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 冰心
语文要素: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古诗三首
1
【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杨万里 稚子弄冰
【宋】雷 震 村晚
zhì
古代乡村儿童都会做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吧。
xìnɡ
学习目标
1.认识“昼、耘”等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重点诗句,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古诗三首
1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如何理解题目?
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指风光自然的乡村
随感而发、随兴而写的诗
题意: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随兴而写的诗。
诗人简介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助读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四时田园杂兴》(组诗) 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中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和农民的生活,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本课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学习生字。
昼夜
zhòu
昼
供
ɡōnɡ ( )
ɡònɡ ( )
耕耘
yún
耘
桑树
sānɡ
桑
多音字
提供 供给
口供 供职
ɡònɡ
zhòu
yún
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昼
白天。
耘田
绩麻
儿女
各当家
在田间劳作。
把麻搓成线。
男男女女。
各人都担任着一定的家务劳动。
诗意:白天在田间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庄男男女女都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思考: 这两句描写了什么场面?
这两句描写了农家夏日忙碌热烈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
“昼出耘田夜绩麻”直接写出农家劳动生活。
想象交流: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2、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
3、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白天和晚上。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
指小孩子。
解
理解,懂得。
供
从事。
傍
靠近。
阴
树阴。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如何理解“学”种瓜中的“学”?
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傍桑阴学种瓜”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讨论交流,感受市诗意。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天真可爱。
3.诗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童孙——学种瓜。
主题归纳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诗人通过描绘了初夏时节农家繁忙的劳动生活,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了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同时让我们体会到农忙时农民的辛苦、劳累,激发我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课堂小结
古诗中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作品有很多,我还能写出几句
描写儿童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唐】白居易《池上》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拓展延伸
yuān
板书设计
昼耘田
夜绩麻
四
时
田
园
杂
兴
儿童可爱
大人勤劳
孩子可爱
农事繁忙
傍桑阴
学种瓜
大人活动
儿童活动
古诗三首
1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如何理解题目?
指幼小的孩子。
提着冰块玩
题意:幼稚、天真的孩子民冰块做玩具玩耍。
zhì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人范成大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儿童的天真可爱。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写天真活泼的孩子的诗,我们快来看看吧!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
诗人简介
mào
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学习生字。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zhì
zhēnɡ
qìnɡ
拂晓
xiǎo
晓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
冬季
品诗意,悟诗情。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金盆脱晓冰
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诗意:清晨,满面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这两句中对稚子主要进行什么描写?
这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品诗意,悟诗情。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磬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玻璃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诗意: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块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稚子弄冰,忽然冰块落地,碎成一片。此时稚子心中会有什么想法呢?
太可惜了,好好的银钲被我摔碎了。只好今天晚上用金盆再冻一个了。
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
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zhì
zhēnɡ
qìnɡ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1、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2、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3、形态上:圆形
4、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zhēnɡ
多么调皮的孩子,他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悟诗情。
—— 稚子金盆脱晓冰
多么聪明的孩子,他用彩色的线把冰块穿起来当做银锣来敲。
—— 彩丝穿取当银征
多么快乐的孩子,敲出的声音像玉磬样穿越树林,真好听。
—— 敲成玉磬穿林响
多么沮丧的孩子,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美玉摔碎的破裂声。
——忽作玻璃碎地声
主题归纳
《稚子弄冰》描绘了儿童在冬日弄冰的情景,对冰的形、色、声描绘得形象生动,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紧扣一个“弄”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课堂小结
金盆 晓冰
彩丝 银钲
玉磬——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稚
子
弄
冰
有色
稚子自得其乐
有声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1
村晚
【宋】雷震
地点。
时间
解题: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同学们,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古代稚子的童年往事,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首古诗,看看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童年乐趣。
题意:乡村傍晚的景色。
诗人简介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七十四卷。本诗为作者晚年隐居所作
写作背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 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bēi
yī
朗读指导
《村居》朗读基调是清新自然,语气舒缓,语调悠长。后两句读得调皮一些,表现出牧童的活泼可爱。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写景的诗句是哪两句?写人的又是哪两句?
写景
写人
品读释疑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陂
池岸。
bēi
yī
浸
淹没。
漪
水中的波纹。
衔
口里含着。
诗意: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这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句赏析
从“草满池塘水满陂”这句诗中你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
了解到:“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水涨得很高。
感受到: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写远山落日。
品读释疑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腔
曲调。
信口
随口。
诗意: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横”改为“骑”好不好?
不好。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牧童”是指什么人?
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这两句写人。与前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诗句赏析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是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主题归纳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诗意,让我们感受到乡村儿童的可爱无忧。
课堂小结
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
讨论交流:
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
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小练笔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1: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们白天忙完了家务活以后,晚上也没有闲着,又是忙着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那些小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也都很热爱劳动。你看,他们在茂盛的桑树底下跟着父母学习种瓜呢!
示例2: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忽然,“叮当” 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
拓展
描写儿童游戏的古诗
观 游 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
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
我来施食尔垂钩。
所 见
(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横牛背
信口吹
村
晚
幽雅美丽
景色美丽
悠闲自在
无忧无虑
板书设计
写景
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