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01
02
03
04
05
目 录
导入解题,突出重点难点
初读文本,掌握重要字词
再读课文,认识君臣心性
赏读文本,品味劝谏艺术
延伸拓展,巩固学习成果
导入解题,突出重点难点
01
比干因劝谏昏庸的商纣王而被挖心,临死前,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
-5-
文死谏,武死战
初唐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他就是魏徵(“征”的繁体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一份奏章《谏太宗十思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魏徵勇于担当的情怀与高超的劝谏艺术。
-7-
-8-
-9-
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素养目标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 20卷,已散佚。
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十思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14-
初读文本,掌握重要字词
02
求木之长( ) 浚( )
殷( )忧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垂拱( ) 壅( )蔽
塞( )源 载( )舟
jùn
yīn
chán
chù
miù
gǒng
yōng
【正音】
zh ng
sè
zài
17
思
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结果如何?
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一【研读课文,理清第一段文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理,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长得好
使动,使…稳固
疏通水道
树根
德行与道义
明智的人,指唐太宗
谦辞,极愚昧无知的人
主谓之间,取独
希望
流得远
想要
转折连词,却
深厚
何况
安定
自学指导一【研读课文,理清第一段文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形容词作动词,行节俭
掌握,主持
天地间
喜庆,福禄
考虑
帝位
指示代词,这
形作名,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可能
判断句
形作名,重位
形作名,重任,重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固本思源”为俞,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
正
↓
↑
→
→
↓
↑
比喻
对比
第 一 段
排比
合作释疑一:分析第一节论述结构
当堂训练
选择题: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木(cháng)之长者 浚(jùn)其泉源
B.虑壅(yòng)蔽 正身黜(chǔ)恶
C.克终者盖(gāi)寡 董(d ng)之以严刑
D.垂拱(g ng)而治 仁者播(b )其惠
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B、虽董\之\以严刑
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D、代\百司\之职役哉
D
A
第二课时
魏 征
【学习目标】
1、积累第二、三段中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
2、理解“十思”的积极意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
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
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所有的
大
疑问副词,难道
轻视别人
深
递进
转折
好
帝王
能够
表示推断
代词,代指天下
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连词,那么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
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
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监督
苟且
应当
路人
怀念
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父母兄弟子女
同震,威吓
即使
名词作状语,内心里
只是
托起
翻,倾覆
谨慎
句首反问,难道……吗?
自学指导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 )
2 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什么问题?
3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喻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 问
水和舟
民和君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建造,兴建
使……安宁
谦虚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自学指导【研读课文,理清第三段文意】
假设连词,如果,应当
想到
养
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
名作动 做国君
顺承连词,就
目的连词,来
想要的东西
克制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慎
排斥;形作名,奸恶的小人
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 听不到下面意见
形容词的使动,使……端正
以(之)为,把……当作
自学指导【研读课文,理清第三段文意】
意动用法,以……为乐,喜欢
意动用法,以……为忧,担心
盘,快乐;田猎
形作名,邪恶的小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
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
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光大
不恰当地奖赏
选拔
形作名,好的意见
不要
形作动,想尽
诚信的人
此
仁爱,宽厚
献出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自学指导【研读课文,理清第三段文意】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不亲自处理政务
管理
出游,游乐
极尽
为什么一定
毁坏,亏损
役使,劳损
政策宽松
教化
自学指导【研读课文,理清第三段文意】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想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正己
安人
正心
修身
治国
平天下
戒奢侈
戒焦躁
虚怀若谷
戒放纵
戒懈怠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赏罚分明
自学指导 分析第三段中“十思”的积极意义
除十思外, 还要:
弘九德
选拔任用人才
听从善言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1.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合作释疑【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以“固本思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具体做法)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思源
二.
总结历史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出警告
提出十思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三.
反面
正面
居安思危
一.
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写作特色】
补充材料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初唐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即位初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尚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欢呼声中,功业日隆的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唐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导致民怨沸腾。
补充材料
在国力上升、日渐繁盛的“守成”时期,国君往往容易陶醉于自己的成绩,陶醉于歌舞升平的盛况,自我满足,自我骄纵,不思进取,而皇帝身边的大臣或迫于皇帝生杀予夺的权力,或出于对自己的仕途考虑,常常三缄其口,不敢做“吹哨人”,甚至歌功颂德。当皇帝在朝堂上听不到理性的声音的时候,那么距离危机就不远了。这时就迫切需要有人来拉响警报!那么谁敢于做这个“吹哨人”呢?
赏读文本,品味劝谏艺术
04
劝谏者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清醒的头脑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就一定能劝谏成功么?同学们生活中免不了要劝说别人改变看法或主张,你也许有过劝说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请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谈谈规劝别人成功与否与哪些因素有关
激探究之趣
答
激探究之趣
1
敢于劝谏:规劝者的勇气、责任感、使命感。
1
2
敢于劝谏:规劝者的语气、技巧与智慧。
小 结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如比干、屈原。但魏徵在唐太宗骄奢忘本、大兴土木之时,不口是心非,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敢做“吹哨人”,积极建言献策。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他的刚直不阿,据理力争体现了古代臣子的责任与担当。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敢担当还要有能担当。规劝者的劝谏艺术,比如说话的语气、技巧与智慧也直接关系到规劝的成败。
品劝谏之术
用语之妙
设喻之妙
思路之巧
品劝谏之术
用语之妙
不可以。“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而“臣以为”有自以为是之嫌。
“臣闻”能否改成“臣以为”?
用语之妙
魏徵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君臣、主仆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唐太宗为“明哲”。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下愚”,而称唐太宗为“明哲”?
用语之妙
不能。“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气,较为生硬。
“诚能见可欲”能否改成“是故见可欲”?
思路之巧
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段分析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治国的必要性。
本段先指出过去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历史现象。然后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没有取得天下时,忧患深重,所以能团结臣民,竭诚待下;一旦得了天下,当了人君,便难免踌躇满志,纵情傲物。“傲物”的进一步发展,就难免滥用刑威来对付百姓。而这只能使百姓存着幸免的心理,却不会感恩怀德;表面恭敬,而心里不服。
思路之巧
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段分析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治国的必要性。
最后指出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最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须知这股力量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换言之,人民积怨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最终将推翻暴君的统治。这一段从现象说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也就是历史教训的角度,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重要性。这是分析问题的部分。
思路之巧
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的?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正面来回答了如何居安思危的问题。本段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
补充材料
贞观十一年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造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并且他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因此“十思”是富有现实针对性的。
思路之巧
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意义何在
国家可以“垂拱而治”。
这是倡导“积其德义”的做法——“十思”,是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可见,全文思路十分清晰,“是什么(人君当思)------为什么要思------怎么办(思些什么)”的结构思路,符合人们正常的认知规律,也易于被君主接受。
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意义何在
国家可以“垂拱而治”。
拓展延伸
魏征的劝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劝谏,在方法上有何不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有许多优秀的遗产。这些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对当今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还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请谈谈“十思”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