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2 23:3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新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第28课
目录
CONTENTS
新的政治道路
新的经济道路
新的统一道路
1
2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新的道路
1976 年底,文革结束,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1980 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0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问:为什么文革结束后没有马上改革开放?
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伟大的历史转折
图为 1977 年 5 月 11 日的《光明日报》头版,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理论准备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延续,继续推行会束缚思想
1、背景
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伟大的历史转折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内容)
工作中心
“左”倾错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转折一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转折二
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
转折三
思想路线
①新道路
②新理论
③新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论)正式形成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意义: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萧冬连《探路之役》
背 景 内 容
第一次 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失败后,文家市决策。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拓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1.初步构想
1980邓《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十五大—提出历史任务。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进宪法;
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3.形成框架
2.发展创立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时间 粮食上缴量 被供应的粮食量
1953-1978 11.97(亿斤) 15.68(亿斤)
购销相抵后,凤阳农民不仅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粒粮食,反而吃进了3.71亿斤。每年到了春荒,凤阳县一些生产队由队长带领,拿着盖上公章的介绍信,打起花鼓,唱着辛酸的歌谣,踏上乞讨的道路。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定点购买
限制种类
限制重量
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
农民生活贫苦
计划经济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改革缘何而起
农村情况?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改革缘何而起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婆婆多,管得严。拿一个省级工厂来说,从厂长到车间主任的任命听主管厅的,……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作为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厂长,却没有任何权力,企业买套设备,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
——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企业无自主权
工人无生产积极性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与世界的差距拉大
城市情况?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农村1978年
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措施,但其中明确指出在农业上“不许分田单干”、“也不要包产到户”。
1978年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
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上》
冲破思想束缚
1、改革的起点
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
分配方式:
集体所有——集体所有
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家庭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小岗村形式: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包产到组
实质: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农民的勇于尝试
皖、川试点
全国推广
皖、川两省顶风而进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小岗村冒死尝试
从历史过程看,农村改革并不是预先选择的突破口,它是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
——萧冬连《探路之役》
1985年6月全国各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
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劳动力的行业流动与城乡流动
——推动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城市经济的改革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还搞起了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运销等……很多农民还开始从事粮食种植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了向城市的流动,从事着商品零售、服务、修理等行业。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3、影响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城市1984年
2.全面展开: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措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
“你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
——步鑫生 “步鑫生热”的出现,在1984年初为国内沉闷的改革为之一振。
初步尝试:特区试点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企业
—— 解放农民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81年12月22日,在中央召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当时不少省市都向中央要求试办经济特区,陈云坚决不同意。他明确指出,特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
——新华社《试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内情》
思想包袱
改革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了什么困境?
仍以计划经济为主
社会主义运动巨大挫折
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企业
—— 解放农民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1:南方谈话——解放思想
1992.10: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7:中共十五大——肯定非公经济地位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启示:
①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③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当时,香港与内地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悬殊,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均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万港币,相差几乎是100倍!
1980
经济特区
“特”在哪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①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
②引进外资
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1980
经济特区
1984
沿海开放城市
1985
沿海开放区
1988
海南经济特区
1990
开放上海浦东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思考:中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具有什么特点?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
1、理论创建
三、新的统一道路:一国两制
隔绝对峙状态
50-70年代国共两党各自的宣传画
请问:当时两岸关系处于什么状态?
台湾歌手费翔
1987年央视春晚
材料:1979年,邓小平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时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以上材料反映两岸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试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变化
对峙
缓解
原因
①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②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一国两制”的提出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提出的过程: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 叶剑英发表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前提:
主体:
核心:
长期性:
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主权统一,不可分割
不同制度较长期稳定
“一国两制”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2、理论实践
三、新的统一道路:一国两制
1982年,中英就香港问题开启会谈
1984年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 香港回归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 澳门回归
(1)香港澳门回归
根本前提—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一雪中国国耻;实现共同发展
时间 进程 成果
1992年11月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 达成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1993年 4月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这次会谈后被称为“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往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2005年 3月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 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2015年11月 7日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就两岸关系的发展交换意见 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称为“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台湾对大陆“三不”政策(1987年之前)
(2)两岸关系的发展
(2)两岸关系的发展
两岸关系曲折中有发展;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本课小结
我们走过的路……
走西方军事强国之路
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之路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路的启示:
1.思路决定出路;
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路;
3.砥砺前行,改革开放一直在路上…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业下放自主权,是解放生产力,建立经济特区,也是解放生产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某个领域或方面的。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
A.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
B.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
C.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逐渐缓和
2.1978年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  )
A.城市    B.农村 C.广大内地 D.沿海地区
B
B
3.“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这体现出“一国两制”(  )
A.确保了祖国的统一   B.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C.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D.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4.有学者认为:“从中国处理港澳问题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制度体制,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现了中国智慧,是典型的中国方案,值得他国借鉴。”材料表明这一“制度体制”是(  )
A.直接针对港澳问题的科学设想 B.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南
C.理论与国情相结合的制度创新 D.处理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
C
5.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和平统一是解决两岸分歧的唯一方式
B.民族问题导致两岸的长期对立
C.一个中国的原则已成台湾各界的共识
D.立法体现中国政府的统一决心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