(生默读、圈画、批注、交流。师巡视学习情况。)
师:谁先来交流?
预设1:我批注的是,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毛主席是一位父亲的角色,他想见见爱子的遗骨。
师:这是父亲的悲伤,让孩子的遗骨回到祖国,这是一位父亲的心愿,对不对?
生:我还发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这些动作是毛主席不由自主的,悲伤得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仰起头”也可能是毛主席怕眼泪掉下来,还有“强忍”这都说明此时毛主席作为父亲,十分悲痛。
师:你关注到了毛主席此时的动作,“强忍”忍不住也要忍,毛主席在尽最大努力掩饰自己的悲伤,他太难过了。你们交流得真好!身为制片人,果然更关注细节了呢!那么此时你们可以拍摄的镜头可以有哪些?
生:我们可以拍摄出这个时候毛主席的动作,以及毛主席沉思时候的样子。他内心在进行艰难的选择。
师:真好,你们制作人物微电影的进展越来越顺利了!接下来,我们继续交流。
预设2:我认为后面的句子,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从这句话中我看出毛主席是一位领袖。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主席而搞特殊。
师:这是一个领袖的决定,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这就是伟人的胸怀!好的,继续。
预设3:我从“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句话体会到毛主席是一位无比悲伤的父亲。
师:有一个表示神态的词语特别能体现毛主席的复杂心情,是哪个词语?
生:踌躇。
师:你理解踌躇的意思吗?
生:不理解。(理解,踌躇是犹豫的意思,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时候,毛主席犹豫了。师:你能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很厉害!理解得很到位。)
师: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意思。那我们先来看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这个时候,毛主席签字了吗?
生:没签。
师:没签。刚才毛主席不是做好决定要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爱子的遗骨安葬在朝鲜吗?做好了决定又没签,说明毛主席这个时候——
生:这个时候毛主席犹豫了,又舍不得了。
师:这个时候毛主席的身份是——父亲。一位无比悲痛的父亲!制片人们,此时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们要把此时毛主席的犹豫不决拍下来!
师:好,继续交流!
预设4:我找到的是“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里毛主席是一个父亲的身份,他还沉浸在爱子牺牲的悲痛中。
师:让岸英安葬朝鲜的电报记录稿,毛主席签字了吗?
生:签了。
师:这是因为他是一位——
生:领袖。
师:电报记录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因为他是一位——
生:父亲。
师: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也应该出现在你们的镜头里,是吗?
师:有人的时候,毛主席强压自己的悲痛,没人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
生:会哭。会回忆。会思念。会一遍遍喊岸英的名字。
师:在毛岸英牺牲多年后,毛岸英的妻子曾问毛泽东:“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毛泽东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任务四: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情感
师:毛岸英和千千万万志愿军一样安葬在了朝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最可爱的人”,谁来分享?
生分享。
师:出示英雄人物图片。
他们都壮烈牺牲了,他们都长眠在朝鲜。(出示图片“抗美援朝纪念塔”)
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青山上处处都埋着为国捐躯的烈士的遗骨,不需要用马革将遗体运回祖国。
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英雄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他们的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前进,前进!
作业布置:
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查找资料,充实毛主席的人物形象,为制作人物微电影添砖加瓦。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主席
无比悲痛 艰难选择
细节
动作 神态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