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1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13)(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2 17:1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 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回答问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 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以“沙漠”一词点明了老党的工作环境,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最后宕开笔触,转向了“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
B.老党被溻湿的衣服像地图,然而他却喜欢这样的热天气;去种沙棘,路途越远,心里越高兴。矛盾的表述更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义。
C.从“别叫爹,我是乡长!”到“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语言称呼的变换,折射出老党对儿子从气恼、不满到欣喜、感动的情感变化。
D.文章中老党任乡长,认为种沙棘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领土,这表明边境上基层干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减、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发生在差不多一天时间里的故事,节奏紧凑、时间集中;所选事件十分典型、有力,着重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B.小说多用伏笔,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C.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的结尾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隐晦。
D.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3)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赏析划线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4)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 苏轼列传》)
文本二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的句式参差不齐,但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②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5)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注】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远烧,远方的落日好似燃烧的烈焰。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孤云”“归鸟”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
B.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思念家乡而长久不得归的惆怅、伤感。
C.尾联写诗人在水边徘徊,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
D.此诗采用情景分写法,即在每两联中先写景后抒情,构思颇具匠心,耐人寻味。
(2)请从炼字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用环境的寂静衬托出琵琶女弹琴技艺的高超。
(2)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   ,   ”。
(3)古代诗歌中出现的“猿啼”多指哀音,常寄寓诗人的愁苦、凄怆之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幅书法展开了,灵动的文字间似乎有编钟的余音袅袅传来。没法不让人想起悠悠的历史,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路走来,都被历史的风尘淹没了。倒是那个喜欢放鹅睡在东床的王羲之音容犹在,留下千古佳话。书法是一曲无声的旋律,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犮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______,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作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指鹿为马。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其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杷其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朕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模,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______,视为成名成家的 ______。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 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B.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C.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非议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举足轻重
B.无可厚非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举足轻重
C.无可非议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举重若轻
D.无可厚非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举重若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将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C.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D.用气韵生动形容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者:①_______?
王亚平: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每项训练,都十分具有挑战性。以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为例,我们每次水下训练都会持续四到六个小时,体能消耗巨大。曾经我们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每次水下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次“全马”。在水下训练时,航天员所穿服装会有四十千帕的余压,这就需要我们先用一部分力去和服装对抗,然后再做动作,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消耗。记得我刚来航天员大队时,听师兄们讲,每次水下训练完成后,手会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记者:②_______?
王亚平:每次练完都会很高兴。因为在我心里,会觉得自己又练了一次,离梦想就又近了一步。在我们航天员眼中,本次的空间站任务迫在眉睫,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刻苦地训练。你看,我这胳膊上的肌肉块练得“杠杠的”,也是在为空间站任务不断提升自我。
记者:③_______?
王亚平:我想对他们说,(  )——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1)下列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梦想是彼岸盛开的鲜花
B.梦想就是沙漠中的甘泉
C.梦想就像夜空中的灯塔
D.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
(2)新华社记者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前,专访了航天员王亚平。请根据王亚平的回答,分别在横线处补写出记者的问题,每处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冷与热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中,还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中,以及对事物的处理方式中……有时我们需要以热来应对冷,有时却需要以冷来应对热。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 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C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解答】(1)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
故选A。
(2)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故选D。
(3)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的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
A.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
B.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
C.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
D.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
故选C。
(4)本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
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
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5)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
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
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
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
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
答案:
(1)A
(2)D
(3)C
(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
(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回答问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 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章首段先以“沙漠”一词点明了老党的工作环境,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最后宕开笔触,转向了“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
B.老党被溻湿的衣服像地图,然而他却喜欢这样的热天气;去种沙棘,路途越远,心里越高兴。矛盾的表述更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义。
C.从“别叫爹,我是乡长!”到“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语言称呼的变换,折射出老党对儿子从气恼、不满到欣喜、感动的情感变化。
D.文章中老党任乡长,认为种沙棘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领土,这表明边境上基层干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减、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发生在差不多一天时间里的故事,节奏紧凑、时间集中;所选事件十分典型、有力,着重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B.小说多用伏笔,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C.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的结尾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隐晦。
D.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3)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赏析划线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4)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解答】(1)A.“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分析错误。开篇第一段是比较粗略的勾勒了老党的外貌(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心理(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但不是“细腻刻画”。
故选A。
(2)C.“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表述错误。文章只是最后这句“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是含蓄隽永的风格,整体看是平实质朴、通俗易懂的。
故选C。
(3)“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从视觉描写叶片和果实的颜色;“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从嗅觉角度描写果实香味。视觉、嗅觉相结合表现出了沙棘的盎然生机和老党对沙棘的喜爱之情。
“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沙棘人的情态,表面是写沙棘对老党的安慰,实际是从沙棘的角度表达了老党对沙棘果浸入的深厚情感和殷殷期望。
(4)情节结构方面,“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文章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种沙棘展开情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人物形象方面,“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标题衬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以不同方式用沙棘守护沙漠边境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执着坚守、吃苦耐劳的老干部形象和一个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形象。
小说主题方面,“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标题丰富升华小说主题。老党种沙棘是坚守沙漠,儿子种沙棘是改变沙漠,两代人对沙漠的不同守护象征着对祖国边境的奉献精神代代传承,又代代更新。
答案:
(1)A
(2)C
(3)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描写叶片和果实的颜色,从嗅觉角度描写果实香味,表现出沙棘盎然生机,表现了老党对沙棘的喜爱之情。②用拟人手法。沙棘果仿佛对老党说话,赋予人的情感,表达了老党对沙棘果浸入的深厚情感和殷殷期望。
(4)①文章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种沙棘展开情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衬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以不同方式用沙棘守护沙漠边境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执着坚守,吃苦耐劳的老干部形象和一个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形象。③丰富升华小说主题,老党和沙棘是坚守沙漠,儿子种沙棘是改变沙漠,两代人对沙漠的不同守护,象征了对祖国边境的奉献精神代代传承,代代相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 苏轼列传》)
文本二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的句式参差不齐,但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②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5)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述。
【解答】(1)句意:雨日夜下个不停,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轼”是后句主语,其前断,排除BD。“使官吏”动宾短语,不可断,故选A。
(2)C.《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指镇江。
(3)C.“不欢而别”错,原文“轼戏曰……安石笑而不言”,一个开玩笑,一个笑而不语,没有不欢而散。
(4)①害城,冲坏城墙;且,姑且。译为: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②所以,用来……的;非常礼,不是通常的礼节。译为: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
(5)通观全文,提到他才学的是第一段,如“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比冠,博通经史”,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答案:
(1)A
(2)C
(3)C
(4)①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②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
(5)苏轼十岁时,博闻强记,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雨日夜下个不停,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在外地就不说,这是服事君王的礼节。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又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终可以算是好人。”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君子们,争着减少半年的磨勘期,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王安石笑着不说话。
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两个皇帝都能够了解苏轼,而苏轼终究不能被重用。
文本二:
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所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生并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偶尔作一首歌,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有新的认识,文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注】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远烧,远方的落日好似燃烧的烈焰。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孤云”“归鸟”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
B.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思念家乡而长久不得归的惆怅、伤感。
C.尾联写诗人在水边徘徊,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
D.此诗采用情景分写法,即在每两联中先写景后抒情,构思颇具匠心,耐人寻味。
(2)请从炼字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解答】(1)C.“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说法有误。根据“不敢照”可知,此诗是写诗人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故选:C。
(2)颈联是诗中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这一景象。炼字遣词形象传神,如“微阳”“秋山”中的“微”和“秋”,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更为精妙的是“下”“入”两字。“下”是动作描写,诗人用“下”来表示夕阳落山的状态,既体现了夕阳从在空中,到一点点隐没于山野树林之下的状态。“入”虽是描写夕阳余晖,却给了它以人的动作,表示余晖一点点散去隐于丛林而一去不可回的状态。而看完这整个状态式的日落全程,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在这一过程中,“微”和“秋”营造的秋日傍晚之萧瑟清冷,“远”字体现的意境的空阔,都让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答案:
(1)C
(2)①“下”字准确写出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的动态,“入”字生动表现了夕阳由余晖返照远处秋山的一片火红,到渐隐山后显得暗淡的变化过程;②表现了诗人伫望之久,思念之深。③营造了寂静落寞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乡愁。
白话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诗歌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东船西舫悄无言 ,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两句,用环境的寂静衬托出琵琶女弹琴技艺的高超。
(2)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 位卑则足羞 , 官盛则近谀 ”。
(3)古代诗歌中出现的“猿啼”多指哀音,常寄寓诗人的愁苦、凄怆之感,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 , 杜鹃啼血猿哀鸣 ”。
【解答】故答案为:
(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唯)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重点字:鹃)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幅书法展开了,灵动的文字间似乎有编钟的余音袅袅传来。没法不让人想起悠悠的历史,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路走来,都被历史的风尘淹没了。倒是那个喜欢放鹅睡在东床的王羲之音容犹在,留下千古佳话。书法是一曲无声的旋律,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犮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______,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作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指鹿为马。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其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杷其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朕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模,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______,视为成名成家的 ______。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 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B.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C.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A.无可非议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举足轻重
B.无可厚非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举足轻重
C.无可非议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举重若轻
D.无可厚非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举重若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将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C.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D.用气韵生动形容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
【解答】(1)画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目前”应放在“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前;
二是搭配不当,“问题”与“关心”搭配不当,应把“关心”改为“关注”。
全部改对的只有A。
故选:A。
(2)第一空处,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结合语境“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说明有缺点,故应用“无可厚非”。
第二空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眨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结合前文语境“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其一格;……甚至杷其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说明此处应用贬义词“趋之若鹜”。
第三空处,终南捷径:指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前文语境是说为达到目的寻求最便捷的途径,用“旁门左道”语义过重,故应用“终南捷径”。
第四空处,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举重若轻: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语境形容“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应用“举足轻重”。
故选:B。
(3)括号前后的句子都是“把”字句,此处也应是“把”字句,排除BD;
从前后“吹捧”“吹嘘”的表述来看,此处应用“夸耀”更能突显情感,排除A。
故选:C。
答案:
(1)A
(2)B
(3)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者:①_______?
王亚平: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每项训练,都十分具有挑战性。以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为例,我们每次水下训练都会持续四到六个小时,体能消耗巨大。曾经我们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每次水下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次“全马”。在水下训练时,航天员所穿服装会有四十千帕的余压,这就需要我们先用一部分力去和服装对抗,然后再做动作,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消耗。记得我刚来航天员大队时,听师兄们讲,每次水下训练完成后,手会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记者:②_______?
王亚平:每次练完都会很高兴。因为在我心里,会觉得自己又练了一次,离梦想就又近了一步。在我们航天员眼中,本次的空间站任务迫在眉睫,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刻苦地训练。你看,我这胳膊上的肌肉块练得“杠杠的”,也是在为空间站任务不断提升自我。
记者:③_______?
王亚平:我想对他们说,(  )——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1)下列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梦想是彼岸盛开的鲜花
B.梦想就是沙漠中的甘泉
C.梦想就像夜空中的灯塔
D.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
(2)新华社记者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前,专访了航天员王亚平。请根据王亚平的回答,分别在横线处补写出记者的问题,每处不超过20字。
【解答】(1)“星辰”“鲜花”“灯塔”“甘泉”都可以比喻梦想,但作为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飞天摘星辰,所以把梦想比作“星辰”最合适。故选:D。
(2)第一问,王亚平的回答是训练时难度,而开头一句话是对后面列举难度的总结,故记者问的应是“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每项训练,有难度吗”;第二问王亚平的会大大是“每次练完都会很高兴”,并说出了高兴地原因,故记者问的应该是训练后的心情;第三问,王亚平的回答是“我想对他们说”,可知记者问的是对谁说些什么,根据“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可知,这是对年轻人说的。再根据题目要求,每处不超过20个字,整理答案。
答案:
(1)D
(2)①针对空间站任务训练,强度如何②很想知道您练完后是怎样的心情。③您想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冷与热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中,还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中,以及对事物的处理方式中……有时我们需要以热来应对冷,有时却需要以冷来应对热。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遇事须冷静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冷静的心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建立更深微的世界。
冷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温总理应邀到英国演讲,一男子向他投掷鞋子,被带离现场后,温总理高声说:“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请让我讲下去。”礼堂里爆发了经久不息的堂声。处变不惊的风度不仅在领导人身上不可缺少,在老百姓的身上也需要,而像孙杨遇事慌张怎么能行?在里约奥运会男子400米决赛前,霍顿称孙杨为骗子,说他尿检呈阳性,不想与孙杨同台竞技。这一番讽刺令孙杨在比赛中情绪失控,最终痛失金牌。殊不知这是霍顿的一个战术,而不冷静让孙杨付出了惨痛代价。
热情中的冷静让人清醒,冷静中的热情让人执着。反之,不冷静要么针尖碰麦芒,要么玉石俱焚,后果不堪设想。
世事皆空,积善无非图结果;人生浮草,修行一步即为根。如果机运永远站在谨慎者一边,那么成功就非冷静者莫属。
冷静是夺冠必不可少的气质。火箭逆转魔术之后,霍华德接受采访说,因为能够保持镇定,所以我们命中率达到了60%,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冠军一定包含着技巧和心理等诸多因素,任何的操之过急都会上成功擦肩而过。《三国演义》中张飞酒后冲动,鞭打吕布岳父曹豹,导致徐州被袭。关羽死后张飞急于报仇,结果醉酒后被人杀害。
冲动是失败和罪恶的动力,冷静是成功与壮举的使者。随时随地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才能保证行动有的放矢。
冷静是激情的化身,是智慧的修行。“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毛泽东处事不惊的风
度;“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他一脚吗”,是苏格拉底冷静处事的风趣;“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越王冷静雪耻的风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得,冷静让人大彻大悟大觉醒。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冷静,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没得到过冷静。可不管人们是否关注它,它都一直神圣地存在着,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缕时光。
冷静是一种修行。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