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16:1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品味语言
4、理解哲理
5、读写结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代表作:《雪朝》《踪迹》《背影》(散文集)1928,《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生字识记: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
niǎo nuó
wěnɡ

duó
shà
xiè
chàn

hān
chánɡ

cēn cī

zhà
yuàn
xiān
一、研读文本,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标注自然段,并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先找出描写有关荷塘、月色的段落)
1—3 夜游荷塘的缘由
4—6 荷塘、月色之美
7—10 忆江南采莲,并归家
二、品读感知荷塘、月色之美
④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第四段写的是“荷塘月色”还是“月下荷塘”的美景?
2、具体写了哪些方面的景色?是如何写的,又各有什么特点?
②荷花:
①荷叶:
③荷香:
④荷波:
月下荷塘
景物 特点 手法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亭亭玉立(动态美)、紧密相连
比喻 叠词
饱满、有光泽、纯洁、娇艳
拟人 博喻
清幽、淡雅
通感
有韵味
拟人 虚实结合
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称之为博喻,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
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作用: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
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作用: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叠词的作用:生动传神,营造意境美;增强音韵和谐。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第五段描写的是什么景?
荷塘月色
2、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的?
又写出了月色的哪些特点呢?
作者借“叶子”“花”和“树木”来描写月光、月影以及光和影的交错,将月光置于这些景物之上,写出了月光朦胧、飘渺的特点。
在第4段中,我们看到作者用到很多的修辞手法来展现“月下荷塘”
的美,那其实在第五段里,作者也用到很多生动传神的字词来表现“荷
塘月色”的美,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你觉得用得好的字词,我们挑
两处来一起赏析。
示例:“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
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浮:
—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笼:
思考:“为什么说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酣眠”比喻朗照;
“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
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有人认为,这一段并没有写“月色”,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是写了
“月色”的,你怎么认为?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那“月色”有什么特点呢?文中用到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呢?
朦胧、寂静
远近结合 、高低结合、以动写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蒋介石发动“四 一
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
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
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而写此文的这几天正
是国共关系严重分裂的时候,“七 一五”反革命大屠杀
即将爆发,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黑暗的现实、紧张
的政治气氛,犹如暴风雨来临前一样,让人沉闷,令人窒
息,所以作者“这几天心里”感到“颇不宁静”。 这是社
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本意是出去寻宁静,那他是否寻到了呢?
荷塘、月色都 美丽、温柔、幽静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夏注:谐音“怜子”,爱你之意。)清如水。 
少年嬉游,风流坦荡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打破宁静
寻求宁静
颇不宁静
获得宁静
家中
煤屑路
荷塘月色
忆采莲
现实世界:内心苦闷、烦恼、不得自由、长期的
荷塘世界:清净、自由、短暂、短暂
理想世界: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纯净热烈
作业:对朱自清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一个人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对你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什么呢?请用一段150-200字左右的文字将其表现出来,并在其中正确地使用比喻和通感两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