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1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11)(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17:1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既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就从生物学方面解答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得出了“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科学结论。但是,从猿向人的转化又不是一个纯粹生物进化的过程。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变化,只是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而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则是社会的生产劳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根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研究,人的形成有一个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的作用。首先,劳动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来到地面生活的古猿,“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并且开始直立行走。但前后肢的发展还不完善,直立行走的步态也不稳健。只是在古猿“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的长期锻炼中,才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
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对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扩大了古猿的视野,为附着于头上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和发音器官(喉管、口腔)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使大脑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急剧增加,从而也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解放了猿的前肢,使前肢从撑持身子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获食和御敌的活动,从而使古猿生存的能力显著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古猿经常用前肢把握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各种取食和御敌的活动,这就使前肢日益灵活并精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从而使猿的前肢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手。所以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所以恩格斯称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劳动把类人猿的发音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发音器官,并创造了语言。随着原始劳动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古猿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而直立行走又为发音器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导致了语言的出现。
再次,劳动把猿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大脑和感官器官,形成了人的心理感知及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了人们所特有的思维意识。由于劳动和语言的推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头脑也日益发达,容量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直立行走和猿脑变成人脑,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感觉能力不断提高。这样,随着人脑和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人不仅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较之猿类更加丰富的感性印象,而且能够借助语言把这些感性印象概括起来和巩固下来,从而使人的意识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能够借助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人,已经是“完全形成的人”。
就这样,“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猴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正因为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摘编自《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
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摘编自《劳动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达尔文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进化论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是矛盾的。
B.直立行走扩大了古猿的视野,手脚分工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这两者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
C.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的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所以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
D.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要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多次引用恩格斯的话是为了论证劳动在古猿进化成人类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其次”“再次”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论述的条理性,更体现了论述的逻辑性。
C.材料一中,“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是为了论证人的生物进化过程。
D.材料二用三大特征论证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一是鲜明的思想性,二是突出的社会性,三是显著的实践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劳动是影响猴脑进化成人脑的唯一推动力。
B.为了更好地协调狩猎过程中的活动,类人猿之间可能出现了非说不可的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
C.从2022年秋季起,劳动课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热爱劳动。
D.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孔子的成长历程看,劳动对促进人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这句话的含意。
(5)我国新时代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词典的故事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
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还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时,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照片。这个消息早在一两个月前,就由老师告诉我们了。然后,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当时对我们来讲意味着远方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们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
第一个节目是照相。那些少年伙伴,都跟我一样,瞪大了双眼,显出局促不安,又对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的样子。照完相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迄今为止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而我走向了另一个方向的新华书店。
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精装的毛主席的书,还有马克思、列宁的书。墙壁上则挂满了他们不同尺寸的画像,以及样板戏的剧照。当然,柜子里还有一薄本一薄本的鲁迅作品,再加上当时流行的几部小说,这就是那时候新华书店里的全部了。不像今天走进上千平方米的大型书城里那种进了超市一样的感觉。我有些胆怯地在那些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然后,在一个装满了小红书的柜台前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从一大堆毛主席的语录书中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语录书差不多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和一个伙伴,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我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这书不卖给学生,再说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这种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流下来了。因为我心里的绝望,也因为恨我自己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父亲性格倔强,他也一直要我做一个坚强的孩子,所以我差不多没有在人前这样流过眼泪。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又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而今天,看到新一代的青少年面对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好奇心却完全表现在与知识无关的地方,心里真有一种痛惜之感。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面对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却失去了好奇与珍重之心。就算社会的物质生活很丰裕,我仍然觉得像生活在精神一片荒芜的以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大的一笔钱”体现了“我”对那一块钱的珍惜,为下文买心爱之书做了铺垫。
B.“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主要反映了新华书店装修考究、干净时尚,深得“我”的喜欢。
C.“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中的“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
D.“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又冰凉的玻璃”写出了“我”对那本词典可望不可及时的失落与伤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小时候一直渴望有一本词典,利用照毕业照的机会,到15公里外邻镇的新华书店好不容易买到一本词典的经历。
B.文中的“我们”照相时“瞪大了双眼,显出局促不安,又对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的样子”与文中“乡下的孩子”相照应。
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方式,刻画了营业员认真负责又和善慈爱的形象,让“我”觉得她特别漂亮。
D.本文以“词典”为线索,以物质贫乏的时代为背景,讲述“我”买书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读来让人心生感慨,掩卷长思。
(3)“我”购买词典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汉主以中书舍人钟允章,藩府旧僚,擢为尚书右丞、参政事,甚委任之。允章请诛乱法者数人以正纲纪,南汉主不能从,宦官闻而恶之。南汉主将祀圜丘,前三日,允章帅礼官登坛,四顾指挥设神位,内侍监许彦真望之曰:“此谋反也!”即带剑登坛,允章叱之。彦真驰入宫,告允章欲于郊祀日作乱。南汉主曰:“朕待允章厚,岂有此邪!”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簧共证之以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煮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用丕素与允章善,告以必不免,允章执用丕手泣曰:“老夫今日犹几上肉耳,分为仇人所烹。但恨邕、昌幼,不知吾冤,及其长也,公为我语之。”彦真闻之,骂曰:“反贼欲使其子报仇邪!”复白南汉主曰:“允章与二子共登坛,潜有所祷。”俱斩之。自是宦官益横。辛亥,南汉主祀園丘,大赦。未几,以龚澄枢为左龙虎观军容使、内太师,军国之事皆取决焉。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亦有自宫以求进者,亦有免死而宫者,由是宦者近二万人。贵显用事之人,大抵皆宦者也,谓士人为门外人,不得预事,卒以此亡国。
臣光言: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谨奉表陈进以闻。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共证之/以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者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
B.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共证之/以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者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
C.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共证之/以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者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
D.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共证之/以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者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舍人,是古代记载皇帝言行的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
B.“但恨邕、昌幼”与“相见恨晚”两句中“恨”字的含义相同,都翻译为“遗憾”。
C.蚕室,古代执行宫刑的狱室,也指关押受宫刑犯人的监狱。
D.“以此亡国”与“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两句中“以”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允章一开始得到南汉主的重用,后因南汉主听信宦官谗言而被杀。他的好友礼部尚书薛用丕极力救下了钟允章的两个儿子。
B.南汉主想要在圜丘祭祀,让钟允章提前三日前往圜丘做好准备,内侍监许彦真据此向南汉主禀告,说钟允章谋反,南汉主开始怀疑钟允章。
C.玉清宫使龚澄枢掌握了军国大权后,凡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管是士人还是僧道,要想得到重用,就得先受刑。
D.司马光通过钟允章的故事委婉地劝诫陛下要以史为鉴,从前世的兴衰中发现治国的得失,奖善惩恶,选贤任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白南汉主曰:“允章与二子共登坛,潜有所祷。”
②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5)南汉为什么会灭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竹①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②。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注]①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圈,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②篱菊,陶渊明爱菊,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总写竹子被大风吹得摇摆、纷乱的样子,暗示了诗人政坛被贬时烦乱的心境。
B.第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大风中竹子的枝叶互相碰撞摩擦的景象,既有形似更有神韵。
C.第五、六句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竹子刚毅的品质,表现了自己宁受摧残也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
D.第七八句通过写风停之后竹子恢复了它们原来君子般安然自若的风度,抒发了诗人人生豁达的追求。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句子表达对人才渴望的诗句是“   ,   ”。
(2)《荀子 劝学》中,与孔子“学思结合”思想相吻合的句子是“   ,   ”。
(3)“东风”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意境,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①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②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③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我曾经夸口,① ,为此挨了 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yán sui)(香菜),以为有臭虫味。一次,我家所开的中药铺请我去吃面,——那天是药王生日,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② 。后来北地,每吃涮羊肉,调料里总要撒上大量芫荽。一次在昆明。苦瓜,我原来也是不吃的,——没有吃过。我们家乡有苦瓜,叫作癞葡萄,是放在瓷盘里看着玩,不吃的。有一位诗人请我下小馆子,他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他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从此,我就吃苦瓜了。北京人原来是不吃苦瓜的,近年也学会吃了。不过他们用凉水连“拔”三次,基本上不苦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③ 。不要以为自已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比如广东人吃蛇,吃龙虱;傣族人爱吃苦肠,即牛肠里没有完全消化的汁水,蘸肉吃。这在广东人、傣族人看来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他们爱吃,你管得着吗?不过有些东西,我也以为以不吃为宜。比如炒肉芽——腐肉所生之蛆。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字“拔”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已知”之中。
B.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
C.经过反复练习及老师的指导,小演员们学会了用眼睛“说话”。
D.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现代的我们常常说,变则通,通则达,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我们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这 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请你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结合现实生活,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于“变”或“不变”,也可重点论述两者的关系。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既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就从生物学方面解答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得出了“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科学结论。但是,从猿向人的转化又不是一个纯粹生物进化的过程。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变化,只是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而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则是社会的生产劳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根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研究,人的形成有一个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的作用。首先,劳动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来到地面生活的古猿,“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并且开始直立行走。但前后肢的发展还不完善,直立行走的步态也不稳健。只是在古猿“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的长期锻炼中,才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
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对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扩大了古猿的视野,为附着于头上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和发音器官(喉管、口腔)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使大脑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急剧增加,从而也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解放了猿的前肢,使前肢从撑持身子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获食和御敌的活动,从而使古猿生存的能力显著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古猿经常用前肢把握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各种取食和御敌的活动,这就使前肢日益灵活并精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从而使猿的前肢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手。所以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所以恩格斯称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劳动把类人猿的发音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发音器官,并创造了语言。随着原始劳动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古猿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而直立行走又为发音器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导致了语言的出现。
再次,劳动把猿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大脑和感官器官,形成了人的心理感知及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了人们所特有的思维意识。由于劳动和语言的推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头脑也日益发达,容量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直立行走和猿脑变成人脑,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感觉能力不断提高。这样,随着人脑和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人不仅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较之猿类更加丰富的感性印象,而且能够借助语言把这些感性印象概括起来和巩固下来,从而使人的意识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能够借助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人,已经是“完全形成的人”。
就这样,“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猴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正因为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摘编自《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
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摘编自《劳动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达尔文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进化论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是矛盾的。
B.直立行走扩大了古猿的视野,手脚分工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这两者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
C.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的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所以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
D.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要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材料一中,作者多次引用恩格斯的话是为了论证劳动在古猿进化成人类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其次”“再次”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论述的条理性,更体现了论述的逻辑性。
C.材料一中,“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是为了论证人的生物进化过程。
D.材料二用三大特征论证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一是鲜明的思想性,二是突出的社会性,三是显著的实践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劳动是影响猴脑进化成人脑的唯一推动力。
B.为了更好地协调狩猎过程中的活动,类人猿之间可能出现了非说不可的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
C.从2022年秋季起,劳动课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热爱劳动。
D.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孔子的成长历程看,劳动对促进人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这句话的含意。
(5)我国新时代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
【解答】(1)A.“观点是矛盾的”错误,材料一“人既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可知,达尔文的观点与恩格斯的观点并不矛盾。
C.“所以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因果关系错误,由材料二“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可知,因果倒置。
D.“使学生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故选:B。
(2)C.“是为了论证人的生物进化过程”错误。是为了引出“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的作用”的观点,而非论证人的生物进化过程。
故选:C。
(3)A.“劳动是影响猴脑进化成人脑的唯一推动力”说法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由于劳动和语言的推动”可知,还有语言的影响。
故选:A。
(4)“它解放了猿的前肢,使前肢从撑持身子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获食和御敌的活动,从而使古猿生存的能力显著增强”可知,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解放了它们的前肢,使它们的前肢从支撑身子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获食和御敌的活动。“由于古猿经常用前肢把握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各种取食和御敌的活动,这就使前肢日益灵活并精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从而使猿的前肢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手”可知,古猿经常用前肢把握“工具”从事各种活动,使得前肢日益灵活,这样的灵活性一代一代地遗传下来,使猿的前肢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手。
(5)“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可知,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可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答案:
(1)B
(2)C
(3)A
(4)①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解放了它们的前肢,使它们的前肢从支撑身子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获食和御敌的活动。②古猿经常用前肢把握“工具”从事各种活动,使得前肢8益灵活,这样的灵活性一代一代地遗传下来,使猿的前肢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手。
(5)①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人人才培养全过程。②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词典的故事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
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还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时,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照片。这个消息早在一两个月前,就由老师告诉我们了。然后,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当时对我们来讲意味着远方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们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
第一个节目是照相。那些少年伙伴,都跟我一样,瞪大了双眼,显出局促不安,又对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的样子。照完相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迄今为止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而我走向了另一个方向的新华书店。
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精装的毛主席的书,还有马克思、列宁的书。墙壁上则挂满了他们不同尺寸的画像,以及样板戏的剧照。当然,柜子里还有一薄本一薄本的鲁迅作品,再加上当时流行的几部小说,这就是那时候新华书店里的全部了。不像今天走进上千平方米的大型书城里那种进了超市一样的感觉。我有些胆怯地在那些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然后,在一个装满了小红书的柜台前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从一大堆毛主席的语录书中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语录书差不多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和一个伙伴,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我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这书不卖给学生,再说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这种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流下来了。因为我心里的绝望,也因为恨我自己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父亲性格倔强,他也一直要我做一个坚强的孩子,所以我差不多没有在人前这样流过眼泪。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又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而今天,看到新一代的青少年面对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好奇心却完全表现在与知识无关的地方,心里真有一种痛惜之感。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面对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却失去了好奇与珍重之心。就算社会的物质生活很丰裕,我仍然觉得像生活在精神一片荒芜的以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最大的一笔钱”体现了“我”对那一块钱的珍惜,为下文买心爱之书做了铺垫。
B.“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主要反映了新华书店装修考究、干净时尚,深得“我”的喜欢。
C.“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中的“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
D.“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又冰凉的玻璃”写出了“我”对那本词典可望不可及时的失落与伤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小时候一直渴望有一本词典,利用照毕业照的机会,到15公里外邻镇的新华书店好不容易买到一本词典的经历。
B.文中的“我们”照相时“瞪大了双眼,显出局促不安,又对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的样子”与文中“乡下的孩子”相照应。
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方式,刻画了营业员认真负责又和善慈爱的形象,让“我”觉得她特别漂亮。
D.本文以“词典”为线索,以物质贫乏的时代为背景,讲述“我”买书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读来让人心生感慨,掩卷长思。
(3)“我”购买词典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答】(1)B.“主要反映了新华书店装修考究、干净时尚”说法错误,应该是“主要反映了‘我'走进新华书店时喜悦的心情”。
故选B。
(2)C.“心理描写”错误。刻画营业员的形象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C。
(3)由原文“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可知,“我”攥在手里的一元钱都被汗水打湿了,而这一元钱是“我”用来买字典的,从而体现出“我”对于买词典的期待。由原文“然后,在一个装满了小红书的柜台前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从一大堆毛主席的语录书中认了出来”可知,“我”走进新华书店,看到词典时的兴奋。所以首先描写了“我”买书前的期待、兴奋之情。
由原文“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这种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流下来了”可知,当“我”买书被拒绝时,“我”伤心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由原文“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可知,当听到营业员要考考“我”时,“我“又充满了希望,擦干了眼泪。
由原文“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可知,当“我”买到书后,“我”是满足的.珍惜的,仔细阅读,收藏词典。
(4)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小时候一直渴望有一本词典,利用照毕业照的机会,到15公里外邻镇的新华书店好不容易买到一本词典的经历,而最后一段说到“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我”非常珍视这本词典,仔细地阅读、收藏它,交代了故事的结尾。
最后一段说到“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可见,最后一段强调了这本词典对“我”的影响及其意义。
本段说到这本词典对“我”的影响及其意义,让“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让“我”对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然后又说到如今,新一代的青少年面对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好奇心却完全表现在与知识无关的地方,失去了好奇与珍重之心。所以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忽视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失去了好奇与珍重之心这种现状的遗憾和担忧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1)B
(2)C
(3)①买书前,“我”是期待的,兴奋的。攥在手里的一块钱都被汗水打湿了,“我”走进新华书店,期待买到梦寐以求的词典。②当买书被拒绝时,“我”伤心难过地流下了眼泪。③当听到营业员要考考“我”时,“我”又充满了希望,擦干了眼泪。④买到书后,“我”是满足的,珍惜的,仔细阅读,收藏词典。
(4)①从结构上来说,交代了故事的结尾,“我”非常珍视这本词典,仔细地阅读、收藏它。②强调了这本词典对“我”的影响及其意义,“从此,我对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③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忽视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失去了好奇与珍重之心这种现状的遗憾和担忧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汉主以中书舍人钟允章,藩府旧僚,擢为尚书右丞、参政事,甚委任之。允章请诛乱法者数人以正纲纪,南汉主不能从,宦官闻而恶之。南汉主将祀圜丘,前三日,允章帅礼官登坛,四顾指挥设神位,内侍监许彦真望之曰:“此谋反也!”即带剑登坛,允章叱之。彦真驰入宫,告允章欲于郊祀日作乱。南汉主曰:“朕待允章厚,岂有此邪!”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簧共证之以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煮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用丕素与允章善,告以必不免,允章执用丕手泣曰:“老夫今日犹几上肉耳,分为仇人所烹。但恨邕、昌幼,不知吾冤,及其长也,公为我语之。”彦真闻之,骂曰:“反贼欲使其子报仇邪!”复白南汉主曰:“允章与二子共登坛,潜有所祷。”俱斩之。自是宦官益横。辛亥,南汉主祀園丘,大赦。未几,以龚澄枢为左龙虎观军容使、内太师,军国之事皆取决焉。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亦有自宫以求进者,亦有免死而宫者,由是宦者近二万人。贵显用事之人,大抵皆宦者也,谓士人为门外人,不得预事,卒以此亡国。
臣光言: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谨奉表陈进以闻。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共证之/以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者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
B.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共证之/以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者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
C.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共证之/以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者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
D.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共证之/以彦真言为然/乃收允章系含章楼下/命宦者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杂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中书舍人,是古代记载皇帝言行的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
B.“但恨邕、昌幼”与“相见恨晚”两句中“恨”字的含义相同,都翻译为“遗憾”。
C.蚕室,古代执行宫刑的狱室,也指关押受宫刑犯人的监狱。
D.“以此亡国”与“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两句中“以”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钟允章一开始得到南汉主的重用,后因南汉主听信宦官谗言而被杀。他的好友礼部尚书薛用丕极力救下了钟允章的两个儿子。
B.南汉主想要在圜丘祭祀,让钟允章提前三日前往圜丘做好准备,内侍监许彦真据此向南汉主禀告,说钟允章谋反,南汉主开始怀疑钟允章。
C.玉清宫使龚澄枢掌握了军国大权后,凡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管是士人还是僧道,要想得到重用,就得先受刑。
D.司马光通过钟允章的故事委婉地劝诫陛下要以史为鉴,从前世的兴衰中发现治国的得失,奖善惩恶,选贤任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白南汉主曰:“允章与二子共登坛,潜有所祷。”
②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5)南汉为什么会灭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答】(1)“允章”是“收”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B、D;“宦者与礼部尚书薛用丕”是“杂治之”的主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句子翻译为: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人共同作证,认为许彦真的话是对的,南汉主就拘捕钟允章,关押在含章楼下,命令宦官和礼部尚书薛用丕共同审讯他。
(2)D.“含义相同”错。因此亡国。以:介词,因为/想要携同仙人携手来遨游各地。以:连词,来。
(3)A.“薛用丕极力救下了钟允章的两个儿子”错,根据原文“彦真闻之,骂曰:‘反贼欲使其子报仇邪!’复白南汉主曰:‘允章与二子共登坛,潜有所祷。’俱斩之”可知,钟允章的两个儿子最终也被杀害。
(4)①复:又;白:禀告;潜:暗中句子翻译为:(许彦真)又禀告南汉主说:“钟允章同他两个儿子共同登上祭坛,暗中有别的祈祷。”
②俾:使、让;咸:都;毕:完成、结束,这里引申为“满足”。句子翻译为:(如果)能使四海之内的苍生,都蒙受到陛下的福祉,那么我虽葬身黄泉之下,平生志愿也永远满足了。
(5)原文为“甚委任之”“允章请诛乱法者数人以正纲纪,南汉主不能从”“俱斩之”,南汉主开始时重用钟允章,但听不进劝谏,后来听信宦官谗言诛杀了钟允章和他的两个儿子。据此可知,南汉主昏聩无能,忠好不分。
原文为“允章帅礼官登坛,四顾指挥设神位,内侍监许彦真望之曰:‘此谋反也!’即带剑登坛,允章叱之。彦真驰入宫,告允章欲于郊祀日作乱”“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共证之,以彦真言为然”“彦真闻之,骂曰:‘反贼欲使其子报仇邪!’复白南汉主曰:‘允章与二子共登坛,潜有所祷。’俱斩之”,许彦真等宦官混乱视听。据此可知,奸人当道,残害忠良。
答案:
(1)A
(2)D
(3)A
(4)①(许彦真)又禀告南汉主说:“钟允章同他两个儿子共同登上祭坛,暗中有别的祈祷。”
②(如果)能使四海之内的苍生,都蒙受到陛下的福祉,那么我虽葬身黄泉之下,平生志愿也永远满足了。
(5)①南汉主昏聩无能,忠好不分。②奸人当道,残害忠良。
参考译文:
南汉主因中书含人钟允章是藩镇府第的旧日幕僚,就提拔他为尚书右丞、参政事,十分重用他。钟允章请求诛杀扰乱法令者多人来肃正朝廷纲纪,南汉主不能听从,宦官听说后憎恨他。南汉主准备在圜丘祭天,祭祀前三日,钟允章带领礼官登上祭坛,四处观察指挥安设神主牌位,内侍监许彦真望见此情景说:“这是阴谋造反啊!”立即带着剑登上祭坛。钟允章斥责他。许彦真飞驰入宫,报告钟允章准备在祭天的日子发动叛乱。南汉主说:“朕待钟允章优厚,岂能有这种事情!”玉清宫使龚澄枢、内侍监李托等人共同作证,认为许彦真的话是对的,南汉主就拘捕钟允章,关押在含章楼下,命令宦官和礼部尚书薛用丕共同审讯他。薛用丕平素与钟允章友善,告诉他必定不能免死,钟允章抓住薛用丕的手流泪说:“老夫今日如同案板上的肉罢了,本该被仇人宰割烹煮。只遗憾钟邕、钟昌年纪幼小,不知道我的冤屈,等到他们长大了,您替我告诉他们。”许彦真听说这话,骂道:“反贼还想让他的儿子报仇呢!”(许彦真)又禀告南汉主说:“钟允章同他两个儿子共同登上祭坛,暗中有别的祈祷。”于是将他们全都斩首。从此宦官益发骄横。辛亥(初十),南汉主在圜丘祭天,宣布大赦。不久,任命龚澄枢为左龙虎观军容使、内太师,军队国家的事情全部取决于他。凡是文武百官有才能的和进士第一名、或和尚道士谈得来的,都先下到施宫刑的蚕室,然后才能进用,也有自行阉割来请求进用的,也有赦免死罪而接受宫刑的,因此宦官接近两万人。尊贵显赫当政的人,大多是宦官,称读书人为门外人,不得参预政事,结果南汉因此亡国。
臣司马光言:敬请陛下宽恕我因妄自撰作而应诛杀的重罪,体察我忠心的愿望,在清闲休息的时候,顺手省阅浏览。参考前代王朝的兴褒,考察当今政治措施的得失,嘉奖善良,排除罪恶,坚持正义,改正错误,就足可以追踪古代的盛世。使国家迈入以前从没有过的太平境界。(如果)能使四海之内的苍生,都蒙受到陛下的福祉,那么我虽葬身黄泉之下,平生志愿也永远满足了。
恭敬地呈上奏章,向陛下汇报。臣司马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竹①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②。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注]①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圈,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②篱菊,陶渊明爱菊,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第一、二句总写竹子被大风吹得摇摆、纷乱的样子,暗示了诗人政坛被贬时烦乱的心境。
B.第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大风中竹子的枝叶互相碰撞摩擦的景象,既有形似更有神韵。
C.第五、六句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竹子刚毅的品质,表现了自己宁受摧残也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
D.第七八句通过写风停之后竹子恢复了它们原来君子般安然自若的风度,抒发了诗人人生豁达的追求。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答】(1)B.“运用夸张的手法”错误。“甲刃纷相触”,是说“竹竿竹叶互相碰撞,发出如同兵刃相接的声音”,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不是夸张的手法。
故选B。
(2)诗歌前六句写眼前的“庭前竹”,这是实写,而最后四句是说“如今故乡的山河还好吗?秋雨绵绵,打湿了篱笆上的菊花,一片荒芜。不知道家乡的菊花如何?还是等我回去洒扫南轩吧”,这是想到故园的菊,作者由眼前的竹写到家乡的菊,由实到虚,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使整首诗的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这里菊花与前文描写的竹子相映衬,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坚守气节的品质。“秋雨荒篱菊”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篱菊”荒废的担心,背后传达的是思乡之情。这句化用陶渊明的诗句,也暗含归隐之意,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可以归隐家乡的田园,获得身心的彻底解脱。
答案:
(1)B
(2)①诗歌最后四句的意象由眼前的竹写到家乡的菊,由实到虚,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使整首诗的意蕴更加耐人寻味。②诗歌最后四句还隐含了诗人更深刻的情感,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可以归隐家乡的田园,获得身心的彻底解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句子表达对人才渴望的诗句是“ 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
(2)《荀子 劝学》中,与孔子“学思结合”思想相吻合的句子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3)“东风”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意境,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解答】故答案为:
(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重点字:衿).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
(3)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重点字: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①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②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③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解答】(1)第一处,此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结合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故可以填“如火如荼”。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茶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第二处,结合语境“旅游圣地”,此处是说人们纷纷到来,可以应填“纷至沓来”。纷至沓来:纷纷到来,接连不断地到来,第三处,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展现了乡土文化的美好前景,故此空可以填“踌躇满志”。踌躇满志:多用来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干分得意的样了。
(2)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搭配不当,“保持……文化”“传承……特色”搭配不当,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第二处,成分赘余,“一致共识”中,“共识”意思是“共同的认识”,包含“一致”的意思,要删掉“一致”。第三处,语序不当,“文化底蕴深厚”要放到“充满地域特色”之前。
(3)“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使用了对仗修辞手法。从短语类型分析,动宾短语“掌灯”对“开卷”,主谓短语“清影立”对“暗香流”;从词性分析,动词“掌”对动词“开”,名词“灯”对名词“卷”,名词“清影”对名词“暗香”,动词“立”对动词“流”。上下联音韵相协,平仄相对,上下联尾字“立”(仄)和“香”(平),体现了仄起平收的特点。从表达效果看,此句采用诗歌中对偶的形式,对仗工整,结构整齐,平仄相对,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挑灯夜读乡土文化文章时的情态和由此而生的浓浓情味。这句话运用对仗手法,本身就含有传统文化的底蕴,进而为了表明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感触,并极其自然想说说乡土文化,也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了主要谈论的话题——乡土文化。
答案:
(1)①如火如茶②纷至沓来③踌躇满志
(2)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3)构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上联“掌灯”对应下联“开卷”,上联“清影立”对应下联“暗香流”。上下联音韵相谐(上下联平仄相对),尾字仄起平收。
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挑灯夜读乡土文化文章时的情态和由此而生的浓浓情味。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我曾经夸口,① ,为此挨了 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yán sui)(香菜),以为有臭虫味。一次,我家所开的中药铺请我去吃面,——那天是药王生日,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② 。后来北地,每吃涮羊肉,调料里总要撒上大量芫荽。一次在昆明。苦瓜,我原来也是不吃的,——没有吃过。我们家乡有苦瓜,叫作癞葡萄,是放在瓷盘里看着玩,不吃的。有一位诗人请我下小馆子,他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他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从此,我就吃苦瓜了。北京人原来是不吃苦瓜的,近年也学会吃了。不过他们用凉水连“拔”三次,基本上不苦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③ 。不要以为自已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比如广东人吃蛇,吃龙虱;傣族人爱吃苦肠,即牛肠里没有完全消化的汁水,蘸肉吃。这在广东人、傣族人看来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他们爱吃,你管得着吗?不过有些东西,我也以为以不吃为宜。比如炒肉芽——腐肉所生之蛆。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字“拔”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C 
A.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已知”之中。
B.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
C.经过反复练习及老师的指导,小演员们学会了用眼睛“说话”。
D.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解答】(1)文中“拔”是“清洗”的意思,表示特殊的含义。
A.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B.表示反语,含有讽刺和嘲笑的意味。
C.表示特殊的含义,与“拔”用法相同。
D.表示直接引用俗语。
故选:C。
(2)第①处,根据后文“你不是什么都吃吗”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说我什么都吃。
第②处,根据后文“每吃涮羊肉,调料里总要撒上大量芫荽”我就吃苦瓜了”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我就吃完荽了。
第③处,根据后文“不要以为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不要反对旁人吃。
答案:
(1)C
(2)①说我什么都吃②我就吃完荽了③不要反对旁人吃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现代的我们常常说,变则通,通则达,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我们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这 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请你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结合现实生活,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于“变”或“不变”,也可重点论述两者的关系。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在变局中寻“变”与“不变”之道
泱泱华夏,千年传承;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千年来,山川仍在,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仍然是炎黄子孙。但变化又无处不在,现代印刷替代了活字印刷,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逐渐被快节奏的生活取代……历经千年,千百变化,我们当应在变局中寻求变与不变之道。
承传统,传菁华,于变化世界中守不变之物。踏上一片乡间的土地,会感受到千年前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抚摸长城的砖石,能看到祖先的智慧与坚韧;聆听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能体会到先贤志士探索时的执着与顽强……在这个每天变化的世界中总有些东西,经住了时间打磨,放射着永恒的光。身为新时代之中华少年,我们同祖国一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先人的智慧,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基因,都是祖先们给的馈赠,已经也正在蜕变为我们打开新世纪新世界变换迷局的金钥匙——让我们用这把“不变的钥匙”去打开世界的大门,去适应世界的变化,去助力华夏民族的复兴腾飞。
敢创新,敢变革,在变化世界应对千变万化之局。
有人说,“新冠疫情之后,‘旧世界’不复存在,‘新世界’喜忧参半。”这是因为我们正处在这变局之中,无法看透当时的历史,但正因为我们在迷局中,我们更应该以变化之笔书写非凡历史。新冠给全世界以沉重打击,但中国却快速改变防疫策略,扛住当头一棒。面对变异的德尔塔毒株,科研人员不再执着于先前的疫苗而是改变策略,针对毒株特点对其改造。面对国外3G技术的强控,中国不执着于此,而是研发4G,5G,终于实现了4G并跑,5G领跑。身为新时代之中华少年,我们应敢创新,勇变革,不错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会,以变应多变,在创新中成长,在成长中报效家国的发展大业。
千变万化,中华少年当守精华,勇创新,迎未来。
如今,中国GDP快速上升;神舟十三已上阵半年,神舟十四随时待命;中国疫苗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破冰者号勇敢远航……中国正一步步以大国走向强国,我们正见证着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国为我们做出优秀的示范,继守传统,取精华,去糟粕;勇于创新,以应变化之局。身为新时代之中华好少年,应以“不变”作为我们的基石,化“变”为手中利剑去应对和开创世界的无限可能的未来。
泱泱华夏,历千变万化,中华少年,阵营对千百局势!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