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卷Ⅰ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请将答案填入卷Ⅱ表格中)
1、“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一特点,请判断这一远古人类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我们称自己的“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A.创造了人类 B.曾经联合打败了蚩尤
C.他们互相争战 D.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禹的儿子启用武力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是历史的进步 B.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C.是历史的倒退 D.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合
4、2013年全国“十艺节”刚刚在齐鲁大地各个主要城市举行,我们山东被称为“齐鲁”是源于
A.夏朝的分封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东周的分封制 D.商朝的分封制
5、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 B.诸侯内乱不听天子领导
C.末代国君统治昏庸残暴 D.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6、我国青铜制造业高度发展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7、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由统一走向分裂 B.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C.诸侯国林立、战争频繁 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
8、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私学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军事格言出自
A.《离骚》 B.《孙子兵法》 C.《论语》 D.《道德经》
10、战国时,标志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制农具的使用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手工业的发展 D.商业的发展
11、“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A.秦孝公的支持 B.商鞅的才能和决心
C.人民大力支持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2、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无论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追溯其发展的渊源,都离不开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13、战国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被国君任命为县官,据此判断这个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14、《史记》中有秦始皇“一法(即统一)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的记载,这些巩固统一的思想不包括哪一项
A.统一交通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思想 D.统一文字
15、下列对秦统一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长期混战局面 B.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C.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D.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16、山东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地都有秦始皇巡行天下时的碑刻遗迹,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17、“揭竿而起”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马陵之战 D.陈胜、吴广起义
18、下列对秦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抵御匈奴的著名城防 B.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
C.秦长城东起临洮、西到辽东 D.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9、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主要受益于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六辅渠
20、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21、端午节已成为法定节日,这一天人们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是为了纪念
A.孔子 B.屈原 C.商鞅 D.扁鹊
2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3、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24、下面关于秦朝统一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秦统一时间是在公元前221年 ②都城在咸阳 ③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局面 ④秦的统一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5、“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朝和春秋 C.战国和秦朝 D.秦初和西汉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题 号 卷Ⅰ 卷Ⅱ 总 分
得 分
卷Ⅱ 非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入下面表格。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三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 “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指派官吏去管理。”
2012年元旦,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单元学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4)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28、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人物是谁?其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二是图一人物创立的行政系统,它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的集中体现?请说出该系统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责各是什么?
(3)图一人物除了创建图二行政系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巩固统一?
29、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去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
(2)材料中的“焚百家之言”指的是什么事件?应如何评价其影响?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事件?
(4)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领导反秦斗争的人物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