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单元 一
课题 4、花之歌 课时 1
课标要求 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学习目标 1. 默读课文, 梳理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语言的节奏性和音韵美。 3.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4.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1. 任务二中的1.(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三.(检测目标2、3) 3.完成学习任务四、五中的1.(检测目标4)
资源建议 1.搜集纪伯伦的资料,特别是代表作品、文学特点、创作背景。 2.本篇文章是略读课文,学生借助学习提示,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概括课文大意。 3.六年级的学生基本能独立阅读本文,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但是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蕴含的哲理还是比较有难度,需要创设情境、品读语句来感悟。
学 习 过 程 二次修改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至少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 2.将课文中的苍穹、坠落、孕育等词勾画出来进行摘抄和识记,查工具书解释词语,理解在文中的意思。 3.思考课前导读的问题,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将想法批注在书上。 4.对比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寻找相同与不同,学会想象。
5.搜集关于纪伯伦的相关资料、各种花的资料。 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自主交流搜集的资料。(指向目标1) 2.观看各种花的视频,感受花的美。 3.揭示课题《花之歌》。 4.课题是“花之歌”、而全文却没有一个“花”字,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并做简单批注。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初读课文后,小组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我”是花?请用“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 )”的句式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初步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 (学生自主交流,师适当引导,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课文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检测目标1) 3.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两个部分:第1-4自然段,写了“我”是什么;第5-7自然段,“我”每天都在做什么。) 4.整体朗读,感受独特的写法。 学习任务三:品读感悟,感受奇特的想象。 1.反馈预习,交流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指向目标2、3) 2.小组合作:根据课前预习时批注的句子展开交流,读句子,说奇特,谈体会,互相补充。 3.全班交流,补充体会,互评朗读。 4.根据学生的分享,出示重点语句,感受奇特的想象,感悟生动的画面和蕴含的哲理。(检测目标2、3) 预设: 生: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①想象:星星是苍穹中的花,花是绿茵中的星星。 ②哲理:以星喻花,突出了花的高洁夺目。 预设二: 生: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模仿句式说话练习: 我在( ),使( );我在( ),使( )。 预设三: 生: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体会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排比。写景状物,层次清楚,描写细腻生动。 学习任务四: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的奇特想象(检测目标4) 默读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找出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不同作家笔下奇特的想象。 通过对比阅读,再一次让同学深入理解什么是“想开去”,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同时通过品读语言,指导学生怎样把想象写具体,写生动。 学习任务五:想象创作,畅谈“我是......”(检测目标3、4) 《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会发生什么呢? 用“我是······”的句式,想一想自己变成什么事物,会做什么,会发生什么? 与小组同伴交流分享,互相倾听,相互启发。 小组推荐最具有奇特想象的同学,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从哪里看出来是在写“花”? 表现了花的什么品格? 作业与检测: 1.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并与本文进行比较。(检测目标4) 2.创作完成“我是······”的小练笔。(检测目标3、4)
学后反思: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