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时空坐标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3.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课程标准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16帝,享国276年。清朝(1644-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12帝,享国268年。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可以归纳为:
政治:从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建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阶段特征
考向说明
试卷类型 高考真题 考查主干 备考分析
新高考 2021·湖南选择考·T6 民族文化与交融 1.考点分析:本单元属于高频考点,且主观题考查概率高,政治方面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康熙帝及边疆政策;经济方面,考查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影响;思想文化方面,主要考查明清思想文化的特点等。
2.考查角度:新高考命题以选择题为主,图文材料并用,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历史概念及核心素养,湖南考查主观题的概率较大
2021·湖南适应考·T6 乾嘉学者对程朱理学的态度
2021·山东等级考·T4 明代书籍出版的商业化
2021·浙江1月选考·T8 明清商业发展
2021·广东选择考·T5 明代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1·浙江6月选考·T7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
2020·山东等级考·T5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2020·海南选择考·T5 黄宗羲限制君权思想
2020·浙江1月选考·T6 明朝政治体制变化
2020·浙江7月选考·T8 清朝的民族政策
2020·江苏选择考·T24 康熙帝
2020·江苏选择考·T5 明代租佃关系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背景
第1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
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被尊为明太祖
都城变化 明初定都应天府(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
2.表现
废宰相 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这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设内阁 原因 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设立 为了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地位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工作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票拟)
影响 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大,被比喻为宰相;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宦官专权 由于宦官更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加之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等,逐渐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响 积极 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海半个多世纪
消极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2.倭寇之患
原因 明朝前期,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造成巨大破坏
抗倭 概况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斗争 结果 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西方的侵扰
概念阐释: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指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海禁的解除打开了中外贸易与交流的新局面,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原因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经略边疆
北方 明蒙议和 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不断威胁明朝,甚至包围北京,俘虏明英宗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招抚东北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西南 经略西藏 明廷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2.明清易代
清朝崛起 1616年,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大金。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灭亡 明末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后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清朝统治全国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后逐一击败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提升副职介入职务是对原职功能的分散,其目的是强化君权,故选D项。
基础练习一
1.明初,吏部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履行本职。明朝中期后,皇帝扶持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的副职)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样调整的目的是 ( )
A.重视人才选拔 B.防止内阁专权
C.尊重内阁权威 D.确保皇权至上
【答案】 C
【解析】 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地区以及非洲东海岸的国家多次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说明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故选C项。
2.据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谟斯、阿丹、佐法儿,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使团 ( )
A.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
B.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C.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力
D.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了,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故选D项。
3.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 (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
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
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故选A项。
4.《明史》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其原因是 ( )
A.俺答汗与明朝修好互市
B.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册封
C.长城修筑阻止了蒙古南下
D.明朝平定了蒙古贵族叛乱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背景 康乾盛世 概念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表现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表现 乾纲独断 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奏折制度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中枢机构 变化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1.边疆地区
2.治国方略与疆域奠定
东南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689年,经雅克萨之战后,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部 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 派遣驻藏大臣并结合册封、颁布法律的形式管理西藏
治理 机构设置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内地设巡抚、总督,边疆设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方略 民族政策 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疆域奠定 历史地位 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内部 危机 矛盾积累 (1)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起义频发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外部 危机 西方侵略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闭关自守 实行闭关自守与海禁政策
逐渐落后 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能是承旨下达,完全听命于皇帝,故选D项。
基础练习二
1.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军机处 ( )
A.掌握军事决策权 B.与内阁同为宰辅机构
C.统领地方官员 D.尊崇皇命上传下达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若有徇私不法之举,有实凭据之处,方是尔当奏之时”可知密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C项。
2.雍正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若有徇私不法之举,有实凭据之处,方是尔当奏之时。至于寻常地方事宜,与督抚共见同行之事,非尔奏之任也。”据此推断,雍正皇帝实行密折制度意在 ( )
A.杜绝地方官员贪污腐败 B.鼓励官员互相检举
C.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统一奏章书写格式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的方式有“改土归流”“封爵、给俸”“年班朝觐和联姻”“设置理藩院”“设置驻藏大臣”等,说明治理措施多样化,故选A项。
3.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在西藏设置理藩院管辖,设置驻藏大臣。这表明清朝 ( )
A.边疆治理措施多样 B.因俗而治民族平等
C.南征北战开疆拓土 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
【答案】 B
【解析】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同世界交流的机会,造成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B项;闭关政策在清初是为了对付沿海的抗清斗争,但不是一直是这个目的,排除A项;朝贡贸易的原则是“厚往薄来”,与闭关政策不同,排除C项;闭关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抵御西方侵扰,但不能完全避免,排除D项。
4.闭关政策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的概括。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 ( )
A.根本旨在对付沿海抗清斗争
B.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是朝贡贸易制度的特殊体现
D.有效避免西方殖民国家侵扰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例题】
材料一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沉重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起历代秘书咨询官员来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竟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
——摘编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内阁的性质,并说明把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比喻为宰相是否妥当。
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或内侍机构)。不妥当。
原因:内阁的性质;内阁不能统领六部(百司)。
材料二 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做出总结: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
材料三 时人形容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气氛: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辅佐)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摘编自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影响。
提示:积极方面:防止了大臣专权、擅权,稳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的稳定。
消极方面:皇帝“乾纲独断”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从政治上逐渐失去活力,走向衰落;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使皇帝决策不能集思广益,容易导致决策失误,降低了行政效率;皇帝的态度左右了大臣的言行,导致了士大夫精神的衰退(或破坏了业已形成的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脆弱的平衡关系,不利于调动臣下的积极性);抑制了贤士名臣的出现,使朝廷缺乏辅佐贤才;造成清朝“万马齐喑”的沉闷政治气氛。
导出结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空前强化
措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决策权发生变化 由外朝转向内廷,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
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等方面
体现了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本质上反映出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积极 影响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镇压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消极 影响 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这就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根本上潜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应用练习一
1.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 ”由此,明太祖 ( )
A.设参知政事,分相权
B.设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得明太祖认为宰相专权,阻断意见,所以他废宰相,直接管理六部,故选C项。
【答案】 B
【解析】 清朝密折制度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但是造成“人人自危,斤斤自保”,助长了官场的因循之风,故选B项。
2.雍正帝要求广大臣僚用密折言事,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当时除了雍正的少数几个心腹大臣稍敢勇于任事外,广大臣僚都“人人自危,斤斤自保”。据此可知,密折制度 ( )
A.减少了政府的决策失误 B.助长了官场的因循之风
C.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D.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答案】 B
【解析】 乾隆帝沿用军机处,且其职权越来越大,说明军机处可以实现强化皇权的目的,故选B项。
3.1735年,乾隆帝以军机处为“前朝败政”,予以撤销;1737年,又谕令大学士鄂尔泰等仍办理军机事务;到1738年,正式称为“军机处”,省去“办理”二字。此后,军机处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大。这一变化说明 ( )
A.君主集权走向顶峰过程艰难
B.军机处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清初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创新
D.清初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例题】
材料一 清朝对少数民族所居住的边疆地区的管理十分成功,周总理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
材料二 在东北地区,中央派将军分驻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管理军政与民政。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在伊犁设立将军府,由中央派驻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1884年,设新疆行省。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清初仍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到雍正年间,清政府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
材料二中清王朝的边疆政策有哪些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些政策的历史意义。
政策:派将军驻扎东北,管理军政与民政;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和行省;在西藏地区设立驻藏大臣;西南地区由实行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
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导出结论: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表现
(1)粉碎割据叛乱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了南方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这些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2)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通过在边疆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策,设立不同的管理机构,清朝加强了对各地区的统治。
(3)加强民族友好,促进民族间的团结。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康熙帝接见五世班禅,乾隆帝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4)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同各地的联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5)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朝完成统一,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6)抗击外国侵略势力。清朝对俄国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其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7)清代中叶,祖国辽阔的版图基本奠定。
2.原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皇权的加强,使国家政令能统一执行;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央能有效地控制地方,防止出现地方割据,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从秦朝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清朝前期为止,各族人民经过近两千年友好交往,早已融合交汇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个大家庭,具有无比坚强的向心力,这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拆散的。
(3)封建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使得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清朝前期曾一度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国力的强盛使国家有能力平定国内叛乱,也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者的入侵,维护国家的统一。
(4)统治者面临强敌(国内叛乱者和国外侵略军)时,措施有力,指挥得当,取得了反击战争的胜利,之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继续巩固和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可知,清代对边疆的治理根据边疆的实际情况而定,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灵活性,故选B项。
应用练习二
1.清朝中期,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专门处理蒙藏等民族事务。这些做法体现出 ( )
A.行省制度弊端显露 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C.地方财政面临困境 D.专制集权高度强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同学整理的史料属于清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其围绕的主题是清朝疆域的奠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B项。
2.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A.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西方侵略与民族反抗 D.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皇帝对北方蒙古运用智慧灵活、恩威并施的治理方法,与明朝修长城的治理方法相比,更为有效,也有所创新,故选C项。
3.康熙对诸臣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北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这反映了清朝 ( )
A.版图进一步开拓巩固 B.长城内外治理一体化
C.边疆治理方法有创新 D.长城防范力度被削弱(共39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1.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
第2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作物品种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引进与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种植结构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经营方式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2)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特征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发展 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困境
缺乏制度保障 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外交上闭关锁国,经济上重农抑商
资金匮乏 经营工商业风险大,商人有钱后去购买土地,而用于工业生产的资金匮乏
自由劳动力缺乏 雇佣关系是临时性的,没有依附于工厂
市场狭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培养出一个庞大的国际市场
科技创新匮乏 中国传统文化轻视科技,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几乎没有重大发明
(3)商品经济繁荣
白银货币 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商帮出现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市镇兴起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
2.局限
经济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政治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可知明代农民除发展农业以外,兼营禽、畜、鱼等产业,反映了农业多种经营有所发展,故选B项。
基础练习一
1.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浙江嘉湖地区流传“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俗语。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这说明当时浙江嘉湖地区 (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 B.农业多种经营有所发展
C.种植业传统地位丧失 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道光年间江苏私营手工业中“计工受值”“稍不遂欲,即以停工为挟制”“另投别户”可知民间纺织行业雇佣关系盛行,机匠具有充足的人身自由,故选A项。
2.道光二年的某碑刻中记载:苏州民间各机户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计工受值”;机匠“稍不遂欲,即以停工为挟制”,机户若与之理论,即“另投别户”。该碑刻内容体现出当时苏州 ( )
A.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B.农民大多在经营副业
C.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 D.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富商大贾数千里辇(车载)万金而来”可知,富商大贾远距离来到吴江进行大额交易,故选A项;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3.康熙时期,江苏《吴江县志》记载:吴江县盛泽镇“富商大贾数千里辇(车载)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利用该记载作为证据,可以印证清朝时期 ( )
A.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B.工场使用了雇佣劳动力
C.实力雄厚的商帮形成 D.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可知,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中国的手工艺品质量上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故选A项。
4.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一时期中国手工生产十分兴盛,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 )
A.中国手工业品具有对外竞争力
B.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C.明代税制改革白银货币化影响
D.新航路开辟加强中欧贸易联系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兴起 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主张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但其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离经叛道的李贽
主张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评价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①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与变化。
②主张:
③评价: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易错微点】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黄宗羲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王夫之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小说与戏曲
(1)小说
时间 作者 作品 评价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曹雪芹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传奇 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京剧 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3.科技
(1)传统科技
作者 作品 涉及领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医药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工艺学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和地质学
(2)西学东渐
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目的 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贡献 ①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并结合所学可知,扬州作为两淮盐业中心,经济发达,城市繁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选A项。
基础练习二
1.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 )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答案】 C
【解析】 题干“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说明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性被私欲所蒙蔽,以至于出现题干中“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据此可知,王阳明主张通过不断对自我内心进行反省,进而达到“向善”的目的,即“致良知”,故选C项。
2.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这反映了王阳明 ( )
A.继承“性本恶” B.倡导“格物致知”
C.强调“致良知” D.强调“知行合一”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的信息“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可知,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故选C项;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广大民众对京剧艺术的态度,排除B项;清朝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排除D项。
3.有学者指出: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意在说明 ( )
A.清代的戏曲艺术已经臻于成熟
B.京剧是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C.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
D.清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答案】 B
【解析】 据表格信息“技术成就:水稻栽培、绿丝、针灸、水密舱壁、火箭、人痘接种”可知,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涉及农业、医学、手工业等诸多领域,故选B项。
4.下表为古代中国部分科技成果统计的情况。该统计结果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成果( )
A.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B.涉及的领域具有广泛性
C.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D.主要依靠封建政府支持
技术成就 水稻栽培 绿丝 针灸 水密舱壁 火箭 人痘接种
出现时间 距今约 1万年 距今约 5万年 汉代 不晚于 唐代 不晚于 南宋时期 不晚于公元
16世纪时期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经济
【例题】
材料一 明清两朝,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人口和经济却是在大幅度地扩张。在低价值的铜钱无法满足经济和人口扩张对货币的需要、纸币发行又免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只能寄希望于渐成气候的白银,这却导致在16世纪中叶前后,出现了“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银不足耳”的银荒。但也恰在此时,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货币饥渴问题。
——摘编自汤金旭、张光《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
1.为什么在明清两朝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现象
提示: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中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纸币的崩溃;美洲银矿的发掘等。
材料二 而正是在17世纪中叶的明清之际,长江三角洲地区变得高度商业化,农民专门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手工业,从长江中上游地区购买大米。规模如此之大的跨地区粮食贸易,在铜钱时代应是不可能的(漕运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摘编自汤金旭、张光《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
2.白银货币化对明清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为明清时期经济的扩张提供了货币基础。
材料三 在同时代的西方,与金银货币使用相伴随的,是现代信用货币——纸币制度的创立,这就要求建立以法律和监管规则为中心的货币管理制度。在明清的封建专制时代,社会经济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以使白银发展为信用货币建立的“锚”,而是成为流通货币的主体部分。货币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抑制就成为必然,经常表现为白银短缺造成的经济萧条。
——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3.明清时期对白银的过度依赖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弊端
提示:明清政府失去了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权,导致在对西方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导出结论:社会转型视域下的明清经济
15~18世纪,中国处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而西方也经历着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社会转型。
(1)这一时期,随着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
(2)白银在明代成为法定货币,同时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以及1567年隆庆皇帝开放“海禁”,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样,中国的货币体系逐渐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一部分。
(3)由于明清政府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小农经济占主体。因此,流入中国的大量白银并没有促进中国经济领域发生像西方工业革命那样的变革。
(4)这一时期,西方进行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西方贸易的扩大,也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例如,来自东方的茶叶,原本只是西方上层社会的消费品,而在18世纪末已经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而西方天文、绘画、建筑艺术对清朝上层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圆明园建筑受到西方建筑艺术很大的影响,传教士郎世宁对清朝宫廷绘画艺术的影响。
应用练习一
1.明清时期苏州农村有许多规模大、影响深的庙会,如立春行春会、赛猛将军(驱蝗神)会、东岳生日会、城隍解粮会等。这些庙会活动是 ( )
A.农耕文明的生动再现
B.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的反映
C.江南市镇兴起的标志
D.政府推崇神灵崇拜的产物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地区有很多祈求丰收、驱虫避灾等主题的庙会,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说明这些庙会活动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再现,故选A项。
2.下表反映了 ( )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 单位:万两(银)
时间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杂赋 %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3424 2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1724年(雍正二年) 3649 3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
1753年(乾隆十八年) 4266 2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4254 2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答案】 A
【解析】 由“总额”一列可知,清政府前期主要财政岁入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由“地丁银”在总额中的占比较高可知,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由“关税”在总额中占比较少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由此可知,清政府的统治潜藏着危机,A项符合题意。
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答案】 D
【解析】 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是指商人把赚来的钱用于维护封建生产关系,这样就使得资本主义萌芽或者商品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因而导致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甚至滞后,故选D项。
3.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这导致 ( )
A.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
B.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D.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
【例题】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摘编自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
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与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材料二 从三部中国农书即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来看,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对前一本书的重复。
(摘编自[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
材料三 西僧利玛窦有自鸣钟,中设机关,每遇一时辄鸣。
(摘编自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分析我国明清科技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带有明显的总结色彩;科技几乎停滞不前;西学东渐。
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和压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闭关锁国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明清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的活动。
导出结论:明清文化的“承古萌新”及原因
(1)“承古”
①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以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②中国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2)“萌新”
传统文化中 孕育新内容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思想、文学中体 现反传统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大胆的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 上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3)原因
①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为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②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文化上出现反传统、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近代启蒙文化。
③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④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兴起。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可知明代文学家倡导盛唐时期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深受理学束缚的“理语”,故选D项; 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明代程朱理学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排除C项。
应用练习二
1.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 )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答案】 C
【解析】 《古今图书集成》是依靠政府力量由清廷内府排印,该书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承先人成果的宝库,推动了文化发展,故选C项。
2.以铜活字排印最著名的大部头书,是雍正四年至六年清室内府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部头之大,排印之精,著称于世。这说明 ( )
A.官府独揽图书发行业务
B.雍正时期活字印刷使用普遍化
C.国家力量推动文化发展
D.商业发展刺激手工业技术革新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可知,明朝中后期,佛教和儒学的思想逐渐趋同,这说明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明朝灭亡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政治黑暗等,排除A项;儒学的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排除C项。
3.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 )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共41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讲 明清时期的统治
一、选择题
1.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可知利玛窦认为皇帝做出的决定受到内阁大臣的牵制,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选D项。
2.明英宗时,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著称,但考之史实,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天顺日录》中可以看出,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这反映出明代 ( )
A.内阁不具有合法性 B.阁臣对皇权的依附性
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 D.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
【答案】 B
【解析】 明代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依附于皇权,故选B项。
【答案】 B
【解析】 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
3.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4.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一月,麻林国(东非)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门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称贺曰:“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这反映出当时( )
A.朝贡被赋予教化的政治含义
B.用传统的观念解读西方
C.中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体
D.海禁政策没有严格执行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意在说明皇帝的教化影响到来贸易的“远夷”,故选A项;材料体现传统观念但是没有对西方进行解读,排除B项;材料体现朝贡贸易但是不能体现其“为主体”,排除C项;朝贡贸易是在政府主持下进行的,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D项。
5.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行商倪宏文欠英商货银一万多两而无力归还,皇帝谕令其“胞兄倪宏业、外甥蔡文观代还银六千两,余银五千余两着该管督抚及承审之府州县,照数赔完贮库,俟夷商等到粤给还”。并规定此后行商破产无力归还“行欠”,应“著令通行,分限代还”。这反映出当时 ( )
A.小农经济制约着外贸发展
B.清廷缺乏近代外交常识
C.行商亦官亦商的显著特征
D.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并没有按照当时国际惯例中企业破产相关规定处理外贸问题,说明清廷缺乏近代外交常识,故选B项。
6.清代统治者继承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以来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传统,入关之初即在京城建造历代帝王庙,并多次对入祀的历代帝王和配飨名臣进行调整和增补,最终建构了一个包括少数民族王朝在内的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完整统绪。清廷此举反映了 ( )
A.清朝政权的合法统治得到其他民族认可
B.对中华统绪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
C.清朝主动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文化
D.清朝消弭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差异和矛盾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继承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以来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传统,体现其对中华统绪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故选B项。
【答案】 B
【解析】 18世纪经济生机勃勃的景象下,人民生存空间却缩小了,反映了清朝国力鼎盛下的社会危机,故选B项。
7.18世纪,商业发展并不意味着一个普通百姓可以致富或生活会变得更加安全,反而意味着他的生存空间更小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当时经济的生气勃勃给我们以深刻印象。但对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活生生的现实则是这种在难以预料的环境中为生存所做的挣扎奋斗。这反映出当时 ( )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社会发展潜藏严重危机
C.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D.封建专制统治日趋强化
【答案】 B
【解析】 康雍乾时期的决策方式,既有经正常的众议后皇帝裁决,也有皇帝直接决定,这表明其决策具有灵活性,故选B项。
8.清朝皇帝常挂在嘴上的“乾纲独断”,既指朝政一般经过众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的常规程序,也有如康熙帝的平三藩、禁南洋和乾隆帝平定准噶尔那样无须众议或摒弃众议的“圣衷宸断”。这反映了康雍乾时期 ( )
A.形成了古代最后的盛世 B.皇权决策具有灵活性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完善了国家决策制度
9.清朝雍正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主要是扩大了撰写密奏的人的范围,先后拥有密折奏事权的达1000多人。由此可见,密折制度 ( )
A.加强了皇帝对官吏的监管
B.继承了明朝厂卫制度的传统
C.激化了各级官员间的矛盾
D.完善了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代皇帝通过密折奏事制度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各位官员的真实情况,故选A项;密折制度与明朝厂卫并不一样,排除B项;密折制度只是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管,并不会激化官员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密折制度并不属于古代监察制度,排除D项。
10.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 ( )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 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 D.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A项;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材料与天朝上国、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排除C、D两项。
11.17世纪初,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等人募集大量装帧精美的书籍运往中国,史称“七千部西书入华”。这些书大部分被收藏在澳门,少部分运往中国内陆,其中部分书目被翻译成中文(如下表)。这反映明清之际 ( )
作品 作者 主要内容
《建筑十书》 (古罗马)维特鲁威 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原理
《数学札记》 (荷兰)西蒙·施特芬 近代数学和工程学
《矿冶全书》 (德国)乔治·鲍尔 近代采矿、冶金技术及管理方法
《天体运行论》 (波兰)哥白尼 近代天文学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等人募集大量装帧精美的书籍运往中国”可知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据材料表格中书籍名称可知,这一时期传播的西学主要是科技性的,说明实学思潮逐步兴起,故选C项。
A.中学突破传统窠臼 B.西方科技得到了认可
C.实学思潮逐步兴起 D.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12.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 )
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
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
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
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熙三年~康熙六十一年 22 14 50 5
雍正元年~雍正十三年 1 0 38 0
乾隆元年~乾隆十八年 0 1 78 0
总计 23 15 166 5
【答案】 C
【解析】 表中反映的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外贸情况,厦门、舟山、澳门到乾隆时期外贸船都只呈现递减趋势甚至没有船只到达,而广州一地却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因为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是16-18世纪欧亚贸易大规模扩张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三行”产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清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十三行”的发展,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十三行”行商走向鼎盛创造了制度优势。在中外贸易大增的环境下,行商以良好的商业精神、开放的心态等,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中抓住机遇,实现了创造财富的梦想,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人。同时他们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面对世界,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三行”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扇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一扇窗。
——摘编自张剑《清代初期广州“十三行”鼎盛原因探析》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1600年12月31日由英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许可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英国商人经常在印度洋与荷兰和葡萄牙竞争者发生武装冲突。1612年东印度公司战胜葡萄牙人,使他们获得莫卧儿帝国皇帝贾汗吉尔的青睐。允许他们可以在任何他们愿意的地方居住,他们享受无限制的自由。1680年代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其主要人员来于对当地居民的征募。到1689年为止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拥有了一个“国家”的特性,它自主地控制着孟加拉、金奈和孟买的统治。
——摘编自《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详细资料大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十三行”走向鼎盛的原因,并简评“十三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原因:清政府支持;中外贸易发展;行商良好的精神及开放的心态;地理位置优越;制度支持。影响:一方面,垄断海外贸易,阻碍了民间贸易的发展和私人资本的成长。另一方面,促进中西文化、经济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东印度公司兴盛壮大的因素。
因素:资金充足;股份制公司(或先进的组织形式);英王授予特权;排挤竞争对手;印度皇帝支持;拥有武装力量;享有充分自主权。
(3)根据材料一、二,简析中英两个机构的异同。
同:都是带有一定垄断色彩的贸易机构。异:十三行是闭关锁国的产物,本质上巩固封建统治;东印度公司是现代性公司,是殖民扩张机构,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第2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对该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
【答案】 C
【解析】 图中人口曲线呈上升趋势,而人均耕地曲线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故选C项。
A.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结构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有较大的上升,而水稻种植业的地位则相对有所下降。在太湖地区,甚至还出现了“桑争稻田”的现象。以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 )
A.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量减少
C.农业生产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
D.普通农户的家庭收益急剧降低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有较大的上升”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作物主要是用于市场交易,这说明江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故选A项。
3.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政府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明代工匠制度的这一变化 ( )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 B.标志着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导致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
4.下表是明清江南部分市镇的记载,它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商业发展依赖商帮 B.市镇主导经济发展
C.长途区域贩运盛行 D.全国形成统一市场
乌青镇 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
濮院镇 客商来自闽广、两湖、北方各地
朱家角镇 京声标客往来不绝
罗店镇 镇上商贾凑集,大多徽商,贩卖棉布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明清时期市镇中来自各地的商贾云集,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长途贩运贸易盛行,故选C项。
5.明政府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为特定商人子弟保留了应试特权,使他们可以在本籍之外的经商地区参加科举考试。据记载,明代两淮地区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晋、陕籍213名,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表明 ( )
A.士商阶层渗透融合 B.商人成为官吏主要来源
C.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D.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
【答案】 A
【解析】 明代晋商和徽商兴起,同时期政府制定了关于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特殊政策,晋商和徽商子弟中举数量较多,说明当时士商阶层渗透融合,故选A项。
【答案】 B
【解析】 明朝末年,徐光启批评当时忽视农业生产的财富观,强调农业生产为财富之本,说明他注重劳动致富,故选B项。
6.明末,徐光启指出,“古圣王所谓财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方今之患,在于日求金钱,而不勤五谷”。由此可见,徐光启( )
A.反对商品交易 B.注重劳动致富
C.认同轻利观念 D.重视科学生产
7.押租制就是佃客在开始承佃田地之时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押金的制度。佃农向田主交纳高于一年地租额的货币量作抵押,退佃时归还押金,不计利息。租佃关系存续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福建的个别地区已有实行押租的记载。清初,押租制渐次流行,至乾、嘉年间(1736~1820年),已遍及十八个行省。这表明押租制的实行和发展 ( )
A.加重了地主对佃农的剥削程度
B.已经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广
C.使土地市场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D.有利于保护佃农的生产经营权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押租制流行,据材料“租佃关系存续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可知该制度有利于保护佃农的生产经营权,故选D项。
8.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顺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 ( )
A.挑战正统思想,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B.包含了注重实用的思想
C.强调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
D.强调修身贵在“致良知”
【答案】 B
【解析】 “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说明王阳明主张在内心反省基础上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包含了注重实用的思想,故选B项。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为臣者……君之师友也”可知黄宗羲反对旧式君臣关系,主张构建新型的君臣关系,故选D项。
9.黄宗羲将君臣伦理比拟成后天的、可进退的“师友之道”,为臣者“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由此可知黄宗羲 ( )
A.力图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B.开始对传统伦理进行反思
C.否定君主制追求民主平等
D.主张构建新型的君臣关系
10.晚明学者讲学,多不区分参加者的身份。思想家吕坤给初学者讲学,“如市井说话一般”。他曾言:“讲《中庸》《大学》,须令仆童炊妇一听,手舞足蹈,方是真讲书。”当时,民间出现称孔子为“孔圣人老爷”的现象。这反映出晚明 (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阳明心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儒家学说通俗化 D.心学传播抬高了孔子的地位
【答案】 C
【解析】 晚明的学者讲学大多已经不区分参加者的身份,并且讲学“如市井说话”,民间也称孔子为“孔圣人老爷”,体现儒家学说日益走向普通大众,反映了儒家学说通俗化趋势,故选C项。
11.明代成书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要与玉皇大帝轮流做皇帝,宣称其花果山“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A.文学艺术领域承古萌新 B.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C.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D.反专制思想的暗流涌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孙悟空“要与玉皇大帝轮流做皇帝”“不伏麒麟辖”体现了对君权的反叛思想,但并非直接指向人间君主,而是以玉皇大帝代指,故选D项。
12.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断言“饮食男女皆义理所从出,功名富贵即道德之攸归……确曾谓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王夫之认为“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价值取向是 ( )
A.存理灭欲 B.理欲并存 C.格物致知 D.以民为本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天理和人欲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理欲并存,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放宽历史的视野,回过头去看一看16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曾经发生的巨变,不仅对于重新评估晚明史,而且对于看清近代晚清大变局及当代历史,都有重要意义。
《晚明大变局》一书部分章节目录
第一章 “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 第二章 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潮 一 新航路发现与葡萄牙人东来 …… 四 “马尼拉大帆船”与太平洋丝绸之路 五 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 第三章 江南市镇: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 …… 二 晚明:江南市镇的迅猛发展时代 三 丝绸业市镇的分布及其特色 第四章 思想解放的潮流
……
二 王守仁
三 “掀翻天地”的王门弟子
四 李贽
第五章 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
三 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 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第六章 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论题:明代社会的变革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前夜。
论述: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有所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有所增加,白银大量流入到中国,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西学东渐,使国人视野逐步开阔,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这些都是中国进入到近代社会的前奏。
以“晚明大变局”为主题,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清晰,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