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2《登泰山记》第三课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2《登泰山记》第三课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13: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 ,因三位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法”为核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的文章理论,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方苞、刘大奎、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方苞是桐城派奠基人,刘大櫆是桐城派先驱,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


第三课时
第一段:概括介绍地理形势
南北分流
南北分界
最高之处
汶和济
古长城
日观峰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面 线 点
先写:
京师
泰安
再写:
山麓
山顶
路程:
四十五里
(远)
石级:
七千有余
(高)
路线:
中谷—西谷—山巅
(险)
山顶
景色:
苍山负雪
晚日照城郭
半山居雾若带
(壮阔)
(雄浑)
(高峻)
上 下
远 近
第二段:登山经过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译文
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省略“于”,在)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卷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像骰子一样的白点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第三段
渐渐/稍微,略微
(骰子tóu zǐ )
省略句
卷起,扬起
判断句
形容词作名词,白点
多重定语后置句
多重定语后置句
多重定语的排列:由远及近
1.表领属关系(谁的)
2.表时间、处所(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3.表指代或数量(多少)
4.表动词性词语、主谓短语(怎样的)
5.表形容词性短语(什么样的)
6.表性质、类别或范围(什么)
中心词
注意:与中心语关系越密切的定语越靠近中心语
例:
国家队的(领属,属于谁)一位(数量)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篮球(表性质)女教练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文化常识
五鼓: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时辰 戌时 亥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更点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干支纪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或纪日。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干支纪年换算方法
天干:年份(公历)减3,除以10所得的余数
地支:年份(公历)减3,除以12所得的余数
2023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天干:(2023—3)/10=1010 余数为0 癸
地支:(2023—3)/12=168 余数为4 卯
译文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判断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有的
同“彩”
脊背弯曲

像一条线,名作状语
尽,尽头
有人
第三段
承托
(1)第三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2)运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问题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待日出
稍见
须臾
日上
回视
思考问题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而皆若偻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动静结合——比喻拟人
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
思考问题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
“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冬雪的时令特点;
“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译文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偏僻

模糊,缺损
第四段
思考问题
人文景观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
古迹: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作用:
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译文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古:平整方正。今:数学名词。
同“圆”
深青色,深绿色
Xià,石缝
第五段
表并列
思考问题
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
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
自然景观
作用: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