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4)(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4)(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17: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静夜思》,传播极广,几乎所有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成诵。但近日有好事者传递一则消息,说在日本教科书中发现李白的《静夜思》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提出中日传本的不同。其实,这首诗的李白原文和明清传本的差别,对研究唐诗达到入门水平者来说,是几乎人所皆知的老问题。
我们现在可以见到大约一千首左右李白的诗歌,最主要的来源,第一是李白本人的文集第二是唐宋时期的各种诗文选本,第三是唐宋时期的各种史书、笔记、诗话、类书、地志等元丰三年(1080)晏知止刻于苏州,为李集最早刻本。今存宋蜀刻本两种,均源出晏本:一为足本,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即清末陆心源丽宋楼旧藏),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影印本、巴蜀书社1987年影印本等:一为残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彩影印本。旧时流传较广的宋杨齐贤、无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以及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重在注解李诗,版本则稍晚于前迷述诸本。以上各本以及《全唐诗》所录《静夜思》文本,都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没有异文。
那么,《静夜思》的两个“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约十七八年前,日本关西大学森濑教授曾到复旦中文系作关于此诗的学术报告,有两点印象很深刻。一是关于此诗的异文,他充分调查了三十八种文本的异文,最后的结论是,两个“明月”的文本,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中,明清选本或沿袭其文本,尤以《唐诗三百首》影响最大。他在报告会上分发了他做的各本异文统计表,密密麻麻两大张,足见治学的严肃。二是两种文本的优劣,森濑教授也有很仔细的分析。他显然更赞赏未经明人改动的文本,为此他还仔细揣摩李白作此诗时到底是坐着还是站着,引起听讲者极大的兴致,至今我还记得他为此几度起立讲说的神情。森濑教授的论文刊于《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那张表也附于文末。
李白这首诗,只有李白原作和明人(应该就是李攀龙)改作的区别,不存在中日传本的不同。至于中、日教科书中选取不同文本作为教材,大约一是尊重明清以来文本的家喻户晓,一是尊重李白原作的面貌,各有考虑立场的不同。
(摘编自陈尚君《李白(静夜思》不存在中日传本的差异》)
材料二:文献在抄录过程中,文本从流动变化到基本定型,也有一个存优汰劣的客观规律存在其中。对于同一文本的各种异文,抄录者会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基本认知判断。于是,历年所流传的文本便会变得逐渐趋同,最后形成众人所认可而熟悉的形态。而对趋同文本撬动最后一根杠杆的,便是印刷业兴起后的刻本。当然,同一文献不同刊本间所存之异同,则是由于刊刻之际选择底本有异而形成。这种异同说到底,还是来自写本时代的遗传。就李白的《将进酒》而言,敦煌卷子所显示的文本形态,正是写本时代的流动生长状态。三种敦煌卷子所显示的共同异同,或许就是这首诗的原初模样。
人的心理,总是乐于接受熟悉的事物,而排斥陌生的东西。对文本接受的阅读心理也是如此。除了学术讨论,包括李白的《将进酒》,定型后的长期流传与阅读,让人们对文本的本来就是如此、本应就是如此,深信不疑,从而本能地排斥其他异文。这里面,尽管有着优劣判斯的因素,但基本上还是感性的“熟人”因素使然。什么版本在什么地战流传开来,被广泛阅读,便成为亲切的“熟人”。李白另一首有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自幼所熟悉的文本,但日本人自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传入并广泛流传之后,熟悉的则是“床前看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收入中学国语课本的也是这个文本。
关于古代诗文的文本聚讼,时常见诸报道。最近,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杜牧有名的《山行》一诗,其中一联记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于是,有人就提出质疑不是“白云深处”吗?怎么记作“白云生处”呢?对此,编辑出版课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还专门做了解释说,从版本的角度,作“生处”的较多:从诗意上说,“生处”和“深处”意思都讲得通,但据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今刻本作‘深,不建‘生字远甚”的说法,用“生”字意境更佳。基于这两个理由,新编教材的这首诗就用了“生”字。自然,有了前句“远上寒山”,从诗本身来说,我也觉得作“深”有些语意重复,不如作“生”为胜,不过,历代传抄刊刻,让文本处于流动的状态,后出终是以众胜寡,以俗胜雅。究竟哪一个文本更好,哪一个文本是原貌,其实大可不必深究。跟语言一样,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生成史。
(摘编自王瑞来《从李白<将进酒)说开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学术界来说,《静夜思》存在李白原作和明清传本两个不同的版本,这是件老生常谈的事情,不足为奇。
B.明代中期李攀龙在《唐诗选》中选用了两个“明月”的文本,在它之后流传的各类诗集都沿用了这个文本。
C.《将进酒》的三种敦煌渗子,反缺了这首诗曾经存在过的文本形态,它们当中可能有李百写诗时最初的样子。
D.根据《四友斋丛说》的记录,明朝刻录《山行》时已经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版本,这种版本一直形响至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静夜思》不存在中日传本的不同,是因为各种传本都是中国传本,只是李白原作和明人改作的差异而已。
B.《李太白文集》足本在日本,森濑教授又对《静夜思》有独到研究,可见日本在李白诗歌研究方面已经超越中国。
C.在写本时代,文献抄录是一个存优汰劣的过程,抄录者对成文影响很大:但在印刷时代,这种影响就荡然无存了。
D.在古诗文的文本聚讼中,考据版本年代比鉴赏优劣更重要,这是因为历代传抄刊都是后出以众胜寡,以俗胜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熟人’因素”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敦煌卷子中与《将进酒》通行本不同的异文,更体现李白的豪迈。
B.很多学者认为《清明》未必是杜牧作的,而一般读者认为是杜牧写的也无妨
C,很多读者拒绝接受“君不见高常’明镜悲白发”的“高堂”原作“床头”。
D.李白诗句“随风直到夜郎西”,是“随风”还是“随君”,学术界未下定论。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在唐诗选修课上,语文老师要求各人自编诗集,你会收录李白哪个版本的《静夜思》?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你的收录理由。
一、2(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收山
常小琥
烤鸭部里正汆着一砂锅的羊头,屋子暖烘烘的。两年前分到烤鸭部来,我不情愿。烤鸭部的葛清脾气坏,到那的学徒不超过一个月准保被赶出来,更何况我的师父是万唐居的掌灶杨越,烧鱼是一绝,派我去的时候连一盘莱也没教过我,只扔给我八个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葛清叫我去把屋门关死。他支好马扎,划上一根烟,让我坐下喝汤。葛清是杨越钓花了大钱挖过来的,他凭着独创的技艺和配方为万唐居竖起了宫廷烤鸭的招牌。可是前几天,是烤鸭的传统技艺重要还是万唐居的生存重要,葛清和杨越的终于浙破脸皮大吵一架。
“月牙刀长成什么样子,能把羊齿骨的牙花都刮净了。”我捏起一片肉,举在灯下照,薄可透光。
老头找出一把一尺二的、带弯的长片肉刀,往我对面一撂。刃口锋亮,如螭衣挂身。匀称的孤弯,更似硬弓横卧。
我攥住硬木刀把,颜来倒去地看。
“喜欢就拿走。”老头把烟一指。我听了赶繁放下。
“不会再让你为难的,况且这把刀也不是我的。是我师哥计安春当年亲手做的,后来一直搁我身边了。”我仍不肯动。
老头还想说什么。两只手在身,上乱搜。找烟。
“计安春总觉者事事都能放得下,却在收徒上面,跟自己过不去。两天前,他终于把手艺带进了棺材里。有些莱,你们永远都吃不上了。”
那柄弯刀就躺在我眼前的木案上,我却不敢再碰。行里的规矩,为了防东家和徒弟抄自己后路。不肯轻易传艺的。
“我知道,烤鸭的配方,你们贼着很久了。涂在鸭腔内壁里的调料,是我花几十年工夫配的,我可以把要目和成分一背给你听,你自己琢磨去。”
我抬起头,来烤鸭部两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小子,你是个想干出名堂的人。可惜这行跟金子一样闪光的好年份,是靠一批老师傅养出来的,早过去了,连我也只赶了个尾巴。”他的双手搭在膝盖上,“你这样的苗子,不多,但单凭你一人,撑不起的。任你钻得再深,学出精来,也不过是保住这一行的香火别断下去。有朝一日,能给后人当一块垫脚石,便是你功德一件。
葛清站了起来,背着身,叫我快取笔纸,他讲一字,我便写一字。
过了几天,杨越约把我约在了东来顺,那是一座嵌绿镶金的清真饭庄。我一落座,老人就把钢锅里的爆肚布到我碗里,我赶紧点头答谢。
“万唐居的字号,最早是山东人打下的,掌灶只给本地人,其他师傅别想。”他用筷子,把肉往我这边赶,“我学徒时,就管倒泄水、运煤球,那时候万唐居,离关张只有一口气。有天我去扫地,在特角扫出一沓子钱。我捧着说,师父,这儿有五万块钱。”
杨越钩闭起了眼。
“第二天,他在另个地方又搁了两万,我又还给他。到晚上把我送到车站让我走,说店里艰难,把那捆钱均出来,我说不要,您管吃管住,我还图什么,连工钱都不要。他一听,又把我送回来了,教我做鱼。”
“您师父这心眼儿,可比葛师傅还多。”
“你得叫师爷。在万唐居干了一辈子,我永远忘不掉师父一句话。那时候店里食材短,也没人吃你的。他把我叫到跳前,说你想上灶么。我以为他又逗我。”我倒了杯水让老人喝,他缓镜拾起眼皮,“他说规矩是金子,店是筐,盛金子的筐漏了你的规矩再值钱,也守不住。等你出息了,记着不是你本事,也不是规矩保了你,是店。这个店在,比什么都大,懂了吗。”
我别过头。
“不如我换个问法,宫廷烤里里外外这点儿事,你到底拿不拿得起来。
我把头回正,吃惊地望着老人。
“你体谅我,就是体谅这个店。我们这帮老家伙总是要收山的,可等位子留给你们时,这个店也得在才行对不对?”他停了一停,“烤鸭部攥在一个人手里,我这心口就像被谁掐住了。将来我把店交给你,真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到时是你哭,还是我哭?”
那一刻,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把枪。
“我只能说,宫廷烤鸭的配方,以前全长在葛师傅脑子里。可如今白纸黑字的,落我手上了。我答应过他的,不露。可您不问,我也不会说。”
杨越钓合了一下眼,再张开。“你小子,会讲话。他肯传给你就好,东西可以一直留在你身上,没有人会为难你。下面的事情,我去做。”老人吃下两片羊肉,他满足的样子,像是在嚼干草的骆驼。“烤鸭的手艺一定要往下传,什么是往下传?这样才是。”
我坐在杨越绚对面,仿佛我也捡到了他老早放好的一一沓钱,他一直在等我还给他。
又过了几天,葛清被赶出了烤鸭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火炉上砂锅羊头的描写渲染了小屋里温暖安静的氛围,暗示了人物的厨师身份,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温馨谈话。
B.小说的第二段,属于小说的叙事背景的交待,把情节补充完整,起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也有利于故事的往下发展。
C.葛清吸烟的细节描写从他“划上一根烟”到“把烟一掐”再到“找烟”,表现了老人从欲言又止到下定决心的复杂心理活动。
D.杨越钧给“我”讲自己学艺的经过和万唐居的浮沉史,用真实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厨艺传承的认识,从而获得“我”的信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月牙刀”,刃口锋亮、弧弯匀称,象征葛清师傅高超的厨艺。葛清把它送给我意味着传统厨艺的传承。
B.葛清让我用笔记下烤鸭的制作秘方,而我心里却“高兴不起来”,这一矛盾反映了在手艺传承问题上的现实闲境
C.小说前半部分侧重描写葛清,后半部分侧重刻画杨越钧,这样安排有利于突出老一代厨师对技艺传承的不司思考
D.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让人物的形象丰满,也为“我”终于下定决心背叛葛清执掌烤鸭部进行了张本。
(3)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4)你如何理解文中加下划线的“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把枪”这句话?你怎么看杨越钧把“我”当“枪”使的行为?请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选自《中国古代小品精选》金 王若虚《焚驴志》)
【注】①厌禳: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②魃: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B.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C.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D.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未,天干纪年法中的一个表现,古时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年。
B.河朔,地理名称,又称朔方,古代指黄河以南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C.烹弘羊,卜式以为桑弘羊推向盐酒专卖政策,导致民怨、天早,故请求杀弘羊。
D.暴巫投戴,古代一种祭祀活动,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祈雨,驱赶旱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将遭受不白之冤的白驴给镇阳帅托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是寓言神话的笔调,却也能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
B.白驴在梦中陈词中引用了四个典故,有理有据,思维清晰,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为的灾祸是‘可以自求”的道理。
C.白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正面形象,在它身上,既有忍辱负重的勤劳品质,更有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让人印象深刻。
D.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白驴与荒唐昏庸的“镇阳帅”,与随声附和的“众人”分别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写作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②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5)结合文章,请简要说说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里。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下临黄河,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写了诗人登鹳雀楼所见之景,画面壮阔辽远,意境优美雄浑。
B.王诗实写夕阳落入山中,借助想象,虚写黄河滚滚向东,最终流入大海。
C.畅诗一二句紧扣楼高来写,站在楼上好像站在飞鸟之上,超出人世尘俗。
D.这两首诗的语言均有朴素、浅显的特点,文字虽简练,但意蕴非常丰富。
(2)前人论诗,认为畅诗“不减王之涣作”,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远望,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上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抒发的却是“   ,   ”的悲苦和孤独之情。
(2)荀子擅长使用对比论证进行说理,如《劝学》一文中,为了论证积累的重要性,他用“   ,   ”和骏马不能一跃十步作对比,加强了论证效果。
(3)古人在面对大江大河等自然景观时,往往会抒发个人渺小之感,如苏轼的《赤壁赋》中的“   ,   ”,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个体的深刻认识,对后世颇有启发意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潮”澎湃,如何更好“破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 ”,中国本土文化在多领域创意传承。文物古迹、诗词歌赋、水墨书法、琴棋书画乃至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的创意应用,日益成为各行业创新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以爱为名”,年轻人热衷“国风”内容自生产。2021年4月,一位名为“才疏学浅的才浅”网友利用15天时间,将500克黄金敲打数万锤,纯手工复制了三星堆黄金面具,带人们真切感受这份3000年前 的华夏文明,激发了广大网友对古代匠心的回味和膜拜。有人认为,年轻人真正能够去自发传播并且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复兴的关键。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充分展现出大国实力,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空前提升,为“国潮” 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统文化赋予国货复兴生命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无论是承载着华夏千年文化与审美的汉服出园,还是今夏各大旅游景区文创雪糕的刷屏大战,抑或是近期走红的黄鹤楼诗词瓶,近年来备受大众追捧的国潮热点,几乎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子。国货品牌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既实现了品牌自身的 ,也助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碰撞融合。
(1)依次填在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破茧成蝶 煜煜生辉 所向披靡 破旧立新
B.破茧成螺 熠熠生辉 势如破竹 推陈出新
C.凤凰涅粲 熠熠生辉 势如破竹 破旧立新
D.凤凰涅梁 煜煜生辉 所向披靡 推陈出新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年轻人真正能够去发掘并且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B.有人认为,年权人能否真正去发掘并且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C.有人认为,年轻人真正能够去发掘并且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复兴的关键。
D.有人认为,年权人能否真正能够去自并且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要让原生家庭具有积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实践,① 。第一个层次更多地接近一种本能,即我们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们,② ;第二个层次是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养知识,会更多地学习和了解个体的发展规律与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第三个层次应该更进一步,除了阅读专业书籍、了解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外,③ ,尊重个体差异,制定出更合适的教养计划。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父母来说可以从教养实践入手
B.教养实践可以让父母入手
C.对于父母可以从教养实践入手
D.父母可以入手教养实践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说的虽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读了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质疑?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静夜思》,传播极广,几乎所有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成诵。但近日有好事者传递一则消息,说在日本教科书中发现李白的《静夜思》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提出中日传本的不同。其实,这首诗的李白原文和明清传本的差别,对研究唐诗达到入门水平者来说,是几乎人所皆知的老问题。
我们现在可以见到大约一千首左右李白的诗歌,最主要的来源,第一是李白本人的文集第二是唐宋时期的各种诗文选本,第三是唐宋时期的各种史书、笔记、诗话、类书、地志等元丰三年(1080)晏知止刻于苏州,为李集最早刻本。今存宋蜀刻本两种,均源出晏本:一为足本,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即清末陆心源丽宋楼旧藏),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影印本、巴蜀书社1987年影印本等:一为残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彩影印本。旧时流传较广的宋杨齐贤、无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以及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重在注解李诗,版本则稍晚于前迷述诸本。以上各本以及《全唐诗》所录《静夜思》文本,都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没有异文。
那么,《静夜思》的两个“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约十七八年前,日本关西大学森濑教授曾到复旦中文系作关于此诗的学术报告,有两点印象很深刻。一是关于此诗的异文,他充分调查了三十八种文本的异文,最后的结论是,两个“明月”的文本,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中,明清选本或沿袭其文本,尤以《唐诗三百首》影响最大。他在报告会上分发了他做的各本异文统计表,密密麻麻两大张,足见治学的严肃。二是两种文本的优劣,森濑教授也有很仔细的分析。他显然更赞赏未经明人改动的文本,为此他还仔细揣摩李白作此诗时到底是坐着还是站着,引起听讲者极大的兴致,至今我还记得他为此几度起立讲说的神情。森濑教授的论文刊于《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那张表也附于文末。
李白这首诗,只有李白原作和明人(应该就是李攀龙)改作的区别,不存在中日传本的不同。至于中、日教科书中选取不同文本作为教材,大约一是尊重明清以来文本的家喻户晓,一是尊重李白原作的面貌,各有考虑立场的不同。
(摘编自陈尚君《李白(静夜思》不存在中日传本的差异》)
材料二:文献在抄录过程中,文本从流动变化到基本定型,也有一个存优汰劣的客观规律存在其中。对于同一文本的各种异文,抄录者会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基本认知判断。于是,历年所流传的文本便会变得逐渐趋同,最后形成众人所认可而熟悉的形态。而对趋同文本撬动最后一根杠杆的,便是印刷业兴起后的刻本。当然,同一文献不同刊本间所存之异同,则是由于刊刻之际选择底本有异而形成。这种异同说到底,还是来自写本时代的遗传。就李白的《将进酒》而言,敦煌卷子所显示的文本形态,正是写本时代的流动生长状态。三种敦煌卷子所显示的共同异同,或许就是这首诗的原初模样。
人的心理,总是乐于接受熟悉的事物,而排斥陌生的东西。对文本接受的阅读心理也是如此。除了学术讨论,包括李白的《将进酒》,定型后的长期流传与阅读,让人们对文本的本来就是如此、本应就是如此,深信不疑,从而本能地排斥其他异文。这里面,尽管有着优劣判斯的因素,但基本上还是感性的“熟人”因素使然。什么版本在什么地战流传开来,被广泛阅读,便成为亲切的“熟人”。李白另一首有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自幼所熟悉的文本,但日本人自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传入并广泛流传之后,熟悉的则是“床前看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收入中学国语课本的也是这个文本。
关于古代诗文的文本聚讼,时常见诸报道。最近,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杜牧有名的《山行》一诗,其中一联记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于是,有人就提出质疑不是“白云深处”吗?怎么记作“白云生处”呢?对此,编辑出版课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还专门做了解释说,从版本的角度,作“生处”的较多:从诗意上说,“生处”和“深处”意思都讲得通,但据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今刻本作‘深,不建‘生字远甚”的说法,用“生”字意境更佳。基于这两个理由,新编教材的这首诗就用了“生”字。自然,有了前句“远上寒山”,从诗本身来说,我也觉得作“深”有些语意重复,不如作“生”为胜,不过,历代传抄刊刻,让文本处于流动的状态,后出终是以众胜寡,以俗胜雅。究竟哪一个文本更好,哪一个文本是原貌,其实大可不必深究。跟语言一样,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生成史。
(摘编自王瑞来《从李白<将进酒)说开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对学术界来说,《静夜思》存在李白原作和明清传本两个不同的版本,这是件老生常谈的事情,不足为奇。
B.明代中期李攀龙在《唐诗选》中选用了两个“明月”的文本,在它之后流传的各类诗集都沿用了这个文本。
C.《将进酒》的三种敦煌渗子,反缺了这首诗曾经存在过的文本形态,它们当中可能有李百写诗时最初的样子。
D.根据《四友斋丛说》的记录,明朝刻录《山行》时已经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版本,这种版本一直形响至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李白的《静夜思》不存在中日传本的不同,是因为各种传本都是中国传本,只是李白原作和明人改作的差异而已。
B.《李太白文集》足本在日本,森濑教授又对《静夜思》有独到研究,可见日本在李白诗歌研究方面已经超越中国。
C.在写本时代,文献抄录是一个存优汰劣的过程,抄录者对成文影响很大:但在印刷时代,这种影响就荡然无存了。
D.在古诗文的文本聚讼中,考据版本年代比鉴赏优劣更重要,这是因为历代传抄刊都是后出以众胜寡,以俗胜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熟人’因素”的一项是  C 
A.有人认为敦煌卷子中与《将进酒》通行本不同的异文,更体现李白的豪迈。
B.很多学者认为《清明》未必是杜牧作的,而一般读者认为是杜牧写的也无妨
C,很多读者拒绝接受“君不见高常’明镜悲白发”的“高堂”原作“床头”。
D.李白诗句“随风直到夜郎西”,是“随风”还是“随君”,学术界未下定论。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在唐诗选修课上,语文老师要求各人自编诗集,你会收录李白哪个版本的《静夜思》?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你的收录理由。
【解答】(1)B.“在它之后流传的各类诗集都沿用了这个文本”有误,根据“旧时流传较广的宋杨齐贤、元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以及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重在注解李诗,版本则稍晚于前述诸本”,可知清代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以及《全唐诗》用的就是李白原作,而非两个“明月”的文本。
故选:B。
(2)B.无法得出“日本在李白诗歌研究方面已经超越中国”的结论。原文只说“他在报告会上分发了他做的各本异文统计表,密密麻麻两大张,足见治学的严肃”,并没有说日本在李白诗歌研究方面已经超越中国。
C.根据“同一文献不同刊本间所存之异同,则是由于刊刻之际选择底本有异而形成。这种异同说到底,还是来自写本时代的遗传”,可知“在印刷时代,这种影响就荡然无存”有误。
D.“在古诗文的文本聚讼中,考据版本年代比鉴赏优劣更重要”有误,原文为“编辑出版课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还专门做了解释说,……从诗意上说,‘生处’和’深处’意思都讲得通,……用‘生’字意境更佳。基于这两个理由,新编教材的这首诗就用了‘生’字”,人教版对《山行》选字中就以诗意诗境哪个更佳作解释。
故选:A。
(3)在文本二中,“熟人”因素指的是乐于接受熟悉的文本,而排斥陌生的文本。
A.“有人认为敦煌卷子中与《将进酒》通行本不同的异文,更体现李白的豪迈”,是更接受陌生文本,与“熟人”因素不符。
B.“很多学者认为《清明》未必是杜牧作的,而一般读者认为是杜牧写的也无妨”,不属于文本的接受问题,是诗歌著作权问题。
D.“学术界未下定论”,是学术讨论未有定论,也不属于受“熟人”因素影响的文本认可问题。
故选:C。
(4)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第一段“其实,这首诗的李白原文和明清传本的差别,对研究唐诗达到入门水平者来说,是几乎人所皆知的老问题”先提出《静夜思》两个版本是老问题。
第二段“我们现在可以见到大约一千首左右李白的诗歌,最主要的来源,……元丰三年(1080)晏知止刻于苏州,为李集最早刻本。今存宋蜀刻本两种,均源出晏本:……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影印本、巴蜀书社1987年影印本等。一为残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旧时流传较广的宋杨齐贤、元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以及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重在注解李诗,版本则稍晚于前述诸本。以上各本以及《全唐诗》所录《静夜思》文本,都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没有异文”,按时间顺序梳理现存李白诗集的版本,说明很多诗集都没有两个“明月”的版本。
第三段“大约十七八年前,日本关西大学森濑教授曾到复旦中文系作关于此诗的学术报告,有两点印象很深刻。一是关于此诗的异文,他充分调查了三十八种文本的异文,最后的结论是,两个‘明月’的文本,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中,明清选本或沿袭其文本,尤以《唐诗三百首》影响最大……”,以森濑教授的学术报告论述两个“明月”的文本最早出现于李攀龙《唐诗选》。
第四段“李白这首诗,只有李白原作和明人(应该就是李攀龙)改作的区别,不存在中日传本的不同”,最后重申由《静夜思》的两个版本不存在中日传本的差异。
“元丰三年(1080)晏知止刻于苏州,为李集最早刻本。今存宋蜀刻本两种,均源出晏本:……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影印本、巴蜀书社1987年影印本等;一为残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旧时流传较广的宋杨齐贤、元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以及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重在注解李诗,版本则稍晚于前述诸本”,对现存《李太白文集》多个版本的罗列,考据严谨,说明论证中注重列举材料。“一是关于此诗的异文,他充分调查了三十八种文本的异文……他在报告会上分发了他做的各本异文统计表,密密麻麻两大张,足见治学的严肃”,运用举例论证,生动讲述森濑教授讲座的细节,论证治学的严肃。
(5)可以选择收录李攀龙改作版本(两个“明月”版本)。
由材料一“两个‘明月’的文本,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中,明清选本或沿袭其文本,尤以《唐诗三百首》影响最大”可知这个版本出现在《唐诗选》和《唐诗三百首》中,有版本依据。
材料二“人的心理,总是乐于接受熟悉的事物,而排斥陌生的东西。对文本接受的阅读心理也是如此。……这里面,尽管有着优劣判断的因素,但基本上还是感性的‘熟人’因素使然。什么版本在什么地域流传开来,被广泛阅读,便成为亲切的‘熟人’。李白另一首有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自幼所孰悉的文本”可知虽然它不是李自原作最早版传本,然流传广泛,是家喻户晓、已经定型的版本,从众为好。
材料一最后一段“至于中、日教科书中选取不同文本作为教材,大约一是尊重明清以来文本的家喻户晓,一是尊重李白原作的面貌,各有考虑立场的不同”,材料二“不过,历代传抄刊刻,让文本处于流动的状态,后出终是以众胜寡,以俗胜雅”可知两个“明月”版本以俗胜雅,体现李白风格,符合群众感情需要。
可以选择收录李白原作版本。
材料一“元丰三年(1080)晏知止刻于苏州,为李集最早刻本。……旧时流传较广的宋杨齐贤、元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以及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重在注解李诗,版本则稍晚于前述诸本。以上各本以及《全唐诗》所录《静夜思》文本,都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没有异文”,材料一“至于中、日教科书中选取不同文本作为教材,大约一是尊重明清以来文本的家喻户晓,一是尊重李白原作的面貌,各有考虑立场的不同”,这个版本是所有传本中最早的版本,是尊重李白原作的面貌。
由材料一“二是两种文本的优劣,森濑教授也有很仔细的分析。他显然更赞赏未经明人改动的文本,为此他还仔细揣摩李白作此诗时到底是坐着还是站着,引起听讲者极大的兴致,至今我还记得他为此几度起立讲说的神”可知相对两个“明月”版本“看月光”“望山月”,避免语意重复之余,还传神地写出诗人的情态,意境更佳,情感更深。
答案:
(1)B
(2)A
(3)C
(4)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静夜思》两个版本是老问题,然后按时间顺序梳理现存李自诗集的版本,说明很多诗集都。没有两个“明月”的版本,再以森濑教授的学术报告论述两个“明月”的文本最早出现于李。攀龙《唐诗选》,最后重申《静夜思》的两个版本不存在中日传本的差异。
②论证中重列举材料,如对现存《李太白文集》多个版本的罗列,考据严谨。
③运用举例论证,生动讲述森濑教授讲座的细节,论证治学的严肃。
(5)示例一:
①收录李攀龙改作版本(两个“明月”版本)。
②这个版本出现在《唐诗选》和《唐诗三百首》中,有版本依据。
③虽然它不是李白原作最早版传本,然流传广泛,是家喻户晓、已经定型的版本,从众为好。
③两个“明月”版本以俗胜雅,体现李白风格,符合群众感情需要。
示例二:
①收录李白原作版本。
②这个版本是所有传本中最早的版本,是尊重李白原作的面貌。
③相对两个“明月”版本“看月光”“望山月”,避免语意重复之余,还传神地写出诗人的情态,意境更佳,情感更深。
一、2(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收山
常小琥
烤鸭部里正汆着一砂锅的羊头,屋子暖烘烘的。两年前分到烤鸭部来,我不情愿。烤鸭部的葛清脾气坏,到那的学徒不超过一个月准保被赶出来,更何况我的师父是万唐居的掌灶杨越,烧鱼是一绝,派我去的时候连一盘莱也没教过我,只扔给我八个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葛清叫我去把屋门关死。他支好马扎,划上一根烟,让我坐下喝汤。葛清是杨越钓花了大钱挖过来的,他凭着独创的技艺和配方为万唐居竖起了宫廷烤鸭的招牌。可是前几天,是烤鸭的传统技艺重要还是万唐居的生存重要,葛清和杨越的终于浙破脸皮大吵一架。
“月牙刀长成什么样子,能把羊齿骨的牙花都刮净了。”我捏起一片肉,举在灯下照,薄可透光。
老头找出一把一尺二的、带弯的长片肉刀,往我对面一撂。刃口锋亮,如螭衣挂身。匀称的孤弯,更似硬弓横卧。
我攥住硬木刀把,颜来倒去地看。
“喜欢就拿走。”老头把烟一指。我听了赶繁放下。
“不会再让你为难的,况且这把刀也不是我的。是我师哥计安春当年亲手做的,后来一直搁我身边了。”我仍不肯动。
老头还想说什么。两只手在身,上乱搜。找烟。
“计安春总觉者事事都能放得下,却在收徒上面,跟自己过不去。两天前,他终于把手艺带进了棺材里。有些莱,你们永远都吃不上了。”
那柄弯刀就躺在我眼前的木案上,我却不敢再碰。行里的规矩,为了防东家和徒弟抄自己后路。不肯轻易传艺的。
“我知道,烤鸭的配方,你们贼着很久了。涂在鸭腔内壁里的调料,是我花几十年工夫配的,我可以把要目和成分一背给你听,你自己琢磨去。”
我抬起头,来烤鸭部两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小子,你是个想干出名堂的人。可惜这行跟金子一样闪光的好年份,是靠一批老师傅养出来的,早过去了,连我也只赶了个尾巴。”他的双手搭在膝盖上,“你这样的苗子,不多,但单凭你一人,撑不起的。任你钻得再深,学出精来,也不过是保住这一行的香火别断下去。有朝一日,能给后人当一块垫脚石,便是你功德一件。
葛清站了起来,背着身,叫我快取笔纸,他讲一字,我便写一字。
过了几天,杨越约把我约在了东来顺,那是一座嵌绿镶金的清真饭庄。我一落座,老人就把钢锅里的爆肚布到我碗里,我赶紧点头答谢。
“万唐居的字号,最早是山东人打下的,掌灶只给本地人,其他师傅别想。”他用筷子,把肉往我这边赶,“我学徒时,就管倒泄水、运煤球,那时候万唐居,离关张只有一口气。有天我去扫地,在特角扫出一沓子钱。我捧着说,师父,这儿有五万块钱。”
杨越钩闭起了眼。
“第二天,他在另个地方又搁了两万,我又还给他。到晚上把我送到车站让我走,说店里艰难,把那捆钱均出来,我说不要,您管吃管住,我还图什么,连工钱都不要。他一听,又把我送回来了,教我做鱼。”
“您师父这心眼儿,可比葛师傅还多。”
“你得叫师爷。在万唐居干了一辈子,我永远忘不掉师父一句话。那时候店里食材短,也没人吃你的。他把我叫到跳前,说你想上灶么。我以为他又逗我。”我倒了杯水让老人喝,他缓镜拾起眼皮,“他说规矩是金子,店是筐,盛金子的筐漏了你的规矩再值钱,也守不住。等你出息了,记着不是你本事,也不是规矩保了你,是店。这个店在,比什么都大,懂了吗。”
我别过头。
“不如我换个问法,宫廷烤里里外外这点儿事,你到底拿不拿得起来。
我把头回正,吃惊地望着老人。
“你体谅我,就是体谅这个店。我们这帮老家伙总是要收山的,可等位子留给你们时,这个店也得在才行对不对?”他停了一停,“烤鸭部攥在一个人手里,我这心口就像被谁掐住了。将来我把店交给你,真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到时是你哭,还是我哭?”
那一刻,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把枪。
“我只能说,宫廷烤鸭的配方,以前全长在葛师傅脑子里。可如今白纸黑字的,落我手上了。我答应过他的,不露。可您不问,我也不会说。”
杨越钓合了一下眼,再张开。“你小子,会讲话。他肯传给你就好,东西可以一直留在你身上,没有人会为难你。下面的事情,我去做。”老人吃下两片羊肉,他满足的样子,像是在嚼干草的骆驼。“烤鸭的手艺一定要往下传,什么是往下传?这样才是。”
我坐在杨越绚对面,仿佛我也捡到了他老早放好的一一沓钱,他一直在等我还给他。
又过了几天,葛清被赶出了烤鸭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小说开头对火炉上砂锅羊头的描写渲染了小屋里温暖安静的氛围,暗示了人物的厨师身份,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温馨谈话。
B.小说的第二段,属于小说的叙事背景的交待,把情节补充完整,起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也有利于故事的往下发展。
C.葛清吸烟的细节描写从他“划上一根烟”到“把烟一掐”再到“找烟”,表现了老人从欲言又止到下定决心的复杂心理活动。
D.杨越钧给“我”讲自己学艺的经过和万唐居的浮沉史,用真实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厨艺传承的认识,从而获得“我”的信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小说中的“月牙刀”,刃口锋亮、弧弯匀称,象征葛清师傅高超的厨艺。葛清把它送给我意味着传统厨艺的传承。
B.葛清让我用笔记下烤鸭的制作秘方,而我心里却“高兴不起来”,这一矛盾反映了在手艺传承问题上的现实闲境
C.小说前半部分侧重描写葛清,后半部分侧重刻画杨越钧,这样安排有利于突出老一代厨师对技艺传承的不司思考
D.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让人物的形象丰满,也为“我”终于下定决心背叛葛清执掌烤鸭部进行了张本。
(3)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4)你如何理解文中加下划线的“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把枪”这句话?你怎么看杨越钧把“我”当“枪”使的行为?请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解答】(1)A.“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温馨谈话”错误,根据文本,人物接下来的谈话气氛是凝重的。故选A。
(2)D.“也为‘我’终于下定决心背叛葛清执掌烤鸭部进行了张本”分析错误。心理活动起到了使人物形象丰满的效果,但并没有起到张本的作用,因为“执掌烤鸭部”并不是“我”的内心想法。故选D。
(3)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我”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讲述出来的,“我”作为旁观者,能够比较客观全面的来叙述葛清与杨越钧的争斗,小说也通过“我”的讲述补充小说的情节。其次,“我”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杨越钧派“我”去烤鸭部“卧底”,葛清传艺于我,杨越钧因为“我”而解雇葛清,是“我”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葛清与杨越钧的事都要靠“我”来联系在、起来。是小说的线索性人物,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最后,在小说中,“我”还起到衬托性作用,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性描写,勾勒出葛清和杨越钧大体形象,而通过“我”的存在则让两个人的性格更加鲜明。所以,在小说中,“我”是衬托性人物。
(4)对于第一个问题,通过小说中“我”与杨越钧的对话,“我们这帮老家伙总是要收山的,可等位子留给你们时,这个店也得在才行对不对?”“烤鸭部攥在一个人手里,我这心口就像被谁掐住了。将来我把店交给你,真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到时是你哭,还是我哭?”从中可知,到此时“我”才明白杨越钧为什么要安排“我”跟着葛清学习烤鸭,杨越钧让“我”去偷师,其实就是为了对付葛清,“我”学成的时候就是葛清离开的时候。此时“我”内心的反应是感觉到自己是杨越钧对付葛清的工具,同时,想到葛清将自己的秘方传授给自己,而如今自己却要背叛对方。这句话也表达出了我对葛清的内疚之情。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属于开放性问题。对于杨越钧把“我”当“枪”使的这一行为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言之有理即可。比如可以从传统技艺传承方面来分析,传统技艺传承历来有留一手的陋习,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小说中对这一陋习也有交代,葛清的师兄计安春就将自己的手艺带入了棺材,到死也没有交给徒弟。所以杨越钧这样做,是对传统技艺传承陋习的挑战。是为让葛清把秘法传承下来,不让传统技艺失传,保存了传统技艺。手段虽不光彩,但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可以从人性的复杂这一方面来分析,葛清孤僻耿直,杨越钧世故豁达,杨越钧是借“我”之手来赶走葛清。学生还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小说的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A
(2)D
(3)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通过“我”的视角讲述出来的,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葛清与杨越钧的争斗,客观全面: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葛清传艺于我,杨越钧因为“我”而解雇葛清,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人物葛清和杨越钧,由于“我”的存在而性格更加鲜明。
(4)第一问,这是事件发展到高潮时,“我”的内心反应,感觉到自己是杨越钧对付葛清的工具,同时也是“我”被师傅杨越钧安排去学习烤鸭的目的的真相大白。这句话,也表达出了我对葛清的内疚之情。
第二问,开放性问题,回答合理即可。答案要点为:①对传统技艺传承陋习的挑战。杨越钧这样做,是为让葛清把秘法传承下来,不让传统技艺失传,保存了传统技艺。②表现出人性的复杂。葛清孤僻耿直,杨越钧世故豁达,两人在相处当中个性无法调和,“我”成为了其中的工具。③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思考。每个人在社会事件中均处在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作用,均是事件发生发展的推动者。④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虽然用到这种不太光明的手段来实现,既反映出人性的缺陷,也表现了传统技艺传承当中一些不能回避及需解决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选自《中国古代小品精选》金 王若虚《焚驴志》)
【注】①厌禳: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②魃: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B.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C.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D.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己未,天干纪年法中的一个表现,古时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年。
B.河朔,地理名称,又称朔方,古代指黄河以南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C.烹弘羊,卜式以为桑弘羊推向盐酒专卖政策,导致民怨、天早,故请求杀弘羊。
D.暴巫投戴,古代一种祭祀活动,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祈雨,驱赶旱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即将遭受不白之冤的白驴给镇阳帅托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是寓言神话的笔调,却也能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
B.白驴在梦中陈词中引用了四个典故,有理有据,思维清晰,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为的灾祸是‘可以自求”的道理。
C.白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正面形象,在它身上,既有忍辱负重的勤劳品质,更有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让人印象深刻。
D.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白驴与荒唐昏庸的“镇阳帅”,与随声附和的“众人”分别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写作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②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5)结合文章,请简要说说文章的写作目的。
【解答】(1)“不幸为异类”与“又不幸堕于畜兽”是两个方面,较为对称,应在“异类”后断开,排除AD;“乘负驾驭”意思是负重驾车,句意完整,后面应断开,而“人”是“命”的主体,不能与“命”断开,排除C。译文:我不幸地投胎成异类,又不幸成了禽兽家畜。负重驾车,听人吩咐,更要经常挨骂受打,辛苦劳累、忍辱负重地一直工作到死,这是我的本分。
故选:B。
(2)B.“古代指黄河以南地区”错误。河朔,又称朔方,古代指黄河以北地区。
故选:B。
(3)A.“即将遭受不白之冤的白驴给镇阳帅托梦”分析有误,由原文“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可知,应该是给“府之属某”,也就是托梦给帅府中的某个属僚。
故选:A。
(4)①“术”,办法;“盍……乎”,固定用法,为什么不……呢;“是类”,这类。译文:解救旱灾的办法有很多,为什么不寻求殷卫汉唐这类做法呢?
②“属”,属僚;“私”,私自;“以诉”是“以之诉”的省略,拿这件事向您申诉。译文:您是他的属僚,我斗胆私自拿这件事向您申诉。
(5)在河朔发生大旱时,当地人依靠“鬼神”求雨,“厌禳小数,靡不为之”,而当各种办法不生效时,竟然将旱灾推到一头驴身上——“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日:‘此旱之由也’”,其实,在这一情节上,便已经能够看出当时执权要者的昏庸愚昧、迂腐无能。
也正因为如此,白驴才托梦给“府之属某”。由白驴的自述“若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可知,水旱之类的灾害,本和白驴无关,可由于百姓们的愚昧,却要置白驴于死地。由此可见,白驴托梦是为了自救。
而在自救的同时,白驴举了殷代、卫国、汉代、唐代四个朝代大旱时的做法,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找不到办法却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旱灾推脱到一头驴子身上——“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由此讽刺了执权要者的昏庸愚昧、迂腐无能;更借白驴诉冤之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统治者的鄙薄和对贫苦无告的下层百姓的同情。而这种借驴之口的写法,是拟人类的寓言。
答案:
(1)B
(2)B
(3)A
(4)①解救旱灾的办法有很多,为什么不寻求殷卫汉唐这类做法呢?
②您是他的属僚,我斗胆私自拿这件事向您申诉。
(5)文章通过白驴的自辩,以寓言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世情的激愤和对执权者的鄙薄。
参考译文:
己未年间,河朔发生大旱。远近的庄稼都被烈日烤焦,老百姓没有依靠。镇阳帅说他很忧虑老百姓的生计,于是就急急忙忙地督促下属求雨。祭神消灾这类小的法术,没有不做的,一些怪异荒诞的说法就产生了。碰巧有位百姓家里生了一头小白驴,有人指着这头白驴:“这就是旱灾的祸根。云刚刚出现,白驴就仰头朝天鸣叫,于是云就四散不留。不杀死这头白驴,旱灾怎么能结束?”一个人凭空倡议,数以万众跟着随声附和。镇阳帅听说后,也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吩咐赶快把白驴抓起来,把它烧死。
(一天晚上)白驴托梦给帅府中的某个属僚,说:“大帅要烧死我,实在是冤枉啊!天灾流行,百姓受苦,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幸地投胎成异类,又不幸成了禽兽家畜。负重驾车,听人吩咐;更要经常挨骂受打,辛苦劳累、忍辱负重地一直工作到死,这是我的本分。至于这水旱之类的灾祸,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却想置我于死地?不知是谁在诬陷我,可大帅却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灾祸有的是来源于上天,有的是人为的,人为的灾祸可以寻找追究责任,来源于上天的只好听之任之了。殷代大旱,商汤有桑林之祷,刚一开始祷告就下雨了;卫国大旱,是提醒卫国去讨伐无道之邪,车队刚出征就下雨了;汉时大旱,卜式奏请处死桑弘羊;唐时大旱,李中敏奏请斩杀郑注。能抵抗旱灾的办法多的是啊,为什么不寻求殷卫汉唐那些做法呢?如果找不到办法,又无处归罪,那么就把责任推给上天,听之任之吧。不从人身上寻找原因,不把责任推给上天,根据那些无稽之谈,把旱灾说成是我的过错,咳,真是太不讲道理呀!?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祈雨,驱赶旱鬼,就已经很迂腐了,现在这样做的话恐怕就更荒唐了吧?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为什么吝惜生命,贪生怕死呢?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做这样的事来增加罪恶有什么好处?滥杀无辜是不仁的,轻信谣言是不明智的,这种不仁不智的事情,大帅为什么要做呢?您是他的属僚,所以,我斗胆私自向你申诉。”
属僚连忙向白驴道歉,睡醒起床之后,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起初,人们都很不高兴。过了不久就下起了大雨。整整一个月,也没有停止,于是又发生了水涝,伤害了庄稼,直到年底,一点收成都没有。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议论白驴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里。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下临黄河,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两首诗都写了诗人登鹳雀楼所见之景,画面壮阔辽远,意境优美雄浑。
B.王诗实写夕阳落入山中,借助想象,虚写黄河滚滚向东,最终流入大海。
C.畅诗一二句紧扣楼高来写,站在楼上好像站在飞鸟之上,超出人世尘俗。
D.这两首诗的语言均有朴素、浅显的特点,文字虽简练,但意蕴非常丰富。
(2)前人论诗,认为畅诗“不减王之涣作”,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解答】(1)B.“借助想象,虚写黄河滚滚向东,最终流入大海”错。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既实写眼前的黄河,又想象其东流入海的景象。
故选B。
(2)“不减王之涣作”,也就是能与王诗媲美。可从意境、感情、手法等角度赏析。
从写景上看,两诗都描写了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阔雄浑的景色,但各具特色。王诗描写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而畅诗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
从抒情上看,王诗既写景又说理,而畅诗则主要是融情于景。王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展现了登高才能望远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畅诗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前两句写楼高,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后两句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答案:
(1)B
(2)①从写景上看,两首诗都描绘了壮阔雄浑的景色,各具特色。王诗重在突出景物的广阔辽远;畅诗一二句突出楼高,三四句突出景物的雄浑。②从抒情上看,王诗借景抒情,并言说理趣,展现了登高才能望远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畅诗融情于景,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超逸的情怀。
译文:
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简析: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远望,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上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抒发的却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悲苦和孤独之情。
(2)荀子擅长使用对比论证进行说理,如《劝学》一文中,为了论证积累的重要性,他用“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和骏马不能一跃十步作对比,加强了论证效果。
(3)古人在面对大江大河等自然景观时,往往会抒发个人渺小之感,如苏轼的《赤壁赋》中的“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个体的深刻认识,对后世颇有启发意义。
【解答】故答案为:
(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
(2)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重点字:驽)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潮”澎湃,如何更好“破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 ”,中国本土文化在多领域创意传承。文物古迹、诗词歌赋、水墨书法、琴棋书画乃至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的创意应用,日益成为各行业创新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以爱为名”,年轻人热衷“国风”内容自生产。2021年4月,一位名为“才疏学浅的才浅”网友利用15天时间,将500克黄金敲打数万锤,纯手工复制了三星堆黄金面具,带人们真切感受这份3000年前 的华夏文明,激发了广大网友对古代匠心的回味和膜拜。有人认为,年轻人真正能够去自发传播并且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复兴的关键。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充分展现出大国实力,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空前提升,为“国潮” 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统文化赋予国货复兴生命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无论是承载着华夏千年文化与审美的汉服出园,还是今夏各大旅游景区文创雪糕的刷屏大战,抑或是近期走红的黄鹤楼诗词瓶,近年来备受大众追捧的国潮热点,几乎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子。国货品牌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既实现了品牌自身的 ,也助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碰撞融合。
(1)依次填在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A.破茧成蝶 煜煜生辉 所向披靡 破旧立新
B.破茧成螺 熠熠生辉 势如破竹 推陈出新
C.凤凰涅粲 熠熠生辉 势如破竹 破旧立新
D.凤凰涅梁 煜煜生辉 所向披靡 推陈出新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有人认为,年轻人真正能够去发掘并且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B.有人认为,年权人能否真正去发掘并且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C.有人认为,年轻人真正能够去发掘并且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复兴的关键。
D.有人认为,年权人能否真正能够去自并且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手法及表达效果。
【解答】(1)第一空,破茧成蝶:指肉虫或者毛虫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地努力,化为蝴蝶的过程,用来比喻重获新生,走出困境。凤凰涅槃:指凤凰浴火重生,也可用来形容人死后重生,人有了极大的改变。此处指中国本土文化创意蜕变,走出困境,应选“破茧成蝶”。
第二空,煜煜生辉:煜煜,明亮,炽盛的样子。用来形容实物的表象,多表示环境。熠熠生辉:熠熠,光耀,鲜明。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虚物,比如形象。多表示神采。此处形容华夏文明,属于虚物,应选“熠熠生辉”。
第三空,所向披靡:凡是风吹到的地方,草木都随风倒伏。比喻力量强大,所到之处,什么也阻挡不了。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此处指本土文化的发展形势好,应选“势如破竹”。
第四空,破旧立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它以新的面目出现,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强调。此处强调继承后的创新,应选“推陈出新”。
故选B。
(2)画线句语病有:“自发传播并且发掘”语序不当,应该先说“发掘”再说“传播”;“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复兴的关键”一面对两面,根据前面语意,“这”指代好的一面,应该去掉“能否”。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
故选A。
(3)“‘国潮’澎湃”,其中“国潮”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本土文化的发展形势”,喻体是“潮水”;“澎湃”运用比拟手法,属于比拟中的拟物,用描写潮水的词“澎湃”来描写本土文化的发展形势。
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是: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能使人物形象鲜明;能使景物形象化;能给人丰富的想象。比拟修辞的表达效果是:可以使情景交融;可以更好地烘托气氛,抒发感情;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生动逼真。此处运用比喻和比拟修辞,使原本抽象的本土文化的发展形势变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给人丰富的想象,突出了本土文化的发展势头之猛,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洋溢着对本土文化发展的自豪感。
答案:
(1)B
(2)A
(3)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本土文化的发展形势比作“潮水”;用了比拟的手法,用描写潮水的词“澎湃”来描写本土文化的发展形势。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本土文化的发展势头之猛,读来令人充满自豪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要让原生家庭具有积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实践,① 。第一个层次更多地接近一种本能,即我们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们,② ;第二个层次是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养知识,会更多地学习和了解个体的发展规律与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第三个层次应该更进一步,除了阅读专业书籍、了解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外,③ ,尊重个体差异,制定出更合适的教养计划。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对父母来说可以从教养实践入手
B.教养实践可以让父母入手
C.对于父母可以从教养实践入手
D.父母可以入手教养实践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答】(1)结合前文“要让原生家庭具有积极的影响”,结合后文“父母的教养实践……”,可知此处应填的是应该和“父母的教养实践”有关。BD两项主语不一致。C.“对于父母”,成分残缺。应选A。
(2)①结合“父母的教养实践……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应该”,可知①处是对后文三个层次的概括句,所以此处应填“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②“第一个层次更多地接近一种本能,即我们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们”,后文应该紧承的是“我们就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③结合“第三个层次应该更进一步,除了阅读专业书籍、了解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外, ,尊重个体差异”
前文讲到“阅读专业书籍、了解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外”,后文“尊重个体差异”,意思是我们还得研究我们的孩子,才能明确孩子的差异。故此处应填“父母更应好好‘读读’自己的孩子”。
答案:
(1)A
(2)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②我们就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③父母更应好好“读读”自己的孩子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说的虽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读了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质疑?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积极有“为”,成就人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的确,天下事有难易之分。但为何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题有难易,只要去做,去钻研,难道还怕不能攻破;事有难易,为何别人做起来能轻轻松松?别人做得到的我们难道就做不到吗?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穷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啊,难道我们就比不上一个穷和尚?和尚立志南海一游,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我们也能。你立下志,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认认真真去上学,踏踏实实去做事,还怕学不到,做不到,实现不了的吗?回顾一下,爱迪生当初不也是靠拣破烂儿度日吗?童第周不是被认为“低能儿”的吗?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还有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引力发现者牛顿……,他们作为一代科学家,为何能创一代佳绩?难道他们高智能吗?那童第周呢?他们就是靠着这种刻苦钻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创造去争取的。他们为何能人穷志不穷?他们为何能踏踏实实去实践?我们为何不能呢?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难道我们不及他们吗?不,上天赐于我们的是平等的,只要我们自己去开拓,去奋斗,就能取得辉煌。
话虽如此,但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这样踏踏实实去做,去“为”呢?有句诗说“莫问辛劳有多少,耕耘自得新收获”。是啊,何必去管那些付出。让我说,事还是在人为,让我们这些得过且的朋友摘下这虚荣心所拼凑成的面具,丢掉我们我们所谓的“面子”,去树立自己的理想,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吧!
天底下的事情是有什么难易之分,主要就在于你肯不肯去做。只要做了,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反而如果你不做呢?那么再容易的事情就会变很难。所以,我们遇事要肯下手,不要“想”,那样才会有收获。
你看:贫和尚“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富和尚呢?“多年来欲买舟而下”,但到后来还是一场空白。这难道不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吗?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在一起写作业,忽然看见书上有一道难题。我皱了皱眉头,心想反正老师又没叫做,就甭管它。可是我同学却两眼发光,就像看到宝贝似的,二话没说立刻在草稿纸上算了起来。没过多久,就做出来了。我顿时觉得十分惭愧……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做数学方程组吧。有些方程组看起来很长一串,数字也复里复杂的。多数同学要么就把它们丢到一边,要么就乱做。可是只要你认真地去思考,善于发现规律,这些方程其实都很简单。
“想”和“做”,就只有一步之遥,轻轻一跃就可以实现。但为什么人们却老爱空想呢?难道“人之立志”真的不如“蜀鄙之僧哉”?不,不是的,而是因为“懒惰”这个坏东西在作怪。它催使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尽情享受。这是很舒服,但到后来你肯定会一事无成。所以,我呼吁人们一定要战胜自己的惰性,用你的双手,开拓未来,不断创新。成功永远属于积极有为的人。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竭尽所能的去做好自己的事,我们相信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