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2 14:1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陕西咸阳·统考三模)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需变法”主张。这里的“变法”是指( )
A.颁布《资政新篇》 B.洋务运动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2.(2022·陕西·统考中考真题)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A.“扶清灭洋” B.“实业救国” C.“自强”“求富” D.“还我青岛”
3.(2022·陕西西安·统考模拟预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展了近代军事工业,开办了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下列属于洋务派为“求富”而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
A.汉阳铁厂 B.福州船政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4.(2022·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材料中“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代表人物有(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毛泽东
5.(2022·陕西·模拟预测)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晚清统治阶层掀起了一场运动,该运动不仅创办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等。该运动( )
①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 ②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2·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支持洋务运动是近代化开端这一论点的理由是( )
A.它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B.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C.它主张君主立宪
D.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7.(2022·陕西渭南·统考模拟预测)“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和实践没有向政治改革继续前进,但他们确实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为社会进步的部分质变和量变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这些人”应包括(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8.(2022·陕西·模拟预测)早在1861年,曾国藩在建议清政府买船的同时,便提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1863年曾国藩在安庆内军械所仿造了一艘小轮船,“全用汉人,未雇洋匠”,结果“行驶迟钝,不甚得法。”1864年,左宗棠在杭州也找手工匠人仿造了一艘小轮船,虽“型模初具”,但“试之西湖,驶行不速”。仿造轮船的失败,使他们开始感到( )
A.需要设立翻译馆 B.需要创办新式学堂
C.必须要进行筹建新式海军 D.造船必须采用机器生产和借重外国技术人才
9.(2022·陕西咸阳·一模)李鸿章曾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李鸿章评说的战争是( )
A.中英鸦片战争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2022·陕西西安·高新一中校考一模)下列漫画反映了某次战争后各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对此次故争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使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展到了投资等领域②为外商的经济入侵打开了大门
③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导致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2·陕西宝鸡·统考一模)1895-1902年,外国人在华企业投资总额达五亿二千万美元,比1894年前的五十年总和还多约三十倍。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是《马关条约》规定的
A.赔偿白银 B.割让土地 C.开放口岸 D.允许设厂
12.(2022·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下面是名为《列强军官切分香肠》的漫画。画中躺在木案上的巨大香肠,被标注为“CHINA”,而日美法德英俄等军官正持刀切分。明信片上的德文意为“你们把猪肉店打垮了,兄弟们可以分这根香肠了。”该漫画形象地勾勒了
A.列强在策划军事打击中国 B.列强联合发动侵略战争
C.列强贪婪瓜分中国场景 D.德国主谋策划侵略中国
13.(2022·陕西·模拟预测)如下表可知( )
名称 创办时间 主要内容及特点
《万国公报》 1895年8月 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
《强学报》 1896年1月 内容以“专录中国时务﹐兼译外洋新闻﹐凡于学术治术有关切要者,巨细毕登”为主,其宗旨为“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A.民族危机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B.变法图强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C.维新派注重利用报刊开启民智 D.学习西方科学成为社会思潮
14.(2022·陕西榆林·统考模拟预测)“当我读到他们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材料中的“他们”可能是( )
A.曾国藩、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黄兴 D.蔡元培、陈独秀
15.(2022·陕西·统考模拟预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人进行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下列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有( )
①坪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白话文 ②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宫民上书言事
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④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22·陕西西安·高新一中校考一模)仔细观察图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是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成果 B.图2反映出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图3反映了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D.图1、图2、图3都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7.(2022·陕西西安·统考模拟预测)下列人物中宣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A.曾国藩
B.梁启超
C.邹容
D.陈独秀
18.(2022·陕西宝鸡·统考二模)下表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这些措施( )
分类 内容
政治上 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工商业;改革财政
思想文化上 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军事上 训练新式军队
A.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B.有利于当时社会进步
C.巩固了清政府专制统治 D.有利于儒家思想发展
19.(2022·陕西西安·高新一中校考模拟预测)维新的曙光刚刚显露,却瞬间消失。激愤的中国农民烧教堂,杀洋人。联军长驱直入,攻占北京,再遭国耻。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C.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022·陕西·统考二模)下列表格中两者对应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
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
①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③ 中日甲午战争 维新变法运动
④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2022·陕西宝鸡·统考一模)《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从该规定可以看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名称及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列强的决定 B.清朝政府的自身需要
C.中国对外贸易的要求 D.“六部”已经无足轻重
22.(2022·陕西西安·统考模拟预测)“巨额赔款为前所未有,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严禁民众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材料所述应是
A.《 南京条约 》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 D.《北京条约》
二、综合题
23.(2022·陕西渭南·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
材料二 下图
图A西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图B北宋东京城平面示意图
(2)材料二图A中宫殿占地广阔,表明城市_______________职能突出。图B城市商业功能增加,城内瓦子(瓦舍)盛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族建立的金政权,1127年攻破东京,北宋灭亡。由图A到图B表明我国古代政治中心逐渐_______________转移,以此同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材料三 下图为《大国崛起》中插图
(3)透过材料三,你获得了那些重要历史信息?
材料四:
李鸿章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4)从材料四地图归纳这场战争的特点,并评价李鸿章的言论。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开展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B项正确;《资政新篇》出自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改革,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行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C项正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民族资本家张謇等人的救国口号,排除B项;“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A项正确;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符合题意,A项正确;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是革命派的代表,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主张走马克思主义道路,这些人物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比李鸿章晚,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晚清统治阶层掀起了一场运动,该运动不仅创办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等”可得出该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在经济领域的开启性事件,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中国的近代化在政治领域的开启性事件,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在近代中国掀起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A项;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排除C项;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所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因此李鸿章属于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人物之一。选项A符合题意;康有为领导维新变法运动,B排除;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C排除;陈独秀掀起新文化运动,D排除。故选A。
8.D
【详解】依据材料“全用汉人,未雇洋匠”“行驶迟钝,不甚得法。”说明洋务运动时期造船必须采用机器生产和借重外国技术人才,D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制造轮船需要设立翻译馆和创办新式学堂,排除A和B项;材料中论述的是造船与技术的问题,并不是必须要进行筹建新式海军,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李鸿章强调日本举国一心,而中国则是仅以北洋之力在抗衡。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利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没有形成上下一心的局面。故李鸿章评说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C符合题意;中英鸦片战争与题干的“倭人”不符,排除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与李鸿章无关,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10.C
【详解】根据题干“某次战争后各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为了贸易利益对清廷施加压力”“但现在连一个小岛国也打不过”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使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展到了投资等领域,在这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为外商的经济入侵打开了大门是鸦片战争,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与外国人在华企业投资总额迅速增长有关的内容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此项规定促使了投资增长,改变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即以是资本输出为主,D项正确;赔偿白银只针对日本,主要影响是加重人民的负担,排除A项;割让土地使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到进一步的侵犯,排除B项;开放口岸的严重影响是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日、美、法、德、英、俄等军官正持刀切分被标注为“CHINA”的香肠”可知中国正在被列强瓜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列强在策划军事打击中国,排除A项;列强联合发动侵略战争没有体现“你们把猪肉店打垮了,兄弟们可以分这根香肠了。”,排除B项;材料中未指明瓜分中国的主谋是德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强学报》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这体现出注重利用报刊开启民智,C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报纸的作用,不是说民族危机、社会共识,排除AB两项;西方科学成为社会思潮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提到的维新变法,再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B项正确;曾国藩、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排除A项;孙中山、黄兴领导资产阶级的革命,排除C项;蔡元培、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在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宫民上书言事;经济上设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文教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所学,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图2中反对帝制,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图3反映了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图1、图2、图3都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故正确答案为B。A是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自强求富;CD提出革命主张,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B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政治、经济、思想及军事上的改革措施来看,戊戌变法革除积弊,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B项正确;材料与脱离群众无关,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材料与推动儒家思想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维新的曙光刚刚显露,却瞬间消失”,可知与维新变法相关,戊戌变法失败。由“激愤的中国农民烧教堂,杀洋人”,可知与义和团运动相关。由“联军长驱直入, 攻占北京,再遭国耻”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入侵北京城。因此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依次是“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的展开,①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正确;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推动了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③正确;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兴起了推翻清政府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④正确,综上,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据材料“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结合所学可知,“酌定”是斟酌情况而后决定,是《辛丑条约》中列强斟酌情况而后的决定,A项正确;据材料“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且材料中明确说明是“《辛丑条约》规定”。因此不是清政府满足自身需要设置外务部,排除B项;外务部是与列强交往交涉的外交机构,不能体现对外贸易的经济需求,排除C项;外务部地位高于六部,不代表六部已经无足轻重,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所给的材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规定赔款为4.5亿两白银,以海关税收为担保;同时严禁民众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版封建社会,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23.(1)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任意二点)
(2) 政治 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女真 由西向东
(3)信息:清政府发展近代海军的历程,开始重视海洋主权,洋务运动中建立了近代海军;政治制度腐败,甲午战争失败没有实现国家强大;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
(4)特点:由日军首先挑起战争,战争在朝鲜境内爆发;战线由朝鲜向内推移,在海上和陆上进行;战事多发生在清朝统治中心进行。(任意两点即可)
评价:认识不全面。武器的优劣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他没有认识到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详解】(1)依据材料一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概括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是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除此之外,秦始皇还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创立三公九卿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图A西汉长安城中宫殿占地广阔,表明城市政治职能突出。图B北宋都城东京城市商业功能增加,城内瓦子(瓦舍)盛行,主要原因是商业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结合所学知识,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1127年攻破东京,北宋灭亡。由图A到图B即从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表明我国古代政治中心逐渐由西向东转移,与此同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3)依据材料三中漫画上“腐败的政治制度”“清朝的海军”“怎么开不快呢?”“依臣看是天气不好”等文字信息和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获取相关信息:清政府发展近代海军的历程,开始重视海洋主权,洋务运动中建立了近代海军;政治制度腐败,甲午战争失败没有实现国家强大;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地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据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日军首先挑起的侵略战争,战争首先在朝鲜境内爆发,进而扩展到中国境内;战线在海上和陆上进行;战事多发生在清朝统治中心地区等。依据“…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可见李鸿章将甲午战败的原因归结为中日双方武器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言论认识并不全面,武器的优劣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李鸿章的言论没有揭示腐朽没落的清朝封建制度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