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3 古诗词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上3 古诗词三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17: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单元 一
课题 3、古诗词三首 课时 2
课标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本课3个生字。 2.诵读诗文,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诗人生平,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中景物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阅读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提升自主识字能力。 2.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诗人生平,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中景物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借助相关资料,想象画面,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三四(检测目标2) 3.完成学习任务五(检测目标3)
资源建议 1.“融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情景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2. 按照“看诗题明对象——看作者知背景——看诗文解大意——看资料悟诗情”的学习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创作背景,通联想和想象,更好帮助理解古诗,品味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古诗融情于境这一写法的理解。
学 习 过 程 二次修改
课前预习: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读好停顿,并划分节奏,找准韵脚,练习诵读。 2.将文中生字词语勾画出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在书上做批注。 3.思考课后问题,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将想法批注写在书上。 4.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性情志向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预测诗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中学习: 任务1:读通古诗,读出诗韵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和注释,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指向目标1) 2.指名朗读,检查自读情况——是否读准字音。(检测目标1) 强调易错字音字形: 宿 su [多音字依意定音] 渚 zhu [注意平翘舌] 3.指导朗读——是否读出诗韵。(指向目标1) (1)范读《宿建德江》,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感情基调确定朗读的重音节奏。 (2)根据停顿和重音,体会诗歌的节律。 我发现《宿建德江》的基调_________。(孤独 哀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基调_________。(旷达 释然) 《西江月》的基调_________。(希望 惊喜)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多种方式展示朗读。(检测目标1) 任务2:学习《宿建德江》,体会诗句内容的主次之分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指向目标2) 2.想象画面,把握诗歌特点。 读诗歌,想画面。(自主交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旷野之中……(检测目标2) 3.借助背景资料和诗人生平,预测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_________。 4.再读诗歌,体会诗人如何表达情感的? 采用融情入景的方法,前两句叙事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检测目标2) 学习任务3: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指向目标2)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天气发生了哪些变化?用诗句回答。 可否用四字词语来概括?(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天一色) 这首诗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明确修辞手法:比喻,第一句将黑云比作被打翻的墨水,第二句将白雨比作跳珠。 (3)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_________。 后两句描写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2.《西江月》 (1作者写景调动了自己的哪些感官?交流:视觉、触觉、嗅觉、听觉。 (2)诗人笔下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他的心情是如何随着景物变化的。 明月别枝________ ,此时鸟儿__________ 。 清风半夜________,稻花香里________,听取__________。 七八个星_____,两三点雨_____。 旧时茅店______,路转溪桥____ 。 边读边想象画面,跟随诗人的脚步,品味诗人的心情。 (3)《西江月》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结合诗句说一说(结合课后题) 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积累相同写法的古诗。 3.借助资料,了解融情于景。 小结:三首古诗都由________,(写景),都运用了________,(融情于景)的写法。(检测目标2) 学习任务4:抓住典型特点,品味语言(指向目标3) 1.这三首诗是由不同时代的诗人所写的,为什么要放在同一篇课文当中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完成表格。 写景诗所写景物表达情感语言特点《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
2.纵向看三首古诗都描写景物,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表达情感。 3.品读古诗,发现每首诗歌语言的特点。(检测目标2) 要点: (1)《宿建德江》动词生动传神,“移”“泊”,巧用形容词,“低”“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喻句很生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 (3)《西江月》数字的使用很有特色:“七八个”“两三点”读来朗朗上口。 小结:修辞和词语的使用让我们如见其景,如临其境,让整个诗歌都“活”了起来。 学习任务5:学以致用,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进行习作片段训练(指向目标3) 1.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 预设:期末考试考了一个好成绩,回到家发现盆里的水仙花开了。 [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悦] 小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可以多积累这种写法的诗句,在习作中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
板书设计: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 作业与检测:1.组内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检测目标1) 2.拓展古诗画面,用诗配文或配画的形式表达的情感(检测目标2) 3.搜集其他融情于景的古诗,以及融情于景的文章,完成这一主题的诗歌小报。(检测目标3)
学后反思: 从融情于景的古诗学习中,我受到的启发是: 。 2.我积累的融情于景的古诗有: 。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