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07:1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5 古诗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黄缯车盖。②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③薰弦:相传为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尉佗在刘项逐鹿中原之时,前往岭南称王,“自”字尤见其机敏。
B.作者概述尉佗的政治经历,其目的是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
C.颈联由“今世”写到“昔时”,突出后人感念尉佗,并饱含历史沧桑感。
D.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在怀古,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而抒己怀。
2.诗人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请结合全诗概括尉佗的功绩。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
戴复古
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
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
叶落花开关气数,山长水远是功名。
摩挲老眼看新贵,九鼎鸿毛孰重轻。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酬和赠答诗,诗人用友人张敏则赠诗之韵写成,然后回赠给他。
B.叶落花开自有其客观规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远,漫长而曲折。
C.“摩挲老眼”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新贵的不屑,以及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D.九鼎本为重,鸿毛本为轻,但诗人却对此发出了疑问,表达出批判之意。
4.诗歌前两联对我们读书做学问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国心眼。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情)为佳人在宅邸所筑小楼,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写景时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跳鱼和泻露衬托出了环境的静谧。
B.“小园行遍”写梦醒后游园,表现了词人游园时的欣喜与执着之情。
C.结句遥想未来,词人设想后人看到黄楼后也可能会为自己发出感叹。
D.词人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境界清幽,风格婉约又有清旷之感。
6.上阕和下阕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①
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观胡人吹笛②
李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①王七即王之涣,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②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是年秋天,诗人由河南梁园来到安徽宣城,曾与宣城宇文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都写到胡人吹出的笛声,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一样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
B.两首诗都不侧重对笛声的正面描写,而重在从听者的角度突出“笛声”的感染力。
C.高诗基调明快、秀丽,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营造了深远的意境。
D.李诗开篇点题叙写感慨由来,叙事抒情,层次井然,语言自然平淡,情感激越苍凉。
8.自古笛声多传达丰富情感。请分析两首诗如何运用“笛”这个意象来蕴含情感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①
宋代 苏轼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②,犹似浮江老阿童③。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④。
【注】①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②吴侬,吴语称“我”为“侬”,此处吴侬即指吴人。③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④江水西流:指海水上潮,江水势不能敌,所以出现逆流情况,随潮西流。
9.下列对这两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人鼓噪慑吴侬”用比喻手法描绘潮来的威势,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吴侬为之震慑。
B.其二的一二句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三四句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写潮势之大,后两句写潮头之高。
C.“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白浪滔天,怒潮如箭,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
D.这两首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有意到笔随之妙。在运笔方面,淋漓恣肆,不落常轨,体现出苏轼诗在风格上英爽豪迈的特色。
10.其三抒写诗人看潮后兴起的哪些感慨?
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对月①
宋琬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
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②。
[注]①作者因被人诬告而被捕入京,系狱三年。此诗乃狱中所作。②长安:此指清朝都城北京。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耿耿”写星星明亮,“丁丁”言时间推移,叠词的运用有音乐之美。
B.颔联作者因忧愁得太久,泪水已经流尽;有时他还借酒浇愁,借望月思念亲人。
C.颈联以栖乌绕树而飞感到冰霜之苦,含蓄表达了作者久被囚系难以归家之痛。
D.诗人善于借眼前之景衬心中之情。例如“哀雁横天”句就是以哀景衬哀情。
12.前人评此诗尾联“含蓄而自有深情”,请对此加以解说。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蒋捷: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借拟人化的白鸥设问开篇,起笔新颖而巧妙,含蓄地揭示了题旨。
B.“风拍小帘灯晕舞”以由舟外到舟内的细节刻画,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
C.词人处境蹇厄,却以雪夜傲放的梅花自比,突出了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
D.词的下阕回忆往昔旧游的情景,与眼前阻雪的遭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4.“都道无人愁似我”写出了词人的万千愁情。词人都有哪些愁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晚归山居
(唐)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D.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16.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园田居》)进行异同比较,从写景手法和意境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秋江送别》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B.《秋江送别》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利用转喻议论,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
C.“沅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两地比邻,所以“送君不觉有离伤”表达出诗人的确觉察不到离伤之情。
D.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感伤之情,而《送柴侍御》则突出达观之情,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18.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十、阅读下面两首宋代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陆游
发已成丝齿半摇,灯残香烬夜迢迢。
天河不洗胸中恨,却赖檐头雨滴消。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诗以诗人当时的人生状态起笔;蒋词则回忆年少时,从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的景象入手。
B.陆诗语言风格平易近人,将听雨之时的心绪表现得真切直白;蒋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表达壮志未酬之悲。
C.陆诗巧妙运用叠词,产生了绵密悠长而又含蓄蕴藉的审美意蕴;蒋词巧妙运用方位名词,依次展现三幅“听雨”的画面。
D.蒋词结尾的“任”字表明词人彻夜听雨,并没有完全超脱,但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20.两首诗都写“听雨”,但心境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1.B
2.①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②他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带来了长久的和平稳定;③他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和后人怀念。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其目的是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错误,本诗描写的主人公是尉佗,应该是为了突出尉佗的功绩。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鹿未穷”指征战不休,“自乘黄屋”指自己称帝。在征战不休时自己前往岭南称帝,表现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先行南海尉事,后接受诏封。“南来作尉”指行南海尉事。“北向称臣”指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表现尉佗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安定。解除子民的温热,赋给子民财富。“薰弦”指《南风歌》,取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之意,即解除子民的温热,赋给子民财富。用虞舜《南风歌》的典故来表明尉佗体恤百姓,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和后人怀念。
【答案】
3.C
4.①“胸次诗书一派清”告诉我们胸有诗书,才会保持内心清明。②做学问犹如耕种,启示我们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③“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强调做学问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自身年老的感伤”错,“摩挲老眼”指用手揉揉眼睛,是对看新贵的动作描写,没有表现对自身年老的感伤。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胸次诗书一派清”意思是:胸有诗书才会保持内心清明,启示我们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会保持内心清明。“学如耕稼到秋成”意思是:做学问就犹如耕种,到秋收成熟的季节自然就有收获,启示我们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意思是:十年时间闭门不出研究我的学说,万事不放在心上,不必计较世间风气。启示我们做学问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答案】
5.B
6.上阕侧重记叙和描写,叙述了词人的梦境和梦醒后在小园中徘徊寻梦的事情,包含着寻梦不得的忧伤和独自一人的寂寞。下阕侧重抒情和议论,抒发了故园之思,表达了对人生如梦、古今世事变化的思考。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欣喜”理解错误,“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徘徊于园中的惆怅与执着之情。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方式的能力。上阕侧重记叙和描写,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描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曲港”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动,仍是着力刻画“清景”。鱼跳曲港、露泻圆荷虽也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三更时候的铿然鼓声才扰人清梦,使清景顿失。词句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上阕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显然已经不可能重睹梦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下阕侧重抒情和议论,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接下“燕子楼空”三句由自己写到燕子楼的沧桑和佳人盼盼的杳无踪影,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表达了对人生如梦、古今世事变化的思考。
【答案】
7.A
8.高诗:想象奇妙。诗人身处边塞,闻笛声而想象善述离情的《梅花落》的笛音借着风传满万里关山,景观壮伟,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①直抒胸臆。颈联以一“愁”字写听闻《出塞》引发的感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忧。②触景生情。被放逐的诗人回望通往长安的路,触景生出“空怀”之情,抒发了报国无路、怀才失意之遗恨。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错误,由高诗“胡人吹笛戍楼间”可知,胡人吹起羌笛在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响起;由李诗“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可知,胡人吹奏着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声。两首诗没有点明音乐所起之处,选项表述不恰当。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高诗“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可知,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表达了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李诗前半写闻笛,后半写感兴,直抒胸臆,触景生情。由首联“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两句点题,叙写感慨的由来,是因为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诗人听到国都所在的秦地之声,撩动了忧国之情,从而为下文的叙事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颔联“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两句侧重叙事,“十月”点明观胡人吹笛的时间,“吴山”和“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一个“晓”字,表现出了秋季肃爽,吴地的山丘更为疏朗的特点。颈联“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这两句侧重抒情,抒写闻笛的感受。诗人听了苍凉悲壮的《出塞》古曲,自然会联想起当时北部边境隐伏之患,忧国之心也就油然而生。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心。然而,自天宝三载(744年)遭谗离京以来至今已近十年之久,在这十年之中,诗人眼看着国事日非,危机四伏,而自己却没有报国之路,他的心情极其沉痛。为此写出了“泪满逐臣缨”这样悲凉慷慨的诗句,更足以见诗人对国家的一腔忠愤。尾联“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此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起身遥望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浩渺,深感国都遥远,融景生情,流露出诗人一片眷恋人主的苦情。“恋主情”三字之前冠以“空怀”二字,写尽了诗人忧愤之深。既表现了诗人对“主”的希望与拳拳恋“主”心绪,也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报国之志始终没有忘却,显露出诗人身在江南而心恋魏阙的怆然情怀。
【答案】
9.A
10.(1)四处漂泊的感慨。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漂泊不定,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不知何时能有归宿。(2)年华易逝、白发易生的伤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人”了。(3)返回朝廷的愿望。后两句写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作者设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写所见”错,应是“写所闻”。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江边身世两悠悠”,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作者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浑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所以起句说“江边身世两悠悠”,以示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久与沧波共白头”,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江水本不能西流,但因不能与潮势相敌,于是出现西流的情景。作者设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从历史背景来看,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对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持有不同的意见。
【答案】
11.D
12.①尾联意为:料想故乡的亲人今夜会梦到我,他们的梦或许已随风飞到京城了吧。②尾联在表达上非常含蓄。上句的“故园”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指家中的亲人;下句的“长安”则代指北京,进而代指作者自己。③尾联采用对写法(虚写)或者侧面烘托的手法。它不言自己深深思念家人,却从对方写起,写家人做梦而思念自己,十分含蓄,情真意切。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眼前之景”错。“哀雁横天”句虽是写景,却不是作者的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作者在狱中看不到哀雁飞过关塞的情形。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此诗尾联“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意思是,料想故乡的亲人今夜会梦到我,他们的梦或许已随风飞到京城了吧。尾联表达含蓄。“故园”指作者家乡山东莱阳,此处为借代,指家中的亲人;“长安”借指北京,进而代指作者自己。采用对写法,或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人不直说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子儿女,而说家人梦中应到自己这里,这就如杜甫《月夜》中所写“今夜州月,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餐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晃,双照泪痕干。”从对面写来曲折宛达。由此可见其思念之深,且楚楚动人,别有韵味。
【答案】
13.C
14.①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留的惆怅无奈之情。②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③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④词人思及国家破亡,想到自己孤舟漂泊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却以雪夜傲放的梅花自比,突出了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错。“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意为都说傲雪寒梅,然而如此的寒夜,这梅花恐怕难敖寒苦,与词人一样愁苦万分,以梅花自比,进一步烘托词人凄凉的心境,而非突出其坚贞高洁品格。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词人所写的愁情有:第一,“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意思是白鸥栖落水滨,默然地望着我,好似在问:夜泊溪畔是被风雪所阻,不得以停泊,还是无所去处,情愿留下?如若是自愿,又为了何事眉头紧锁?据此分析出,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留的惆怅无奈之情。第二,“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意思是夜风袭来,掀起舱帘,吹得舱内灯火闪烁。孤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据此分析出,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第三,“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意思是昔日一同悠游的旧友,今日在哪里?回想当时,楼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携漫步锦簇的花丛中。湖中绿波荡漾,系舟在堤边的柳树下。梦啊,梦啊,让我在梦中重温一下旧游。可是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据此分析出,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第四,“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意思是舱外飞雪漫天,凝望浓密的阴云,任凭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说没有人的忧愁,有我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忧愁似我。据此分析出诗人孤舟漂泊且行程不顺,内心忧愁苦闷;再结合注释“蒋捷: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可知,词人处境是国家覆亡,因此思及国家破亡,想到自己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答案】
15.D
16.①相同: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鸡鸣”“狗吠”。②不同: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陶诗描绘的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D.“以空间为顺序”错。根据原文“日暮独寻荒径归”“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可知,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这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先看两诗的写景手法,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模糊不清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
【答案】
17.C
18.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的传统写法(如谢脁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部悠长。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表达出诗人的确觉察不到离伤之情”错误。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答案】
19.B
20.①陆诗通过写诗人头白齿摇和难眠长夜中想到了人生遗憾,表现了诗人年迈体衰的孤独伤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慨。②蒋词回忆少年歌楼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乐场面,以及中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悲雁的漂泊落寞的场景,实写而今暮年,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夜雨的凄凉孤寂的处境,慨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泊孤苦,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蒋词……表达壮志未酬之悲”错。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蒋词未表达出壮志未酬之悲。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陆诗写头发日渐稀疏,牙齿已经有一半动摇,描写了暮年身体衰弱的具体表现;再写独对残灯难以入眠,更增添了心境的凄凉;第三句直接点出了“恨”,这“恨”固然有年华老去的悲哀,对于陆游来说,更有壮志难酬的遗憾与伤感。总之,此诗通过写诗人头白齿摇和难眠长夜中想到了人生遗憾,表现了诗人年迈体衰的孤独伤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慨。蒋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第三幅是“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总之,蒋词回忆少年歌楼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乐场面,以及中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悲雁的漂泊落寞的场景,实写而今暮年,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夜雨的凄凉孤寂的处境,慨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泊孤苦,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