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习作五
一、学习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通过自己的演绎,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2.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培养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特点。
2.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
三、学时
4学时
四、知识链接
课本剧:课本剧就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变成孩子们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孩子们表演课本剧有很多好处,如,能在编排中增强认识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在表演中,发展个性;还能通过演后评述,培养和发展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课前独学
独学任务: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本单元喜欢的故事进行课本剧排练。
独学方法:
1.回顾课文,选好剧本。
2.分好角色
独学检测
1、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我最喜欢《 》,原因是
。
2、学完本组课文, (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决定再从原著中多了解此人,并介绍给小组的其他同学。
课中导学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演演课本剧,通过我们的表演来再现名著中的人物。
二、独学展示
1.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我最喜欢《 》,原因是
。
2.学完本组课文, (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决定再从原著中多了解此人,并介绍给小组的其他同学。
三、合作、交流、探究
(一)教师自主选择一个课本剧播放。
1.观看课本剧。
2.自主讨论:课本剧的表演应注意事项。
(二)学习小组集中,根据讨论结果再次完善课本剧表演。
(三)班级表演:
1.班内表演。
2.全班同学评议,评出“最佳表演者”。
教师点拨评价标准:
①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现故事情景。
②表演者能把握人物性格,入情入境,突出人物形象。
(四)教师小结。
第二——四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缩写,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通顺。
2.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不超过400字。
学习过程:
一、教师导入,进入习作
有句幽默的小品台词:“浓缩就是精华!”在平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如果你想把这些文章介绍给别人,或者自己想把文章中的内容概括地记录下来,这时缩写就能发挥大作用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体验缩写的乐趣吧!
二、自主阅读,学习方法
(一)思路指导
删:次要人物,次要内容,插叙内容,对话。
缩写→读懂文章,分清主次﹛留:主要人物,主要内容,重要的心理活动,精彩的词、句、段。
改:简化人物的对话,概括段意。
(二)技法放送
1.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缩写后的文章,应该是一篇和原文的意思内容一模一样的短文。缩写文的中心思想要与原文相吻合,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保持原文人物的基本特点。
2.保留“主干”,删减“枝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主干”,次要内容是“枝叶”。缩写的时候,要留下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留下人物的主要表现和重要的心理活动。要删掉次要的事件和次要的材料。有一些次要的段落不能全部删去,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如把人物的具体对话改用叙述的方式写出来。
3.注意文章的衔接和连贯。缩写文意思要完整,衔接要自然,首尾要贯通,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在准确理解、概括每段段意的基础上,将段意连接起来。也可以着重从文章的重点段落实,抓住文章的要点,将这些要点进行有机连接,连缀成文,使之成为一篇文意通顺的缩写文。
(三)阅读后,我对 这样的方法很喜欢(在文中做上批注),用上它一定会为我的文章增色哦!
三、范文欣赏,习得精华
景阳冈(缩写)
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连喝了十八碗酒,不信店家说的景阳冈有老虎,在傍晚时候独自过冈。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便躺在石头上想睡一觉。忽然,乱树背后跳出一只老虎来。武松翻身起来。老虎往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下来。武松一闪,闪到老虎背后。老虎把腰胯一掀,武松闪在一边。老虎大吼一声,把尾巴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闪在一边。这一扑、一掀、一剪,老虎的劲儿已经泄了一半。这时,武松双手抡起哨棒,向老虎劈去,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树上,哨棒断成两截。
老虎又扑过来,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丢掉哨棒,两只手就势揪住老虎的顶花皮,把它按在地上,用脚往老虎的脸上、眼睛上乱踢。老虎不住地扒身子下面的泥土,扒出了一个土坑。武松就势把老虎按下坑去,用左手揪住老虎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抡起拳头,使尽平生气力猛打,打得老虎七窍出血,不能动弹。
武松放了手,找回哨棒,又打了一气,直到把老虎打死。
(一)范文赏读,边读边想:
1.对照原文,本篇缩写文留下的“主干”是 ,删掉的“枝叶”部分是 。
2.文章通过简短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几大要素,如时间 、地点
、人物 以及事情的起因
,符合缩写的要求。
(二)交流“边读边想”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胸有成竹,自主习作
学生开始习作,本次习作由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五、展示典型,组织评讲
(一)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优秀典型。
1.学习小组派代表朗读。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点拨:文章是否符合缩写的要求?如,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该压缩的是不是都压缩了 ?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二)教师指出在巡视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并进行点拨、指导。
六、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在小组内发言。
2.学习小组互评,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拨:重点放在对原文主要内容的把握、风格的体现以及语言的精炼上)
3.整理建议,二次习作。
七、教师总结。
学习收获(教后一得):
回顾·拓展五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评价、探讨,深入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积累歇后语,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
二、重点难点:
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评价人物时语言的形象生动是交流中的难点。
三、学时:
1学时
课前独学
独学任务:
1.总结单元学习收获。
2.初步接触中国古代名著,搜寻感兴趣的信息。
3.积累关于名著的歇后语。
独学方法:
1.回顾课文,再读课文,认真思考问题。
2.通过相关资料或上网查阅,接触名著以及关于名著的歇后语。
独学检测:
1.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 写的《 》; 写的《 》; 写的《 》; 写的《 》。目前我正在阅读《 》。
2.在本组的学习中,我认识了 的蔺相如;
的诸葛亮; 的鲁肃以及
的美猴王等等。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 ,
最不喜欢的是 。
3.我是一个喜欢积累的孩子,我还积累了“日积月累”以外的歇后语,写两条与大家分享吧!
课中导学
一、教师导入
二、独学展示
1.大家都来秀一秀:
①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 写的《 》; 写的《 》; 写的《 》; 写的《 》。目前我正在阅读《 》。
②在本组的学习中,我认识了 的蔺相如;
的诸葛亮; 的鲁肃以及
的美猴王等等。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 ,
最不喜欢的是 。
③我是一个喜欢积累的孩子,我还积累了“日积月累”以外的歇后语,写两条与大家分享吧!
2.两人对子批一批: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检测。
3.教师小结。
二、探究、交流
(一)交流平台
教师从文中选取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2.班级小小辩论会:各学习小组对于同一人物的不同看法发表见解。(教师点拨:可用上文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3.评选出优秀辩论小组以及辩论员。
(二)日积月累
1.准确、流利地朗读歇后语。
2.学习小组交流:我知道 这句歇后语出自《 》篇名著,还知道它背后的典故呢!
3.在小组内互相讲一讲歇后语背后的典故。
(三)课外书屋
1.调查问卷
①你是否看过电视剧《西游记》。
是( ) 否( )
②《西游记》带给你的感受是:
愉快( ) 不愉快( ) 没感受( )
③你最喜欢《西游记》里的人物是:
唐僧( ) 孙悟空( ) 猪八戒( ) 其他( )
④《西游记》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集是 。
⑤如果让你阅读《西游记》原著,你会:
有兴趣( ) 无兴趣( )
⑥如果你身边有同学不愿选择《西游记》阅读,你会怎样劝说他?
2.学习小组交流调查内容。
学习收获(教后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