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2 14: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陕西铜川·统考一模)如图所示为西周早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大孟鼎。此鼎可作为史料用以研究先秦( )
内附铭文大意为: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以便能遵从善德而领受先王赐自上帝的人民和疆土,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1726个,并叮嘱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2.(2022·陕西宝鸡·统考一模)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是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以下青铜器作品中,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是( )
A. B.
C. D.
3.(2022·陕西·统考中考真题)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铁农具 B.耧车 C.翻车 D.筒车
4.(2022·陕西西安·统考二模)春秋时期,我国农耕技术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指
A.筒车的使用 B.牛耕的使用 C.曲辕犁的使用 D.都江堰的兴修
5.(2022·陕西·统考二模)建筑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下列图片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工程在秦国时期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B.②工程中心点在长安,推动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③工程修建于明朝,成为民族间联系的纽带
D.④工程在长安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辉煌的建筑群
6.(2022·陕西渭南·统考一模)他大胆地在旧势力很强的秦国对贵族开刀,取消了他们世代享有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使秦国国富兵强,为最后统一六国开启道路。文中的“他”是
A.大禹 B.管仲 C.商鞅 D.李冰
7.(2022·陕西咸阳·统考三模)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一跃成为最强诸侯国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以下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有( )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④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22·陕西渭南·统考模拟预测)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9.(2022·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战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不断壮大国力,各国竞相采用的方式是
A.争夺霸权 B.变法改革 C.创办私学 D.兴修水利
10.(2022·陕西·模拟预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上言论出自( )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11.(2022·陕西渭南·统考一模)下图所示两位历史人物都提倡“仁”的学说,下列思想行为符合“仁”的是( )
A.以强凌弱 B.乐于助人 C.以大欺小 D.杀富济贫
12.(2022·陕西西安·统考一模)“他希望人们通过学习和‘克己’修养,认识‘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进而推己及人,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提高自己的素质。”材料中的“他”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13.(2022·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的仁义......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这表明( )
A.西周王室开明包容 B.墨道两派结成同盟
C.儒家遭到各派反对 D.诸子百家论争激烈
14.(2022·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诸子中,道家主“无为”,儒家讲“爱人”,墨家说“非攻”,法家倡“法治”,……当时,最受列国君主信用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5.(2022·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思想最为受欢迎
二、填空题
16.(2022·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____的出现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____阶级的势力增强,促进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17.(2022·陕西宝鸡·统考一模)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隋炀帝时,_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三、简答题
18.(2022·陕西西安·校考模拟预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秦国商鞅变法的具体经济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秦国发展有什么作用?
19.(2022·陕西渭南·统考模拟预测)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这一时期有哪些治国理政的学术思想?概括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0.(2022·陕西西安·统考一模)指出我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当时,各学派提出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或主张?概括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影响。
21.(2022·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又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成效最大的是哪国的变法?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战国时代,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流派,这些学派的代表思想家游说天下,并相互论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任意请写出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及其主张。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题干“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以便能遵从善德而领受先王赐自上帝的人民和疆土……并叮嘱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可知,周康王对盂进行封授。从材料中的“莫违王命”可知,盂要服从周王命令,这体现的是分封制下周王和臣属的关系,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A图为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排除BCD,A项正确。故选A项。
3.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耧车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排除B项;翻车是三国时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C项;筒车是隋唐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农耕技术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指牛耕的使用,它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B项正确;筒车、 曲辕犁的使用体现了封建社会生产力量的增加而不是质的变化, 都江堰是水利工程而不是动力,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A
【详解】都江堰是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A项正确;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而非长安,排除B项;明朝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蒙古的进攻,“民族间联系的纽带”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明紫禁城是在元朝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AB项与秦国的强大无关,排除AB项;李冰修建都江堰,只涉及水利,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故③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③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有,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①②④均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8.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因此能够建造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故D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即公田制度,故A错误;此时铁制生产工具还未普及,故B错误;交通运输网络通畅不是秦国能够完成此类工程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
9.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经过变法。地主阶级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故B符合题意;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故A不合题意;创办私学与政治、经济无关,故C不合题意;兴修水利属于农业发展设施,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A
【详解】根据“一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孔子的观点,A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老子、墨子和韩非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仁”的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于助人是“仁”的思想体现,B项正确;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和 杀富济贫都不符合“仁”的含义,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孔子希望通过学习和‘克己’修养,认识‘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改造,成为我国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B项符合题意;ACD的思想和题文无关;故选B。
13.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的仁义......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材料表明诸子百家论争激烈。D项正确;西周王室开明包容、墨道两派结成同盟、儒家遭到各派反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有利于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法家在当时受列国君主信用,D项正确;ABC说法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统治者的需要,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故C项正确;西汉汉代起,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墨家思想代表小市场者的利益,始终未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不受欢迎,故D项错误。故选C项。
16. 铁制农具和牛耕 新兴的地主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突出表现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促进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故分别填:铁制农具和牛耕,新兴的地主。
17. “有教无类” 进士科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8.原因: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国为了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作用: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经济基础。(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详解】原因:据所学可从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国为了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等方面回答。(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措施:据所学可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等方面回答。(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作用:据所学可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经济基础等方面回答。(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9.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学术思想:这一时期治国理政的学术思想有孔子主张“仁”的学说,主张“仁爱”,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墨子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和“非攻”。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推动社会变革;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详解】问题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治国理政的学术思想有孔子主张“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墨子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和“非攻”。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推动社会变革;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击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从而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的主张是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墨家主张是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和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详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变革、士阶层的兴起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其各学派的主张有儒家的主张是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墨家主张是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和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影响可以从思想解放、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奠基等角度分析。
21.(1)国家:秦国;历史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思想家:墨子;韩非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解析】(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有墨子、韩非子等。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