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5张PPT。 晓声而后操千曲,识器而后观千剑 —— 2013年《考试说明》解读 现代文阅读
名著阅读
吉林省实验中学 侯雪现代文、名著阅读一、选文特点和规律
(《考试说明》选文特点,读写结合使用方法)
二、典型考点和题型
(十大典型题型,答题方法;本次命题变化,个别试题解读)
三、归纳方法和知识
(答题注意事项,语文知识总结)2013年《考试说明》 现代文17篇 《考试说明》选文特点(1)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2)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3)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考查《考试说明》选文特点 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乖孩子的劣迹》《红钢笔》《坚硬的童年》《十年琐记》《那清香的榆钱花哟》《旧鞋子,新鞋子》《最好的时光》《过去的年》
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
《车辙伸向远方》 《洗礼》
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考查
“尤其指形式上表达优美并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读写结合(1)景物描写
4《坚硬的童年》
14《清香的榆钱花哟》
15《旧鞋子,新鞋子》
17《月光下的田园》 五月之际,它们短小的茎秆再也顶不住伸长的藤蔓。藤蔓再也不满足脚下狭小的地皮,它们趁着夜色朦胧,趁着春风浩荡,向远处伸去,这棵的藤蔓缠到别的棵上,别的棵上的藤蔓也和近处的远处的藤蔓纠缠在一起。一时,它们蓬蓬勃勃成了一片绿色的田园。天一暖和,它们就开出了黄色的花朵,惹得蜜蜂蝴蝶翩翩飞舞,好似这些生灵就生自这些泥板子地似的。这块泥板子地不但生出绿色的秧苗生出蝴蝶蜜蜂,还生出了蟋蟀蝈蝈蛐蛐,还生出了洁白的一枚月亮。”
——17《月光下的田园》第5段 乾州是一座更小也更精致的小城,街道不似洪江繁华,街道两旁虽也挤满了屋角相连的小楼,小楼的门楣上也雕花,却少了许多深宅大院,且多为木楼、砖楼,也有土楼,带着更古老和更简陋的湘西原始风貌。唯有两旁小楼夹着的一条条盘亘交错的石板路,与洪江有几分相像。只因小城更小,更局促,人也更纯粹,那些石板路便也更窄,更有曲径通幽的意味。
——15《旧鞋子,新鞋子》第2段——14《清香的榆钱花哟》倒数第三段
——4《坚硬的童年》第1段 “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岁。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
——2012年《考试说明》,《永远的校园》(肖复兴)
……
这里,曾繁花满园,暗香浮溢。
心中,有份珍惜,道不完。
循着风中的淡淡微香,穿过默默诵读的林阴路,在没有离开时便开始想念。 初来的那年春天,做理化生实验的红楼还没有搬迁,红砖碧瓦,墙面的颜色有些剥落,楼前的四株梨树竟高出二层楼的楼顶,覆了半个屋檐,总在雨季来临前恣意地盛开,然后洒下一地的花瓣,最爱在上实验课时从树前慢慢走过,看着一片花海,闻着香,不忍错过。你就这么浪漫地养着一树一树繁花,养着我们小小的诗情。
母校啊,暗香浮溢,在你还属于我的时刻走近你,回忆不能停止……
…… (刘彦韬)(2)记叙事件
1《乖孩子的劣迹》
2《红钢笔》
16《最好的时光》 读写结合(3)人物刻画
外貌:“老吴属于那种看不清楚年龄的人,中等身材,微胖,皮肤很黑,说话的声音有些尖利,好像是刻意从嗓子眼发出的,是带着安徽口音的普通话。如果你仔细注意看他说话的口形,会发现他是个多么认真咬文嚼字和讲究发音的人,老吴的牙齿和舌头为了尽力说好普通话,常常被控制得有板有眼。”
语言:“应该是这个字,应该是那个字,不信你就查《现代汉语词典》某某页…… ”
动作:“老吴爱用手蘸唾沫翻书……此时那部烂词典已经彻底散架了,他刚翻一下,就有七八页纸飘落到地上。老吴骂了句什么,费力地从椅子上猫腰捡拾掉页。”
——第13篇《字奠》读写结合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一场春雨飘过,我娘觉得时机成熟,她把头上包了一块毛巾,把放在窗台上已经出牙的瓜种子碗,小心的放到挎篮里,去了西河滩。我娘让铁锨在地垄外边晒晒太阳,听听黄河,她并不使用铁锨。她把发芽的黑色的种子红色的种子,小心的从碗里捏出来,用手挖一挖小坑,把芽儿朝上放好姿势,小心的埋上土。不能用脚踩,怕把牙儿踩回到壳里去。”
——第17篇《月光下的田园》第3段(4)抒情议论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一代人中,不会撒娇耍憨也许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专利,独立、刚强、倔强、苦干的品性早已铺排到了灵魂深处,在未来的日子里长成铁干铜枝,开出红硕的花朵。”
——第4篇《坚硬的童年》结尾第二段
“由这句话,我延伸想到,只有我们尊重别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而我们尊重自己的文化,也会受到人家的尊重。
这也是现代文明和文明社会的准则。”
——第9篇《月光里的舒伯特小楼》结尾部分
读写结合 “转眼间,离开我的母校已经三年了,许多的人和事都逝而远去,我也不再是个孩童。在青春岁月里我经历着四季的花开花落,歆享着生命的律动拔节,但我那野草年代沉淀下来的记忆,总若流云般萦绕心头。依稀的校铃声穿过悠悠岁月,在我耳边轻轻回荡。” (李昊芫)
——仿《我的小学》张光亚(2012《考试说明》 ) 二、典型考点和题型词句理解
文意把握
要点概括
内容探究
作品感受十种题型1、 字音 。
2、 对原文内容的提炼。
3、 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4、 事件概括。
5、 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6、 赏析题。
7、 关于感受和思想情感。
8、 环境描写的作用。
9、 分析原因。
10、对文中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十种题型1、字音 。
2、对原文内容的提炼。
3、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4、事件概括。
5、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6、赏析题。
7、关于感受和思想情感。
8、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
9、分析原因。
10、对文中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22题——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26题——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23题——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9题——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句子。
21题——对原文内容的提炼。一、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1 .常见问法:
请分析下面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谈谈你对其的评价?往往要结合原文内容)
一、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2.失分点分析:
(1)题干中强调要结合原文的 ,不结合原文扣分;
(2)一般这类题是4分,需要答出两方面,如果只写一方面扣分;
(3)对人物形象特点分析完全错误或者不够准确(似是而非、过于牵强、边缘化)扣分。一、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3.答题方法点拨:
(1)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根据分值答出至少两方面。
(2)抓主要特征,用词要准确,回避边缘化的分析。 抓核心——分层次——结合原文二、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1. 常见问法:
(1)这句(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用意)是什么?
(3)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2. 失分点分析:
(1)分不清什么是内容作用,什么是结构作用,混为一谈,没有层次。
(2)理解完全不正确而回答错误。二、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3. 答题方法点拨:
(1)一般从内容、结构两大角度来作答。内容角度可以分为所写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构上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有:与前文(后文)某句(或某段)形成照应;为后文某一内容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总收前文等。开头段作用: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渲染氛围、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领下文、渲染氛围、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主题、衬托。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回味无穷、卒章显志。
题目作用:文章线索、点明主旨、一语双关、情感载体、特殊用法(修辞和疑问),引起阅读兴趣。三、赏析题型(1)“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三、赏析题型(1)修辞角度(如比喻、拟人等)答题思路:
(1)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表述修辞(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比作了……),
(2)分析该修辞的表达效果或(对象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的特点),
(3)表达了作者或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的情感)三、赏析题型(2)“词语特点”(如叠词、动词、形容词、四字短语等)
(3)“写作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写作手法,写作顺序,写作角度等)
(4)“音韵特点,句式特征”(如押韵,多用短句子等)(1)“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三、赏析题型(2)用词角度、写作角度 “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莫言 《卖白菜》用词角度: “白花盛开的梨树” “紫红色的棒槌” “绿色的汁液” / “坐” “捶打”
写作角度: 视觉,嗅觉,听觉三、赏析题型(2)用词角度、写作角度答题思路:
(1)提炼出用词方面的特点(或写作方法方面的特点)。
(2)这些词语(这些方法有助于)表达对象什么特点。
(3)其中表达人物什么情感(心理、感受)。 三、赏析题型(3)人物描写方法角度《敬爱的号兵》第19题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①……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三、赏析题型(3)人物描写方法角度答题思路:
(1)判断使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2)分析该手法的使用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3)如果有人物(作者或主人公)情感在其中,做适当分析。三、赏析题型(4)“音韵特点,句式特征”角度 《过去的年》第5题
5.“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财神的歌唱是响亮的,除了声音洪亮的原因外,语言表达形式也起到很大作用。说说财神的歌唱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语句整齐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句式短小反复,听起来响亮悦耳。”四、对原文内容的提炼《敬爱的“号兵”》21题 …………
参考答案:围绕“号兵要勇敢、机智、全神贯注、能振奋人心、鼓舞人勇往直前、负责、守时、自信;沈先生引导我们做具有‘号兵’精神的人;号声就是一种命令;使我们明白了号兵的职责和精神”回答
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四、对原文内容的提炼答题要点:
(1)尊重文本,提炼准确,
(2)分清层次,覆盖面全。五、事件概括18.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4分)
3.53(城区)——3.63(外县) 五、事件概括答题要点:
(1)“什么人, 什么事”。
(2)要关注到事件的结果以及事件经过中的重要情节。
(3)语言要精练。
六、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1、常见问法:“……”请你说说这处环境描写有着怎样的作用?
2、答题方法点拨:
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三点:
(1)渲染气氛 (2)烘托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的叙事作铺垫)
3、答题语言表述:
本段对……环境的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推动了……的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环境描写题再思考例:
《孔乙己》高潮部分
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考试说明》第4篇《坚硬的童年》开篇
突出乡村冬天早晨的特点,为了引出小小年龄的“我”不得不冒着严寒伴着黑暗去拾粪的艰苦,为下文作铺垫。七、对文中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1. 常见问法: 你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含义(意思)?
2.答题方法点拨:
(1)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语,解读它的含义,句子的意思也就能够明了;
(2)句子如果复杂,要分出层次,以明确该句表达的内容有几点,在回答时逐一落实;
(3)有些句子使用象征、打比方、类比的手法使表意较为含蓄,需要答出作者借这些手法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4)除了解读内容,要分析其中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何种情感。
3. 答题语言表述:
此句(运用了……手法,)写明……内容,(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举例 :第2篇《红钢笔》第7题
“我的学生时代,有品格健全、爱心充溢的红钢笔给我人生的引导,当我成为老师,当年的红钢笔仍一如既往地引导着我。”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说明:这句话一个关键词,两个层次。关键词是“红钢笔”,得答出它的含义,代指“老师”。两个层次,一是我的学生时代,二是我当了老师之后,都深受老师们的鼓励和影响,还有情感寄予其中,表达对老师的感激敬爱之情。八、字音考查考查方向:
(1)容易读错的字(剽窃,友谊,津贴,蓦然)
(2)多音字(晕车,曲径)
(3)拼音规则 (拮据,摇曳)
(4)平翘舌(结束)
(5)形近字(盘桓——恒)
方法: “积累”
策略一: 随文积累
策略二: 常规积累
策略三: 认读积累
九、分析原因答题方法点拨: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即和事件有关的中心人物自身的原因,如性格、具体做法等;
“客观原因”:即中心人物以外的人、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十、关于感受(感情)和思想情感1、常见问法:你认为作者在此(句)(段)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答题方法点拨:
(1)答题要落在感受和情感的词语上,如感到欣喜、感动、悲伤、抑郁、愤懑、愧疚、心生敬意等。
(2)要在前面表明产生感受的原因。而思想情感则答出内心情感兼顾理性思考。
3、答题语言表述:
作者面对……的境遇,表达了……的情感。
我们通过……的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理解到作者……的思考。回归阅读1: 第3篇《车辙伸向远方》第4题
4.本文虽然叙事简单,但是行文中似乎不经意又颇具匠心地表达着作者对某些现象的深刻思考。请你阅读下面的两处语句,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回归阅读2第11篇《丁香花开的时候》第5题
5.文章第九段,作者写到母亲离世近二十年后,自己买了10斤红樱桃来祭奠母亲一事,“虔诚地把樱桃撒入江中”,这一情景感人至深,它会让你想到前文中的哪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一虔诚的做法的?回归阅读3第13篇《字奠》第6题
6.在老吴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很多“身边人”的影子,老吴的形象也因此显得更加立体饱满,生动真实。除了工作上的认真严谨外,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还能读出他其他方面的哪些特点?回归文本1第2篇《红钢笔》第2题
2.三十几年的批改生涯中,给学生带来误伤,应该说是在所难免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作者为什么说这些误伤 “意味着我无法纠正的错误,即使忏悔,也无济于事”?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回归文本2第8篇《还乡》第5题
5.故乡在每个游子的梦中,更在他们的心中。经年之后,作者在忆起故乡时,仍能清晰地忆及那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故乡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令人向往。请从第九段的景物描写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工整地抄写下来并赏析其妙处。回归文本3第11篇《丁香花开的时候》第3题
3.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回忆了母亲平凡而朴素的一生。在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与关怀中,有着很多让人动容的细节。请在文中找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谈谈你的感受。回归思考1第2篇《红钢笔》第5题
5.“不拾人牙慧,好!”这是一句给作者温暖与光亮的评语。“拾人牙慧”是什么意思?作者的“不拾人牙慧”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回归思考2第8篇《还乡》第6题
6.文章以作者的“还乡”感受为线索展开叙述,但第二人称“你”也出现于文章之中:“你是否为故乡的发展做出过什么贡献?”“站在你面前的却是一个齿豁发疏、皱纹满脸的老妪形象,你会惊诧得叫出声来”。这种人称的变换有何作用?回归思考3第17篇《月光下的田园》第7题
7.“现在的苍穹之月,是否还为我保留着那片田园……”很显然,作者非常希望能保留着那片田园。真实的田园或许可以随岁月变迁,但一定要保留下来的应该是什么?三、 归纳方法和知识一、以读文为本
二、以答题为要
三、以知识为基一、以读文为本(1)一读读全文。 “人、事、情、理” 2011 《淡定的秋色》
人——老共产党员曾志(淡定安详,心清似水,净无杂尘;或勇敢、忠贞、舍己为人、清廉正直、自律内省;或清白节俭,无私奉献;或信仰坚定,从不动摇;或为人谦虚、无比坚强;或廉洁自律,艰苦朴素)
事——家中私事从来不麻烦保姆、司机;不坐公家配给的公车而挤公共汽车;台布破损后缝补好了接着用等7件。
情——对曾志的崇敬、佩服、爱戴、怀念、赞美。
理——一位在战争年代百死一生的传奇女性,用她的后半生告诉我们如何在和平岁月里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1)一读读全文2012《敬爱的号兵》
人——学生时代负责事务的沈先生(民主;教学(教导)有方、教学得法;和气;宽容、体谅人;平易近人;理解学生;责任心强;博学;洋派新潮;幽默)
事——第一节课点名并自我介绍;解释住校同学可以不穿制服的问题;解释号兵的含义;我们晚归犯了错误帮我们解围;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为先生做送别诗。(共7件事)
情——对沈先生的喜爱,感激,敬佩,留恋,思念,祝福。 (1)一读读全文考试说明第13篇《字奠》
人——校对员老吴。
事——每次问老吴问题 ,张口就把错别字毙掉;老吴告诉你答案 ,还要你去查字典;老吴让请科里吃涮羊肉,还嘱咐说是私人情感;老吴抽了同事的烟说自己有好烟却不往出拿。
情——敬佩,怀念。(2)二读读局部例如《淡定的秋色》第18题,第22题都属于概括类题。
18题要求概括出曾妈妈退休后的两件平凡小事。
22题要求概括出曾妈妈省吃俭用的两处细节。
二、以答题为要 (1)文本原则
(2)关键词原则
(3)分层次原则 (1)文本原则 《淡定的秋色》第23题第一问
23.纵观全文,曾妈妈保持的共产党员的淡定本色是什么?
《敬爱的号兵》第21题
21.“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关键词原则 例如《淡定的秋色》第 19题
19.文章恰当地安排材料,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在写到曾妈妈家居时,详细地写了那块破旧的塑料台布,以此突出了曾妈妈怎样的形象特点? “勤俭节约” “善用旧物”
“心灵手巧” “善于操持家务” (2)关键词原则《敬爱的号兵》第19题
19.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独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肖像描写”)
(3)分层次原则《淡定的秋色》第23题第二问
“文章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曾妈妈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赞美、热爱、敬佩、怀念”等多角度来回答。
考生回答:“崇敬、景仰、敬佩” (3)分层次原则《敬爱的号兵》第23题
23. 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1)需要分层次回答的用圈号字符标志出①②;
(2)中间用分号区别;
(3)答完一点后另换一行答第二点。 三、以知识为基 《淡定的秋色》第20题、第21题
20 .台湾朋友环顾曾志家中陈旧的摆设及用品时,大为惊讶地说:‘没想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这样过日子!’这句话对于刻画曾妈妈来说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这样写对表现曾妈妈的品格有什么好处?
21 .精彩的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曾妈妈的形象,请分析下面句子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几种方法?作用是什么?《敬爱的号兵》第19题
19. 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独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三、以知识为基二种环境描写
三种记叙顺序
四种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 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生存背景;
(3)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
三种记叙顺序 顺叙 倒叙 插叙【顺序】
第10篇《过去的年》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
第12篇《十年琐记》
第15篇《旧鞋子,新鞋子》
【倒叙】什么是倒叙:
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
类型:
一是把结局提前;
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倒叙】
作用:
(1)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2)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倒叙】举例: 第13篇《字奠》
“二○○四年春天,我到青岛海军某部代职。某天,一个同事在电话里告诉我,校对科的老吴去世了。
我大约愣怔了几秒钟才反应过来。我不过才离京月余,却得到这样一个让人伤感的坏消息。
我和老吴在一起共事整整十年。老吴离世时只有五十六岁,他还不老,脑出血夺去了他的生命。”【插叙】
什么是插叙:
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
【插叙】作用:
(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2)有助于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更丰满生动完整。
(3)避免文章结构的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曲折有致。
(4)或交代细节、背景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深化主题。 【插叙】举例第9篇《月光里的舒伯特小楼》
舒伯特生平经历
舒伯特和贝多芬交往四种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作用:烘托人物形象特点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 ——《棋王》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有亲切感。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音韵上琅琅上口; ⑥反复--多表示强调,增强语言说服力,增强抒情效果。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
伏笔铺垫、照应(呼应)、
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借景抒情、
借物喻人。 写作手法举例对比:第16篇《最好的时光》
父亲——母亲;
以父亲来反衬母亲。写作手法举例借景抒情:第12篇《十年琐记》
“记得那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我一口气翻过了两座大山,它们都被大雪裹住了。我的脸上糊满了雪粉。当我登上一座山顶,回头再看时,只有一个白白的混沌世界,连一点海边林莽的影子都没有。我知道自己站在了一个分界线上,这会儿,我已经是身在外乡了。”写作手法举例伏笔铺垫:第5篇《洗礼》
“原本浴池的顶端有几个雅间,现在紧紧地关着,里面放着木浴盆、小床、茶几,浴盆上安着冷、热水龙头。舍得花钱的顾客可以自己调节水温,可以洗过澡后舒服地躺到小床上,可以请人推拿按摩,可以喝一壶泡好的茶。但这个项目在几天前已经取消了,上级说,只有剥削阶级才有这些臭讲究!” 写作手法举例 象征:第3篇《车辙伸向远方》
“就好比车辙,钢铁水泥沥青不能完全消泯车子走过的痕迹,车辙永远都是有的。”小 招 大 效(1)减少题量,专项训练。
(2)控制答题时间。
(3)规范答题语言。
(4)勾画题干 。
(5)书写要准确,少修改。
(6)批卷。 批一部分人 ; 批重点题型; 精批、 面讲。 名著阅读——常见考点1、文学常识。 (作品名,作者名,作者朝代。)
2、概括选文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5、写作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名著阅读——几个规律1、名著阅读也是阅读。只不过阅读内容改变了,针对性更强,是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选段。
2、考查典型人物、典型情节。
3、分值固定1+2+2。
4、基本不涉及前因后果。(所选语段独立,出题不涉及阅读背景) 名著阅读——复习建议1、不必给学生太大压力, 即使个别学生没有全部读完原著,从应试角度来讲也没有问题。
2、不必复习太琐碎,要抓主要人物主要形象特点。尽量给学生常规的关键词 。
3、做到学生对人物形象有客观、主流的评价 。 晓声而后操千曲,识器而后观千剑 —— 2013年《考试说明》解读 现代文阅读
名著阅读
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
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来巅顶莫辞劳。
——桂山书院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