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之旅》
年级:三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环境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综合性活动课,教学内容采用视频、图片、音乐、舞蹈形式呈现了藏族、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这几个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服饰、特色乐器及民族音乐特点。并演唱以前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或哼唱乐曲片段,根据聆听到的少数民族音乐,在图片中找出相对应的民族。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乐器进行初步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进行哼唱,或在体态上进行律动表现。了解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基本特征,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做简单描述,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风格。学生能够参与到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之中,并从中享有乐趣,能够对自己及他人的表演进行评价。
【教材目标】
通过白板播放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活动《民歌之旅》中五个少数民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回族)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服饰及民族音乐特点。
通过活动《民歌之旅》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3、 能够聆听出不同少数民族的乐曲并能找出相应的图片。
【教材重点】 :通过活动《民歌之旅》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使学生初步了解五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服饰、特色乐器及民族音乐特点。
【教材难点】 :聆听不同少数民族的乐曲找出相应的图片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激趣诱导、创设情境、体验学习、体验探究、小组合作、演示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我展示。
【教学手段】 :结合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操作的优点突破本课重点及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背起包,带上相机,快乐的出发。我可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每逢
假期,老师都要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老师去过几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感受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的服饰、不同的音乐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和我来一起分享我的旅行收获。
【设计意图:教师以与学生分享旅行收获引出少数民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服饰以及特色乐器。(藏族、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回族)
1、教师介绍藏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以西藏壁画为主)
师:首先,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西藏。(教师播放关于西藏的风光片视频,学生欣赏)
师:正如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在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遗产.其中西藏壁画源远流长,是藏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绘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我们来欣赏-----西藏壁画。(教师用白板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并观察)
师:壁画漂亮吗?西藏壁画有什么特点?
生:西藏壁画色彩丰富,绚丽多姿,描绘手法十分细腻。
师:那壁画中描绘的都是什么内容呢?
生:略
师:因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壁画中大多描绘的是关于佛教的故事。同学们,有机会你们可以到西藏亲身感受西藏壁画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西藏的民族文化和服饰特点。并了解西藏壁画是西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绘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教师以跳维吾尔族舞蹈入手,引出维吾尔族,并介绍维吾尔族民族文化(以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为主)
师:老师在旅途中学会了一段少数民族舞蹈,现在跳给你们看,请你们猜一猜,我跳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舞蹈。(教师舞蹈,学生欣赏)
生:略
师:那你们知道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什地方?
生:略
师:(教师播放图片)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音乐之母”,也是新疆“歌舞之乡”的象征。下面,我们欣赏一段十二木卡姆的演出视频。(教师用白板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师:十二木卡姆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于一身,这种艺术形式在世界各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今天,老师把“十二木卡姆”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喜欢这一艺术形式。课下,有兴趣的同学你们可以自己搜索相关的视频去欣赏和了解。
【设计意图:教师以在旅行中学会了一段少数民族舞蹈并跳给学生看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维吾尔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十二木卡姆”,并知道“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音乐之母,也是新疆“歌舞之乡”的象征。】
3.教师出示旅行中拍摄的照片,结合图片讲解傣族的风俗以及特色乐器和代表性的舞蹈(泼水节、葫芦丝、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观看我在旅途中拍的几组照片(出示图片)
观看泼水节照片
师:照片中的人们在干什? 学生:略
师:他们在庆祝什么节日? 学生:略
师: 泼水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学生:略
师:对,泼水节呀是傣族人民特有的节日。
观看葫芦丝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生:葫芦丝。
师:葫芦丝是傣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吹奏乐器,我们学过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就是由葫芦丝演奏的,它的音色是什么样的?
生:略
c.观看孔雀舞的图片
师:照片中的舞者在跳什么舞?
生:孔雀舞。
师:孔雀舞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舞蹈者以身着孔雀的服装模仿孔雀的造型来舞蹈。(教师边说边模仿孔雀的动作)孔雀舞经过提高和发展,由杨丽萍演绎的孔雀舞享誉全世界,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出示杨丽萍舞蹈图片,教师带领学生模仿几个孔雀舞的动作。)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旅行中拍摄的几组照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傣族的风俗习惯、特色乐器;并通过播放杨丽萍演绎的孔雀舞图片,使学生更深一步了解这一舞蹈艺术形式享誉全世界,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几个孔雀舞的动作,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综合性艺术表演之中,加深对傣族特色舞蹈的印象。】
4.以播放由马头琴演奏的乐曲《鸿雁》入手,引出蒙古族。并介绍马头琴,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盛会-----“那达慕”大会。
师:同学们,除了以上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视频和图片外,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教师通过白板链接网站播放由马头琴演奏的乐曲《鸿雁》)
师:你们听出这首乐曲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生:蒙古族。
师:那演奏乐曲的乐器是什么?
生:略
师:演奏《鸿雁》这首乐曲的乐器是-----马头琴。(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因琴柄雕有马头的造型而得名,蒙古语称它为“潮儿”,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人民走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马头琴的音色厚重、悠扬。
师:同学们,蒙古族人民每逢阴历6月初四要进行为期5天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可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场面十分的热烈、欢快。(出示“那达慕”大会图片)“那达慕”大会上,小伙子们表演着套马和摔跤,姑娘们则表演者欢快的筷子舞和顶碗舞。有机会呀,你们到内蒙感受一下“那达慕”圣会那欢快、热烈的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音乐的形式,使学生指出乐曲《鸿雁》为蒙古族音乐,指出演奏乐曲的乐器为马头琴并加以了解;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蒙古族的服饰特点以及“那达慕”大会上欢快、热烈的场面,小伙子表演着套马和摔跤这一体育竞技活动,姑娘们则表演着热烈欢快的筷子舞和顶碗舞。】
5. 介绍回族服饰特点、饮食文化、民族歌曲及舞蹈特征。教师给学生教跳一小段回族舞蹈。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生活着220万回族兄弟姐妹,回汉人民亲如一家,和睦相处。我们班有没有回族小朋友呢?请回族同学介绍回族服饰特点和饮食文化特点。
生:回族男子喜欢带白色的圆顶小帽,女子则根据年龄大小戴不同颜色的盖头。过节时,吃油香和馓子,喝香喷喷的盖碗茶。(教师出示回族风情图片)
师:哪位同学会跳一两个回族舞蹈动作呢?请一位学生跳回族舞蹈动作,并评价。教师带领学生学跳回族舞蹈。
师:我们回族的民间歌曲花儿也很有特色,有哪位同学能唱一曲花儿呢?请学生演唱歌曲花儿,并评价。师生哼唱歌曲花儿并跳回族舞蹈。
【设计意图:以我们的家乡宁夏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回族)聚居地入手,通过学生自己讲、唱、跳这三种形式进行学习,加深学生对回族文化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三、播放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和乐曲为聆听范本,引导学生分析其音乐特点,并加以演唱。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5个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服饰以及特色乐器。那么,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几个少数民族歌曲及乐曲,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a.播放柯尔克孜族歌曲《幸福花儿开心上》(学生边听边打着节拍轻声跟唱)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一首?
生:柯尔克孜族歌曲《幸福花儿开心上》
师:歌曲有什么样的音乐特点?
生: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师:表现了牧民怎样的心情?
生:表现了牧民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柯尔克孜族歌曲《幸福花儿开心上》,学生聆听并歌唱,引导学生指出其音乐特点,加以复习。】
b. 播放维吾尔族乐曲《阿拉木汗》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一首?
生:维吾尔族乐曲《阿拉木汗》。
师:这首乐曲的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略
师:这首乐曲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具有舞蹈性。乐曲中频繁的使用了十六分节奏和小附点节奏,更突出了乐曲欢快活泼的效果。再结合手鼓的伴奏,情绪更加热烈、奔放。(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律动,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维吾尔族乐曲《阿拉木汗》指出其音乐特点: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具有舞蹈性。和教师一起拍十六分节奏和小附点节奏感受维吾尔族乐曲的特点】
c.播放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这是一首我们学过的?
生: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这首乐曲有什么样的音乐特点呢?
生:由葫芦丝演奏的这首乐曲节奏舒缓、旋律优美。
师:在这优美缠绵的音乐声中,我们仿佛置身于、、、
生:傣族那美丽的风景之中。(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律动,跳傣族舞蹈,感受优美的傣族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指出其音乐特点:旋律舒缓,优美,教师和学生随着音乐做舞蹈动作,感受傣族音乐的韵律,和学生融为一体,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聆听音乐找出相应的民族图片
师:同学门,刚才我们了解了五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民族服饰、风土人情、以及民族音乐特点。现在,老师播放几个音乐片段,你听到的这段音乐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请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图片来。(教师播放藏族、维吾尔族、傣族、回族、蒙古族的乐曲让学生聆听并找出相应的图片,以请个别学生和小组合作的两种形式来进行,学生使用聚光灯功能找出相应的图片)
【设计意图:使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通过聆听音乐找出相应的民族图片,利用这一新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对几个不同民族音乐特点的认知。】
总结
师: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一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域特征。同学们,我们国家的民族艺术还有待于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和弘扬。
教学设计反思
音乐文化中渗透着一个民族的民族习惯、生活特色、与文化内涵,让孩子们通过这些音乐的学习,就能更形象的、更生动的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并通过音乐去感受这些民族的文化魅力,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扩展。在教授此课中,遵循了以下几点:开展情景教学、主动参与、体验学习、体验探究、小组合作、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1.情境导入
为使学生开始对本课感兴趣,导入部分我利用了创设情境的手法,以教师旅行为主线,与学生分享旅途收获为契机,引出少数民族。
2.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欣赏
利用多媒体手段,选取视频、图片、音乐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服饰、及特色乐器和舞蹈艺术形式。激发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喜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的学习。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提高学生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找出相应的民族图片,利用这一新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注重聆听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每一次聆听都要给学生提一些要求,从声音、情绪、节奏上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本节课还应在乐器的音色辨别、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上多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