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宋词专题之踏莎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宋词专题之踏莎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07: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练字当头熟中生巧——2023届高考复习宋词专题之踏莎行
【词牌常识】
踏莎行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
【练习精选】
一、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为行人途中所见,作者紧扣景物的特征,巧妙暗示时令:正当仲春。
B、只是一个“摇”字便便可想象行人悠然自在骑马徐行的情态,其遣词之巧着实高妙。
C、“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转而描写楼中思妇,作者运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其缠绵深切的悲伤之情。
D、这首词构思新颖,比喻自然,想象丰富,堪称情深意远、柔婉动人的佳作。
2、俞平伯评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本词大约写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因党争被贬初抵郴州、寄居旅舍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月色暮霭的凄婉迷茫,更写出了词人的失意怅惘。
B.“桃源望断无寻处”,化用了陶潜的典故,暗含着词人追求美好理想却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无奈叹息。
C.“孤馆”“ 春寒”“ 杜鹃”“ 斜阳”前用“可堪”,展现了词人敢于面对现实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品格。
D.下阕中,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表达了词人在被贬途中收到来自远方的问讯时,感到了些许慰藉。
E.下阕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寄托了词人不甘流落异乡、想有所作为的愿望。
2、有人认为“砌成此恨无重数”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词,赏析词中包含了哪些意味?
三、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描写荷花所处环境,绿柳环绕,鸳鸯双憩,衬托出荷花的幽独。
B.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既表现了荷花无人欣赏的寂寞,也凸显出芳华零落的悲苦。
C. 词作运用双关、拟人等多种手法,既写荷花处境,也咏荷花情怀。
D. 本词上片写景,极具画意;下片抒怀,深沉婉曲,情景交融,呈现出柔婉曲折的美感。
2.词的下片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下面对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似”与“不似”的组合自然巧妙。
B、“奇绝”却“ 恼人”,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承转之间见妙思。
C、“南楼月”何知?它是词人曾同情人共赏梅花的见证,也是词人孤寂生涯的知音。
D、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将离愁别恨写得淋漓尽致,可谓词浅意深,别有风味。
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戊申: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元日:正月初一。
椒盘:盛有椒的盘子。《尔雅翼》:“后世率以正月一日以盘进椒,号椒盘。”彩胜:即旛胜。《续汉礼仪志》:“立春之日,立青旛于门外。”
整整:人名,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词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
1、下面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笑吟吟地人来去”,好似漫不经心信笔写来,实则匠心别运:人物动态栩栩如生,欢乐之状活灵活现。
B、《踏莎行》上片的问句之后,下片又着意追加上了一个反问,把本想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
C、《蝶恋花》,作者借花期“无凭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国事及人生的忧虑。
D、《蝶恋花》上片,作者写众人的热闹,写自己的索然无味,无意间否定了众人浅薄,凸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2、有人评价说,这两首词在咏节序短章中堪称异曲同工的双壁,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

命薄佳人,情钟我辈。 海棠开后心如碎。 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

恨不能开,开时又背。 春寒只了房栊闭。 待他晴后得君来,无言掩帐羞憔悴。

卜算子·片片蝶衣轻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1、下面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命薄佳人,情锺我辈”,词人避开对海棠的直接描写,着力写自己在雨中观海棠的感受,起到了笼罩全词的艺术效果。
B、“海棠开后心如碎”,上紧扣题面,下引出对雨中海棠的描写,承转自然。
C、“命薄佳人”总领全词,上下片的结句是分承,着意描写“命薄”的具体内容,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D、《卜算子》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抑扬之间流露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2、两首词借对海棠的描写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C【为行人对居者的想象,是从对面来写的手法】
2、
(1)结尾写景:绿草繁茂的原野,原野尽头隐隐的春山,春山外寂寂的行人,极富画意,所以“可画”。
(2)结句描写的并非实景,乃是远行之人想象中思妇凭高远望所见,所以“画不到”;而且这一想象之景所传达的是深沉而婉曲的离愁,是行人对思妇的思念牵挂,所以“画不到”。

1、CD 【C项,“可堪”是“怎堪”之意,表现了词人不堪忍受凄厉的氛围。D项,“感到了些许慰藉”有误。】
2、 ①通过“失”“迷”表达出被贬后的“失意”。②借“孤馆”“春寒”“杜鹃”,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独”。③借“梅花”“尺素”“此恨”,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1.D
2.荷花不愿意在春风中开放, 没有理由地却被秋风耽误了(在秋风中凋落)。这两句托物言志,表现了自身不愿趋时媚俗(高洁、孤芳自赏)的品质;以及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或者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功业未成的感伤)。
解析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情感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词的上、下片都将写景抒怀相融合。故选D项。
2:本题考查对相关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可以从语言、手法、情感、结构等角度考虑,这是一首咏莲词,实际上是借咏莲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意思是,当初拒绝了春风的追求,错过了大好时光,没来由落了个被秋风断送的下场。这里作者依然运用拟人修辞,将“莲”拟人化,“不肯嫁春风”,意指莲花不愿在春季里开花。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不肯在春天开发,只在夏日盛开,最终在秋风中凋零的凄凉命运。作者托物言志,借“莲”的形象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苦闷。

1、【应该是含蓄委婉,不是淋漓尽致】
2、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
赏析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别赋》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 [2] 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1、D【否定众人的浅薄,错】
2、确实如此。(1)两首词都是借咏节序寄托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都是以比兴手法解脱政治情怀。 (2)《蝶恋花》:表达伤春情怀,悲怆凄婉;写法上,开门见山,直言伤感之意,一气贯注;取眼前景身边事,语言明了。《踏莎行》:抒写悲秋之感,雍容舒缓;写法上,欲擒故纵,手法曲折,采用反跌之法;巧妙融化前人诗句,语言含蓄。

D【应该是欲抑先扬】
2、(1)《踏莎行》写观雨中海棠,叹息海棠“薄命佳人”一般的命运,在爱花、惜花的情感之中交织着家国之忧,流露出自己对美好事物备受摧残的叹惋之情,同时还表达了出自己不被赏识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2)《卜算子》:借海棠花的被风雨摧残,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踏莎行》赏析

“命薄佳人,情锺我辈。”没有直接描写海棠的形态、色泽,却独辟蹊径从词人的观感下笔。这二句和盘托出作者在雨中观海棠的情况,落笔伊始便见出所咏题意,起到了笼罩全词的艺术效果。自古佳人多薄命。“情锺”句,语出《世说新语。伤逝》,这两个成语、典故,都本来与海棠花无关,本词仅取其字面意义,以薄命佳人比喻风吹雨淋下的海棠花,表达词人此时的惋惜伤感之情。“海棠开后心如碎”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扣题面,引出以下词句:“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春雨绵绵不绝,洒落在倚栏的海棠花上,红似胭脂的海棠花上雨滴轻轻落下,好象流下不尽的伤春泪水。此情此景,叫人心碎,这几句摹写雨中海棠,自然、贴切,不仅烘托出海棠花开时“斜风细雨”的氛围,又深得雨中海棠的神致,且同时又十分强烈地渲染出全词的感伤情调。

接下来,词人没有继写海棠风貌,而是发起别意。

“恨不能开”一语,表明词人爱看绚丽的海棠花,希望她早日开放,却碰上阴雨天,所以又说“开时又背”。阴霾连日,春寒料峭,房栊紧闭,赏花人绝迹,海棠花徒然盛开,令人遗憾。“春寒只了房栊闭”与上片“海棠开后心如碎”遥相呼应,写出海棠不幸遭雨,流露出词人伤惋的心情。至此,词人陡然转笔,写出“待他晴后得君来”句。等到日风和日丽,赏花人再来之时,海棠却已饱受风雨的摧残,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残叶低垂,花容失色,“憔悴”不堪。结句“无言掩帐羞憔悴”,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海棠花无穷的惆怅与哀伤,在羞涩无言的神态之中,意味正浓意犹未尽。它和上片的结句,互为因果,“羞憔悴”,它们又和起句密合,“命薄佳人”是总领,上下片的结句是分承,着意描写“命薄”的具体内容。可见,须溪写咏物词,十分讲究“收纵联密”笔法的巧妙运用,使全词词意浑然一体,又瞭然于目。

这首词,意蕴深远,能引发起读者的无限遐思。词人借着“海棠”,特别是“雨中”的“海棠”,又能引发起读者怎样的联想呢?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须溪处宋季,南宋小朝廷长期受到蒙元侵扰,国势衰颓,岌岌可危。词人在“观海棠”的过程中,爱花、惜花的情感之中交织着家国之忧,凭藉雨中海棠花容艺术意境,表达出自己对美好事物备受摧残的感叹之情,描摹出自己的期待、失望、叹惋、感伤的复杂心境的内心感受。词人并未说破托息,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通过曲折深邃的意境,与词人产生共鸣,共同去感受忧伤与期盼之情。这首词在词风方面也与作者的轻灵婉丽之作不同,而是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