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
文章结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合作探究:提到北(平)京,大家都会想到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比较出名的地方,作者为何丝毫不提这些呢?
名胜古迹是外来人最易注目的,而这些随处可见的平凡自然之景物,才是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接触之物。因而,越是这些平常之秋景,反而更能突出“故都”的“秋味”。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合作探究
秋院静观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日奇果图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在第一幅图中,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
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和悲凉?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景物:
1、一椽破屋
2、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3、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4、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5、喇叭似的牵牛花
6、尖细且长的秋草
荒凉、衰败、沧桑
视觉,高远清爽
听觉,以声衬静
悠闲惬意
悲凉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牵牛花,显出作者的审美趣味和生命体验:
蓝色(宁静而淡远)
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
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
——回避暖色,偏好冷色,要的就是清冷
作者所要求的点缀也是“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显示出生命的衰败,同样给人以悲凉之感。)
审美趣味和生命体验
色彩偏好和人的气质类型、审美趣味相关。一般而言,偏好暖色的人性格外向,热情大方,个性坚强,积极豁达,审美趣味上追求热烈、壮阔、豪放之美;
喜欢冷色的人则多愁善感、平和冷静、忧愁悲观,审美趣味上追求宁静、悲凉、感伤之美。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中落,祖孙六人全靠他的母亲浆洗缝补度日,生活十分拮据。儿时的不幸遭遇无疑会对郁达夫的审美趣味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他曾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赴日本求学阶段,他感受到的也多是屈辱和歧视,妻离子丧、母死兄亡使他更加忧郁敏感,逐渐形成了追求忧郁、感伤、悲凉的审美风格。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此时的郁达夫是怎样的心境呢?有人说在《故都的秋》中读出了郁达夫的闲适淡泊,也有人说读出了孤独落寞,你认为呢?(结合小院秋景分析)
小院秋景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无独有偶,王安石罢相之后,无事可做,
便寻芳揽胜以打发流年:
北山
[ 宋 ]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抗战爆发后,郁达夫下南洋联合当地华侨秘密进行抗日活动,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总结: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秋,以清净为表,以悲凉为里;而他心中故都之秋,以悠闲为表,以深沉为里;他笔下故都的秋味可说是:一分欣喜,三分清净,六分悲凉。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当作者细细地感知槐树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的落寞与悲凉感,照应后文对古人悲秋的哲思。
一大片 “铺得满地”的落蕊,写出了一种生命的凋零。
生命的绽放固然美丽,但我们也要学会发现生命的凋零之美也是一种领悟。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蝉凄哀的“嘶叫”充满北平,遍布每个角落,这种生命行将结束的“衰弱的残声”,引发人对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思考,扣击人的心扉。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作者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尤其是熟人互答的内容,即使删除也不会影响文意,作者为何增加这处闲笔呢?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1、“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声音“息列索落”,静 ;
2、声调──缓慢悠闲。
内容──清凉,渐生凉意。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
作者向往这种北平的悠闲,希望保住这悠闲;反衬出时局的危急,更突出悲凉之意。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视觉上给人一种冷色调;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1、与黑暗的社会环境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抗日时期妻子出轨,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
3、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4、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