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 艺文志》说,“燕、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乐府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
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
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了情节,开创了我国叙事诗先河,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
C.南朝民歌形式上的诸多特点,跟初唐人的五言绝句已经非常相似,只是在韵脚或平仄上略有不同。
D.南朝乐府有它的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梳理了乐府民歌的发展脉络,从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最后是文人拟乐府诗。
B.文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乐府的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我国文学传统中的叙事诗先河。
D.文章阐释了“乐府”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期乐府民歌的风格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诸多差别,但在“内在的美”是相同的,也说明了南北乐府民歌融合的特点。
C.文人乐府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非常大,不仅表现在诗歌形式上,风格特征等方面也同样如此。
D.文人乐府在南朝达到新高潮,体式多样,继承前代的优长,统治者大力提倡,文人积极响应参与。
二、文言文阅读(共33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选自屈原《离骚》)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面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 以此下心意
B.高余冠之岌岌兮 不知东方之既白
C.顺流而东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
D.下江陵 少长咸集
(2)下面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既替余以蕙纕兮
B.苏子愀然 自前世而固然
C.长余佩之陆离 及其所之既倦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3)下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当其欣于所遇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C.何为其然也 为仲卿母所遣
D.而今安在哉 不吾知其亦已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3.(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乃,字永夷,洺州广平人。少聪颖志学,暗记《六经》,日数千言。及长,文章清雅,为当时推重。天宝中,举进士,寻丁父艰,居丧以孝闻。既终制,从调选曹。乃常以文部选才未为尽善,遂致书于知铨舍人宋昱曰:“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近代主司,独委一二小冢宰,察言于一幅之判,观行于一揖之内,古今迟速,何不侔之甚哉!诚能先资以政事,次征以文学,退观其理家,进察其临节,则厖鸿深沉之事,亦可以窥其门户矣。”其载,补剡县尉,改会稽尉。宣州观察使殷日用奏为判官,宣慰使李季卿又以表荐,连授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转运使刘晏奏令巡覆江西,多所蠲免。改殿中侍御史、检校仓部员外、民部郎中,并充浙西留后。佐晏征赋,颇有裨益,晏甚任之。大历十四年,崔祐甫秉政,素与乃友善。会加郭子仪尚父,以册礼久废,至是复行之。祐甫令两省官撰册文,未称旨;召乃至阁草之,立就。词义典裁,祐甫叹赏久之。数日,擢为给事中,旬迁权知兵部侍郎。及杨炎、卢杞为相,意多丑正,以故五岁不迁。建中四年夏,但真拜而已。其冬,泾师作乱,驾幸奉天。乃卧疾在私第,贼朱泚遣使以甘言诱之,乃称疾笃。又令其伪宰相蒋镇自来招诱,乃托瘖疾,炙灼遍身。镇再至,知不可劫胁,乃叹息曰:“镇亦尝忝列曹郎,苟不能死,以至于斯,宁以自辱膻腥,复欲污秽贤哲乎?”歔欷而退。及闻舆驾再幸梁州,乃自投于床,搏膺呼天,因是危惙,绝食数日而卒,时年六十。德宗还京,闻乃之忠烈,追赠礼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 刘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B.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C.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D.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官是中国古代官名,始于隋唐,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职责主要是辅理政事。
B.册礼是古代册立、册封的一种礼仪,唐代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
C.驾幸,敬辞,专门指古代封建皇帝亲临某地,在文中指德宗皇帝到奉天巡游。
D.忝列,谦辞,表示自谦的说法,在文中是“自己排列其中感到惭愧”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乃笃志好学,才华超众。他从小就立志学习,暗记《六经》;他才思敏捷,文笔清新雅致;所撰写的册文典雅规范,受到了赞赏。
B.刘乃通晓典籍,见解独到。他写信给宋昱,引用《虞书》,指出文部选拔官员的弊端,认为应从政事、文学、理家和临节四方面考核。
C.刘乃为政宽简,颇具才干。他在巡察江西时,为百姓免除了很多赋税;在辅助刘晏征收赋税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得到刘晏信任。
D.刘乃心系朝廷,忠贞不渝。叛贼作乱时,他想尽办法,坚决拒绝叛贼的招诱,最终为表明自己的忠心,绝食而死,令叛贼感到羞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祐甫令两省官撰册文,未称旨;召乃至阁草之,立就。
②乃卧疾在私第,贼朱泚遣使以甘言诱之,乃称疾笃。
三、古代诗歌阅读(18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九日①水阁
韩 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B.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C.尾联的两句写此时诗人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注:①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从题中“月”入笔,形象地写出了林中月景,表现诗人对月景的赏鉴。
B.颔联写诗人因“久不能寐”而独自在月下徘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C.尾联把昆虫鸣叫与自己低吟诗歌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物我交融,别有兴味。
D.这首诗两联写景,两联写情,自然融合,酷肖唐代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风格。
(2)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6.(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 , 。”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3)《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用“ , ”两句,以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的世界。
(4)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从侧面写出了洞箫声的魅力和洞箫的吹奏效果。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7.(3分)下面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衿,衿是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可借指学子,明清亦指秀才。也可指做大官的人,如“青青子衿”。(“青衿”在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8.(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或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B.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看到落日的余晖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
C.他俩的性格很相似,在一起真是方枘圆凿,很合得来。
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市官方交往的决定。
9.(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游戏障碍”精神疾病的诊断需要将玩 游戏的时间、频率、强度 等纳入考量,包括是否 丧失了自我行为控制 力,是否让游戏完全支配了生活等。
B.近期,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本着“尽力保护,犬尽其用”为原则,收容了大量大型流浪犬,其中有不少还被训练 成了警犬。
C.在广西融安县推行建档立卡 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机制四个月 之后,该县正式启动了 贫困家庭及其成员与 家庭医生签约。
D.由于视频助理裁判(VAR)已多次在关键 性判罚上帮助裁判“纠错”,使得这 一首次亮相的技术成为了本届世 界杯的“新明星”。
10.(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陈老师著述的《民国文人》出版后,读者反映非常好,陈老师就给我们几个高足寄了一些。
B.你送来的作品,我已认真看了,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我斗胆加以斧正,现在读来 好多 了。
C.令爱能在上次 的省青少年民歌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全是您悉心指 导的结果,我们全家 都很感谢您。
D.您老是知名的教 育家、文学家,当我得知忝列门墙之 时,心中狂喜。
11.(3分)下列对《家》《巴黎圣母院》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人节,甘果瓦写的作品《圣母的审判》在大厅里演出。但这出戏还在演出序幕就被观众忘得一干二净了,演出难以继续。
B.《家》中,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C.《家》中,觉新和二弟觉民、三弟觉慧共同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
D.这个人长得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在他的这种种畸形里,却透出一种不容怀疑的坚定,严肃,勇敢的性格。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12.(5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有双眼,不止流连于观日与赏月之间,正如李太白的抒怀;人有两足,① ,就像范仲淹的忧虑。魏晋风流里,既有王羲之借山水以游目骋怀,寄托人生之感;② ,破解羁绊之慨。文人们在独特的语境中,不但没有屈从于现实的泥淖,③ ,从而直抵逍遥的北冥。
六、写作(60分)
1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020年,一个特殊的年份,一代中国青年90后、00后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答卷。
读了上面一段文字,作为高中生的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 艺文志》说,“燕、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乐府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
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A.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
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了情节,开创了我国叙事诗先河,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
C.南朝民歌形式上的诸多特点,跟初唐人的五言绝句已经非常相似,只是在韵脚或平仄上略有不同。
D.南朝乐府有它的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梳理了乐府民歌的发展脉络,从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最后是文人拟乐府诗。
B.文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乐府的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我国文学传统中的叙事诗先河。
D.文章阐释了“乐府”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期乐府民歌的风格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A.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诸多差别,但在“内在的美”是相同的,也说明了南北乐府民歌融合的特点。
C.文人乐府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非常大,不仅表现在诗歌形式上,风格特征等方面也同样如此。
D.文人乐府在南朝达到新高潮,体式多样,继承前代的优长,统治者大力提倡,文人积极响应参与。
【解答】(1)A.理解错误,乐府是秦代开始设立音乐机构,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见原文第一段“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B.张冠李戴,成为典范的是乐府双璧,原文第三段为“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D.“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错,表面上风格迥异,内在美是相同的,原文倒数第三段为“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 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2)B.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A.因果关系颠倒,“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原文第五段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答案:
(1)C
(2)B
(3)A
二、文言文阅读(共33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选自屈原《离骚》)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面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西望夏口 以此下心意
B.高余冠之岌岌兮 不知东方之既白
C.顺流而东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
D.下江陵 少长咸集
(2)下面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既替余以蕙纕兮
B.苏子愀然 自前世而固然
C.长余佩之陆离 及其所之既倦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3)下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D
A.当其欣于所遇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C.何为其然也 为仲卿母所遣
D.而今安在哉 不吾知其亦已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解答】(1)A.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使动用法,使……下。句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你就为这事委屈一下吧。
B.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加高;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白。句意:加高我的高高的帽子/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C.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行军;为……而死。句意:沿长江顺流东下/保持清白节操为直道而死。
D.名词作动词,攻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年龄小的人。句意:攻下江陵/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故选B。
(2)A.因为。句意: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他们因为我佩带蕙草弹劾我啊。
B.……的样子/这样。句意: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C.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动词,到。句意:增长我长长的佩带/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
D.助词,吗/介词,在。句意: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故选A。
(3)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当其于所遇欣”/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B.被动句,“于”表被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C.宾语前置句,“何为”正常语序是“为何”/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
D.宾语前置句,“安在”正常语序是“在安”,“不吾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句意: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
故选D。
(4)①“修短”,(寿命)长短;“期”,及,到;“大”,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大事。译文: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最终都要完结。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啊。”
②“渔樵”,名作动;“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侣/友”,意动用法;“属”,劝人饮酒。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扁舟,举杯互相劝酒。
答案:
(1)B
(2)A
(3)D
(4)①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最终都要完结。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啊。”
②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扁舟,举杯互相劝酒。
参考译文: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选自屈原《离骚》)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选自苏轼《赤壁赋》)
3.(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乃,字永夷,洺州广平人。少聪颖志学,暗记《六经》,日数千言。及长,文章清雅,为当时推重。天宝中,举进士,寻丁父艰,居丧以孝闻。既终制,从调选曹。乃常以文部选才未为尽善,遂致书于知铨舍人宋昱曰:“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近代主司,独委一二小冢宰,察言于一幅之判,观行于一揖之内,古今迟速,何不侔之甚哉!诚能先资以政事,次征以文学,退观其理家,进察其临节,则厖鸿深沉之事,亦可以窥其门户矣。”其载,补剡县尉,改会稽尉。宣州观察使殷日用奏为判官,宣慰使李季卿又以表荐,连授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转运使刘晏奏令巡覆江西,多所蠲免。改殿中侍御史、检校仓部员外、民部郎中,并充浙西留后。佐晏征赋,颇有裨益,晏甚任之。大历十四年,崔祐甫秉政,素与乃友善。会加郭子仪尚父,以册礼久废,至是复行之。祐甫令两省官撰册文,未称旨;召乃至阁草之,立就。词义典裁,祐甫叹赏久之。数日,擢为给事中,旬迁权知兵部侍郎。及杨炎、卢杞为相,意多丑正,以故五岁不迁。建中四年夏,但真拜而已。其冬,泾师作乱,驾幸奉天。乃卧疾在私第,贼朱泚遣使以甘言诱之,乃称疾笃。又令其伪宰相蒋镇自来招诱,乃托瘖疾,炙灼遍身。镇再至,知不可劫胁,乃叹息曰:“镇亦尝忝列曹郎,苟不能死,以至于斯,宁以自辱膻腥,复欲污秽贤哲乎?”歔欷而退。及闻舆驾再幸梁州,乃自投于床,搏膺呼天,因是危惙,绝食数日而卒,时年六十。德宗还京,闻乃之忠烈,追赠礼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 刘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B.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C.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D.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判官是中国古代官名,始于隋唐,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职责主要是辅理政事。
B.册礼是古代册立、册封的一种礼仪,唐代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
C.驾幸,敬辞,专门指古代封建皇帝亲临某地,在文中指德宗皇帝到奉天巡游。
D.忝列,谦辞,表示自谦的说法,在文中是“自己排列其中感到惭愧”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刘乃笃志好学,才华超众。他从小就立志学习,暗记《六经》;他才思敏捷,文笔清新雅致;所撰写的册文典雅规范,受到了赞赏。
B.刘乃通晓典籍,见解独到。他写信给宋昱,引用《虞书》,指出文部选拔官员的弊端,认为应从政事、文学、理家和临节四方面考核。
C.刘乃为政宽简,颇具才干。他在巡察江西时,为百姓免除了很多赋税;在辅助刘晏征收赋税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得到刘晏信任。
D.刘乃心系朝廷,忠贞不渝。叛贼作乱时,他想尽办法,坚决拒绝叛贼的招诱,最终为表明自己的忠心,绝食而死,令叛贼感到羞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祐甫令两省官撰册文,未称旨;召乃至阁草之,立就。
②乃卧疾在私第,贼朱泚遣使以甘言诱之,乃称疾笃。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知人则哲”与“能官人则惠”句式对称,前后断开,排除AD;“知人官人”一起作句子“是则知人官人”中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译文:《虞书》上说:‘能辨别人才就显得明智,能任用人才就显得仁爱。’而如今的吏部,从选拔人才开始,到授官任用终结,这就是(《虞书》上说的)辨别人与任用人,所以责任重大。
(2)C.“在文中指德宗皇帝到奉天巡游”有误,依据原文“泾师作乱,驾幸奉天”可知,应是驻守在泾的军队作乱,德宗逃到奉天。
(3)D.“最终为表明自己的忠心,绝食而死,令叛贼感到羞愧”分析有误,据原文“乃托瘖疾,炙灼遍身。镇再至,知不可劫胁,乃叹息曰……绝食数日而卒,时年六十”可知,刘乃用火艾烧遍全身,蒋镇再次奉命来劝降他时,知道不可能胁迫他,因而羞愧。后面才说到为表明自己的忠心,绝食而死。
(4)①“册文”,册封文书;“称旨”,符合上意;“草”,起草;“就”,写好,完成。译文:崔祐甫让两省官员撰写册封文书,没有符合上意的;于是召请刘乃到官署中起草册封文书,刘乃立刻就写好了。
②“私第”,自己的住所,家里;“诱”,诱降;“疾笃”,病重。译文:刘乃卧病在家中,叛贼朱泚派人用好话诱降他,刘乃说自己病重(拒绝了)。
答案:
(1)B
(2)C
(3)D
(4)①崔祐甫让两省官员撰写册封文书,没有符合上意的;于是召请刘乃到官署中起草册封文书,刘乃立刻就写好了。
②刘乃卧病在家中,叛贼朱泚派人用好话诱降他,刘乃说自己病重(拒绝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18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九日①水阁
韩 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B.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C.尾联的两句写此时诗人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解答】(1)C.“已真心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故选:C。
(2)首联“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写的是池畔的堂馆已经坍塌,古老的台阁一片荒凉,我在此地殷勤接待嘉客,共同度过这美好重阳。首句写景显得破败,但诗人并没有因这样的景在重阳节就全无兴致,而是延请众多好友相聚。结合注解我们可知此时的诗人人生得意,官位显赫,但并没有应自己位高权重就住在朱门大院之中,自家的亭台楼阁都残破不堪,反映的是诗人追求淡泊宁静,崇尚俭朴的生活。颔联“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写到虽然惭愧古旧的园圃秋色疏淡,就像我老去的面容一样,但请看一看晚年的气节,正如盛开的黄菊散放清香。这里首先感慨了自己年华易逝,但是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叹惜流年”之上,他说黄花随开的晚,但是它有气节,而且芳香。诗人是以菊花自比,表现了诗人晚年依然对气节有执着的追求。尾联“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写到近年来豪饮的兴致衰败难以勉强,只有高吟诗歌的才力还十分健旺。关键词“力尚狂”,尽管自己年老而再难以尽兴喝酒,但作诗时我仍然充满才力,表现了诗人不服老,老而弥坚的豪情。
答案:
(1)C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对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译文:
池畔的堂馆已经坍塌,古老的台阁一片荒凉,我在此地殷勤接待嘉客,共同度过这美好重阳。虽然惭愧古旧的园圃秋色疏淡,就像我老去的面容一样,但请看一看晚年的气节,正如盛开的黄菊散发的清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而又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近年来豪饮的兴致虽然衰败难以勉强,但高吟诗歌的才力还十分健旺,不减当年。
赏析:
韩琦的诗平易中见深劲,比较讲究炼意,风格又比较朴素。这首诗从水阁入题写九日宴会的兴致。
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写景较工,而以疏淡见长,且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与全诗以意胜的特点很一致。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这一对比的意思一直贯穿到诗尾。
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是韩琦的名句,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吃蟹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但诗兴仍豪。韩琦这首七律,可谓信手拈来,“咸得于自然”,浑然天成。也就是诗人直抒胸臆而作诗,而不是“出于经史”;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这正是这首诗歌能够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注:①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首联诗人从题中“月”入笔,形象地写出了林中月景,表现诗人对月景的赏鉴。
B.颔联写诗人因“久不能寐”而独自在月下徘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C.尾联把昆虫鸣叫与自己低吟诗歌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物我交融,别有兴味。
D.这首诗两联写景,两联写情,自然融合,酷肖唐代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风格。
(2)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解答】(1)B.诗人月下徘徊不是因为内心的孤独苦闷,而是因为对月下美景极为喜爱而没有睡意,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2)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首联描绘透过高松的月光,地上如画的月影,是静景;颈联风吹池荷,雨打果落,是动景。山果坠落,时时发出响声,更加突出夜的静谧。②视听结合。首联描绘透过高松的月光,地上如画的月影,是视觉描写;颈联风吹池荷,雨打果落,是听觉描写。③比喻。首联写落影画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月光洒在林中,与松树的影子交织成一幅水墨画。④拟人,颈联诗人赋予荷和山果人的情感,用“怯”和“病”两个字,形象生动写出池塘里的荷花因怕风吹而将叶子卷起,山上的果子因遭到雨打而纷纷坠落的情景。⑤妙用动词。首联“漏”字将月色透过浓密的树阴描写得活灵活现,“画”字在将林间月影刻绘得入木三分。
答案:
(1)B
(2)诗歌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或醉心山水的淡泊之情)。寓情于景:首联和颈联用极细微的笔墨,描写了月夜山林中高松、月影、荷卷、果落等幽美、静谧的景色;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留恋、喜爱之情。
译文:
稀疏的月光透进了高耸的松林,松影投在地面,宛如一幅水墨画。我在林中月光下徘徊,被这夜景深深地迷住了,夜深了,还丝毫没有睡意。小池塘的荷花似乎对风感到害怕,卷起了肥大的绿叶;山果遭受雨的摧残,不时地摇落在地上。有谁陪伴我苦苦地吟诗?只有满林的络纬,不住地啼唱。
赏析:
文同是北宋的大画家,他的画很受欢迎,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大诗人苏轼极其赞赏,评论家誉之为“精绝”(《冷斋夜话》)。他的画和诗,正如其人,“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文彦博致文同信中语)。这里的《新晴山月》即是此种风格。
中国古代诗歌写景之作很讲究诗情画意。文同的表弟苏轼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并提出“诗画一律”的著名观点。文同是画家兼诗人,所以他擅长”在诗中描绘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钱锺书《宋诗选注》)。
诗从题中“月”入笔,说高大的青松的枝叶中,漏下了稀疏的月光,月光洒在林中,与松树的影子交织成一幅黑白相间的画,诗人在林中欣赏夜景,留恋徘徊,不肯离去,毫无睡意。这四句,形象地写出了林中月景,表现了诗人对月景的赏鉴。“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宛如一幅素描,有立体形象,有平面图案,再现了山林中特有的夜色。一个“漏”字,将月色透过浓密的树阴的状况描写得活灵活现。“画地”二字,将林间月影刻绘得入木三分,使人很容易想起诗人的表弟苏轼的名作《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段话,我们可以沿着苏轼的描写思路,想象文同诗中松影“画地”的种种图案。月、影、人通过这四句二十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如此清幽绝俗,空明澄净的世界,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有不少共同之处。
五、六句写徘徊林中月下所见,关合到诗题“新晴”。松林边有个荷花池,由于连日风雨,荷叶卷着;山果因为受到雨的腐蚀,果蒂朽烂,在微风中时时坠落。这两句是即目所见,但诗人徘徊已久,整个身心已经与自然界融成一片,所以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池荷叶卷,便被认作是对风的怯怕,山果坠落,便被当作由于下雨而害病。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纵深的交流,从而也带有了人性。山果的坠落,时时发出啪啪的响声,与历来诗人们专意所写的静夜中偶然的一声鸟鸣、滴答的露珠一样,都起了寓无声于有声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处在这样的境界,诗接着更进一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趣,在末两句说自己在夜色中苦吟诗句,伴随着自己的是林中不断啼鸣着的纺织娘。这样结尾,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诗又因了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平添了几分热闹,与上半四句的一味冷寂成为鲜明的对比。
全诗二句写景,二句写情,景情相间,融和自然。写景时用极细微的笔墨,包融丰富的内容,使人如身临目睹;写情时用疏笔直写,不加任何藻饰,自然逼真。通过这一手法,使月夜清幽的景色与诗人醉心山水的幽旷淡泊的情怀交织在一起,酷肖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风格。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6.(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 士也罔极 , 二三其德 。”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3)《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用“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两句,以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的世界。
(4)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从侧面写出了洞箫声的魅力和洞箫的吹奏效果。
【解答】故答案为:
(1)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重点字:罔)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重点字:犹)
(3)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渊)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蜉、蝣、渺、沧、粟)
(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壑、蛟、嫠)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7.(3分)下面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衿,衿是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可借指学子,明清亦指秀才。也可指做大官的人,如“青青子衿”。(“青衿”在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解答】A.“也可指做大官的人”错误,“青衿”与官职无关,指读书人,有才能的人。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8.(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或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B.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看到落日的余晖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
C.他俩的性格很相似,在一起真是方枘圆凿,很合得来。
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市官方交往的决定。
【解答】A.不绝如缕: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局势、生命危急。句意为“络绎不绝”。错误。
B.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正确。
C.方衲圆凿:形容格格不人。与“很合得来”矛盾。错误。
D.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句意为“危险的言行”。错误。
故选:B。
9.(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游戏障碍”精神疾病的诊断需要将玩 游戏的时间、频率、强度 等纳入考量,包括是否 丧失了自我行为控制 力,是否让游戏完全支配了生活等。
B.近期,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本着“尽力保护,犬尽其用”为原则,收容了大量大型流浪犬,其中有不少还被训练 成了警犬。
C.在广西融安县推行建档立卡 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机制四个月 之后,该县正式启动了 贫困家庭及其成员与 家庭医生签约。
D.由于视频助理裁判(VAR)已多次在关键 性判罚上帮助裁判“纠错”,使得这 一首次亮相的技术成为了本届世 界杯的“新明星”。
【解答】A.正确。
B.句式杂糅,“本着‘尽力保护,犬尽其用’为原则”将“本着‘尽力保护,犬尽其用’的原则”和“以‘尽力保护,犬尽其用’为原则”两种句式杂糅,可取其一。
C.搭配不当,“启动……签约”动宾不搭配,可在句子最后加上“的机制”。
D.成分残缺,“由于……使……”连用造成句子主语残缺,可将“由于”删掉。
故选:A。
10.(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陈老师著述的《民国文人》出版后,读者反映非常好,陈老师就给我们几个高足寄了一些。
B.你送来的作品,我已认真看了,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我斗胆加以斧正,现在读来 好多 了。
C.令爱能在上次 的省青少年民歌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全是您悉心指 导的结果,我们全家 都很感谢您。
D.您老是知名的教 育家、文学家,当我得知忝列门墙之 时,心中狂喜。
【解答】A.“高足”属敬辞,用来称别人的学生,不用于自己。
B.“斧正”属敬辞,指请人修改文章,不用于自己。
C.“令爱”指对方的女儿,不用于自己。
D.“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正确。
故选:D。
11.(3分)下列对《家》《巴黎圣母院》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人节,甘果瓦写的作品《圣母的审判》在大厅里演出。但这出戏还在演出序幕就被观众忘得一干二净了,演出难以继续。
B.《家》中,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C.《家》中,觉新和二弟觉民、三弟觉慧共同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
D.这个人长得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在他的这种种畸形里,却透出一种不容怀疑的坚定,严肃,勇敢的性格。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解答】C.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故选:C。
12.(5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有双眼,不止流连于观日与赏月之间,正如李太白的抒怀;人有两足,① 也应奔走于江湖与庙堂之间 ,就像范仲淹的忧虑。魏晋风流里,既有王羲之借山水以游目骋怀,寄托人生之感;② 也有陶渊明借田园以安天乐命 ,破解羁绊之慨。文人们在独特的语境中,不但没有屈从于现实的泥淖,③ 反而高扬着理想的风帆 ,从而直抵逍遥的北冥。
【解答】通观语段,是写历代文人的不同思想感慨,其中“不止……也”“既有……也有”“不但……反而”等关联词应特别注意;
①本句前一分句有关联词“不止”,此处应该接“也”;结合后文“范仲淹的忧虑”,应该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根据前文句式“流连于观日与赏月之间”,可概括为“也应奔走于江湖与庙堂之间”;
②前一分句关联词为“既有”,此处应接“也有”;“魏晋风流”可见要选择魏晋时代的诗人,可选择有谢灵运、陶渊明、鲍照等诗人;根据“破解羁绊之慨”很容易想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因此可写“也有陶渊明借田园以安天乐命”;
③前文是“不但”,应该接“反而”;意思与前文“现实”相对,如理想、本心等,仿照“泥淖”“北冥”等,运用比喻;可写为“反而高扬着理想的风帆”
答案:
①也应奔走于江湖与庙堂之间;
②也有陶渊明借田园以安天乐命;
③反而高扬着理想的风帆。
六、写作(60分)
1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020年,一个特殊的年份,一代中国青年90后、00后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答卷。
读了上面一段文字,作为高中生的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书写无悔的青春答卷
“虽然我们还年轻,但可以让国家放心!”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众多“90后”“00后”无惧困难、勇挑重担,展现了激荡的青春力量,书写了无悔的青春答卷。
这是一份勇于担当的答卷。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支青春之师闻令而动,集结出征,冲锋前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医务工作者中,有他们英勇无畏、救死扶伤的身影;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日常生活的社区工作者中,有他们不辞辛劳、默默付出的身影;急他人之所急、传递爱与暖的志愿者中,有他们风雨兼程、无私奉献的身影……在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
这是一份报效祖国的答卷。爱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面对疫情,广大青年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奋战抗疫一线。“我年轻,累点没什么””我年轻,我先顶上”“如果我不幸倒下,请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撒在长江,报答陪伴我的祖国。”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写忠诚,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安危融为一体,与全社会共同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用青春的力量守护美好家园。青春之火,为人民而燃烧;青春之心,为祖国而跳动,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选择。
这是一份传承精神的答卷。精神,薪火相传;青春,生生不息。回首百年沧桑,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在华夏神州的广袤土地上,镌刻下自强不息、为国奉献的青春印记。面对疫情肆虐,一声声“我要上”不绝于耳,一封封自愿请战书按满手印,一支支青年突击队奋勇向前,这一代年轻人再次展现出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不屈力量。实践再次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
哈罗德罗森堡在《荒漠之死》中说:“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重任,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人的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心系家国远方;未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们到达至美远方。远方不止于小我的愿景,更有民族复兴的宏图,更有时代崭新的画卷。
战斗仍在继续,广大青年仍在全力奋战。淬火成金,百炼成钢。年轻一代,必将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用行动践行使命,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