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老 三 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CONTENTS
复习导入
新知导入
新课解析
拓展练习
0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学习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复习导入
02.新知导入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走路难(12-19)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睡觉难(20—22)(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吃饭难(23)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29)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1)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2)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走路难
(3)文中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睡觉难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到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寒气的刺骨。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表现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4)怎样理解23段“抢了一碗吃”?
吃饭难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5)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处境难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表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面对困难
乐观从容
03.新课解析
3.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其作用是什么?
【释疑解惑】
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既暗示了这座山不好翻,又着重说明了红军是一支人民的队伍,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这也是红军能战胜重重困难的重要原因。
4.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分析第1处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分析第2处
①“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比喻。写出了险峻的山势,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表现了红军身处险境却能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
分析第3处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了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1.第23段“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合适。“抢”有“抢先”“争先”之意,说明吃饭的迅速,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场面。
品味语言
2.第28段“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不可以。“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二字在这里含有条件艰苦、武器粗笨、辎重较多等意思,表达了红军翻越老山界后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研读第22段:
(1)本段一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运用比喻,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手法赏析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怀。
(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夸张。
(3)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手法赏析
总结全文
1.主旨: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04.拓展练习
布置作业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请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
老山界
决定翻山——概括介绍——开篇点题
翻山经过
下山之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悬崖峭壁 打趣逗笑
山路险峻 奋勇登山
路窄石硬 酣然入梦
寒气逼人 观赏夜景
粮食奇缺 鼓着勇气
肚子饥饿 继续前进
敌人追击 毫不畏惧
枪声密集 嘲笑敌机
坚强的意志
乐观的精神
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B
2.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
D.美好景致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
崖
肌
身
冽
3.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B.快速奔跑,勇敢抢断,巧妙传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实在叫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
C.虽然正是初夏,各厂商对饮料消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
D.参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录用通知时,他高兴得泪如泉涌。
C
老 三 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老山界》
《目录》
1
新课导入
2
新知讲解
3
整体感知
4
拓展延伸
《01》
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中这样描写军旅生活:“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诗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白天军人们登上山去观望有无报警的烽火,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去饮马的画面,写出了当时紧张的军旅生活。今天,我们来看看长征时候的军旅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陆定一的《老山界》,走进红军战士的军旅生活。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作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02》
新知讲解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背景链接
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03》
整体感知
生难字词
惊惶( ) 军阀( ) 苛税( ) 缴租( ) 蜷身( ) 点缀( )
搀扶( ) 呜咽( )
咀嚼( ) 澎湃( )
酣然入梦( )
huáng
fá
kē
jiǎo
zhuì
wū yè
chān
péng pài
quán
jǔ jué
hān
多音字
1.落 ①lào ②là ③luò ④luō
大大落落 落在后面 落枕 落伍 落空
2.着 ①zhuó ②zhāo ③zháo ④zhe
顺着 着落 着火 着迷
穿着 着实 着想 着凉
3.骨 ①gū ②gǔ
骨碌 花骨朵 骨干 骨肉
重点词义
惊惶:
呜咽:
酣然入梦:
矗立:
苛捐杂税:
景致:
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高耸地立着。
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风景。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请听《老山界》诵读音频,思考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写文章首先要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3.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 动
第 一 天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天黑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夜里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里行军
半夜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下午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4.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按时间顺序划分层次,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节)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2节)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1层(2—10节) 山脚访谣家。
第2层(11—32节)红军翻越老山界。(主要内容有:①在“之”字拐的路上②山腰露宿③攀登雷公岩④继续登山,到达山顶⑤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第33节)写作者的感受。
5.研读首尾两段。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表达了这个意思吗?
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为下文的叙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
(2)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本文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04》
拓展延伸
课文采取时间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1.掌握重点字词。
2.细读课文,找出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思考:是如何解决的?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写作者的感受,回顾整个长征经历,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老山界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32)
第三部分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