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2 23: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 26 课
课程标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概况:
内容:
①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
②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662人
内容: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地位: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国内仍有封建残余,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广泛性、民主性
代行人大职权
1949年10月1日 第一次会议
A
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
广泛性 民主性
一、奠国之基:新中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开国大典
概况: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
计划执行任务的B24轰炸机
新中国成立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改变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革命意义)
(社会意义)
(世界意义)
人民政权的巩固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
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
巩固政权的“组合拳”:经济 + 军事 + 外交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上:剿匪镇反
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内容:
人民解放战争后期作战(1950.6中国大陆基本解放,1951.5解放西藏)
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武力解放台湾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上:抗美援朝(1950.10—1953.7)
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向北长驱直入,鸭绿江边的安东市遭到美军飞机轰炸。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上:抗美援朝(1950.10—1953.7)
目的:
胡乔木同志生前说过:“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刻。”
过程: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进行谈判。——边打边谈,反复较量
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仅是停战,朝鲜问题尚未解决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上:抗美援朝(1950.10—1953.7)
意义: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1952年,东北“战利品”归还中国;
1953年,归还中东铁路联合所有权;
1954年,累计派遣约40万苏联专家,
援建156个生产企业;
1955年,放弃新疆企业 “联合股份”
1957年,同意援助中国开发核技术;
1958年,赠送中国一个重水反应堆。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苏联送给中国的“新手大礼包”
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上:农村——土地改革
背景:
过程: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地主土地所有制 → 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2/3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上:城市——稳定物价
背景:
国家财政困难
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造成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抢购物质,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
在当时, 民族资产阶级……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翟昌民 《回首建国初》
这张60亿圆的钞票,在当时只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4.4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只能买到88粒米。
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上:城市——稳定物价
背景:
措施:
结果: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国家财政困难
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造成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抢购物质,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
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1949年6月,上海市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决定
一、外交政策:三大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
内容:
“一边倒”→社会主义阵营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朝鲜、越南等11国
新兴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
资本主义国家:瑞典、丹麦、瑞士、芬兰
以独立自主为前提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 国家 10 9 1 0 0
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朝鲜战争……用于战争的经费为62亿元人民币。
1953年,斯大林去世
影响:
中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同时,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外交活动: (一)日内瓦会议
概况: 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中、苏、美、英、法等国家参与
内容: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
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与国际会议
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外交活动: (二)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概况: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特点:
意义: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柬埔寨诺伦敦亲王:“周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小心。由于他过于吸引人,因此,他显得更加危险。”
求同存异
同—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愿望和要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和平)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关系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
建交国家:苏联、朝鲜、越南等11国;
印度、缅甸、印尼、瑞典、丹麦、瑞士、芬兰
1954年9月至 1956年
建交国家: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
代办级外交关系:英国、荷兰
三大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上
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工业化
手工业
三大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概况:
内容:
成就: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原则
方法 步骤
1952年底、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变化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 经济
工商业
资本主义
公有制经济
其他经济
社会主义
改造
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建立
标志着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和平赎买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公私合营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私——公
一、经济上 :三大改造
赎买的方法,资本家由剥削者变为普通的劳动者和管理者。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上
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工业化
手工业
三大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概况:
内容:
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53—1957)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国 印度 美国
钢产量(公斤)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1952年中、印、美 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一五计划成就图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材料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
【思考】观察“一五计划成就图”,并阅读材料,想一想“一五计划”的实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重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轻工业、农业的发展;
②重工业基础薄弱;
③巩固国防的需要;
④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为什么重点在东北地区?
①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②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便于工业化建设;
③有较好的工业基础;
④维护国防安全,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
一、经济上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二、政治上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 社会主义原则
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
政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工业落后面貌
开始改变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初步构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许多时期处于草创时期,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它的基本格局一旦确定下来,对中国日后的发展就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现在回头来看,可以惊奇地发现当年作出的那些重大决策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金冲及
1.阅读历史著作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三节 土地改革
B
2.拍摄于 1954 年的照片《代表们举手表决通过国家决算和预算的决议》。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
C
3.1957年12 月 31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今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六百二十八亿元》的报道,其中“六百二十八亿元”被编辑加粗,使读者一目了然。文中指出原煤、生铁、钢产量比 1956 年分别增长 1800 万吨、107 万吨、77万吨。这个报道( )
A.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B.掀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
C.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D.体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
A
4,习近平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某一外交政策时说:“(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须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这一政策( )。
A.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C.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
D.推动亚非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