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斯大林说:“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的反动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到多国是在 ( )
A.一战后 B.二战期间
C.二战后 D.一战期间
2.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材料中的“桎梏”指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华沙条约组织
3.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大规模开垦荒地
C.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
D.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4.(跨数学整合)下面为苏联农业生产年平均产量情况统计表,表格中的信息说明苏联 ( )
时间 粮食/万吨 肉类/万吨 奶类/万吨
1951—1955年 3850 570 3790
1961—1965年 13030 930 6470
A.克服了农业集体化弊端
B.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未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效
5.1989年12月2日,美、苏领导人布什和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海域的一艘苏联军舰上会晤。在这次会晤中,布什将一块“柏林墙”的砖作为礼物送给戈尔巴乔夫,对此世界舆论一致宣称:一个时代结束了。材料中“柏林墙”阐述的史实是 (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两极格局结束 D.冷战结束
6.下面是美、苏二战后的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
A.苏联工业产值增速呈下降趋势
B.苏联模式是苏联工业产值增速下降的历史根源
C.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工业产值增速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
D.60年代美、苏较高速的增长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
7.右图是美国漫画家摩尔丁描绘苏联经济发展的作品。图中抱着孩子的农妇一面拉着犁一面抱怨生活的痛苦,而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着坦克车队说:“可是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该作品 ( )
A.表达了对美苏冷战的担忧
B.揭示了苏联妇女地位的低微
C.肯定了苏联军事工业的成就
D.嘲讽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
8.(唯物史观)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是民族的象征。下面分别是苏联和俄罗斯的国徽,由“镰刀锤子”到“双头鹰”这一过程反映的实质是( )
A.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B.两极格局的崩溃
C.苏共领导权的丧失
D.苏联的解体
9.(唯物史观)普京在评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 ( )
A.完全肯定 B.全盘否定
C.客观公正 D.不置可否
10.(历史解释)戈尔巴乔夫的助手切尔尼亚耶夫在日记中写道:“昨天(1991年12月21日)是阿拉木图屠杀日。这将是一个转折点,有着同样不确定的后果。”材料中的“转折点”直接导致了( )
A.全面冷战的不断加剧
B.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C.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D.美国“单极世界”的形成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这样描写一位苏联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芯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他的改革并没有力挽狂澜,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降下。
(1)材料一中的“他”指谁 “他”是如何“摆弄这个国家”的 今年(2022年)是“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降下”的第几年
材料二 苏联解体是由其计划经济制度导致的。计划经济制度有着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用供应短缺的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计划经济制度”的具体名称。
(3)你是否同意“苏联解体是由其计划经济制度导致的”这一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史实说明)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5)综上所述,你认为今后我国的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C 2.C
3.A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他上台后便开始对苏联进行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故选A。
4.D
5.A 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德国分裂,东部为苏占区,西部为美、英、法占领区。东西占领区分别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据题干信息“1989年”“柏林墙”可知,1989年,东欧剧变,柏林墙开放。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选A。
6.C 由图表数据可知,苏联在1960年后的工业产值增速呈下降趋势,美国呈现曲折发展,A排除;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是苏联工业产值增速下降的历史根源,B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美、苏60年代的经济增长,D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C错误,符合题意。
7.D 苏联农业生产力低下,军工产业发展强劲,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故选D项;题干材料中农妇的抱怨是对生活的担忧而非国际关系,排除A项;图示中人物均在参与家庭生产劳动且在进行日常交流,未能体现妇女地位低微,排除B项;C项不是图片内容反映的主旨,排除。
8.A 国徽的变化反映的是苏联解体,其实质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但这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故选A。
9.C 10.C
11.(1)戈尔巴乔夫。首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31年。
(2)苏联模式。
(3)同意。苏联模式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要从实际出发,适合本国国情;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者要具备优秀品质;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等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