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文心雕龙》
学习目标
1. 知人论世,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把握文本内容。
2. 分析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的形象。
3. 学习文章善用伏笔、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
4.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卷帙浩繁,难以数计。古代人将古籍按照内容区分为四大部类,即经、史、子、集。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史传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是其中优秀的篇章。它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后人反复品读和学习。这节课,走入史传作品的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是《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我国古代史书主要有以下六种体例:
体例 特点 示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孔子《春秋》、左丘明《左传》、司马光《资治通鉴》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书体例
纪事本 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如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烛之武退秦师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写作背景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秦 军
晋 军
开端
秦晋围郑
发展
临危受命
高潮
劝退秦师
结局
秦晋退兵
(1)
(2)
(3)
(4)
烛之武退秦师
整体感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以:因为。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译
读
经
典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若:如果。使:派
“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然而,但是
辞:推辞
犹:
尚且
而:
表顺承
(烛之武)答应这件事
思考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师必退”
侧面衬托烛之武出众才能
思考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情)
晓义(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而:表顺承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而:表修饰
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来,表目的。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以: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古今异义。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越:越过。
其:这
件事
厚:增强
薄:削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
而:表顺承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阙:
侵损,
削减
焉:从哪里
以:表目的,来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
之:指秦军。
而:表转折。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及:达到
其:代词,自己的
之:代郑国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盟:结盟。
戍:守卫。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唯君图之。)
(君之所知也。)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思考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述害处,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挑拨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分析利弊
思考: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辩士
勇士
志士
夜缒而出 以一敌众
国难当头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能言善辩 心思缜密
侃侃而谈 胸有成竹
中华爱国名言积累
(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李白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8)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9)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执事 若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敬称、委婉称呼 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事
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去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引申泛指宴客的主人
行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理,外交使臣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去 亦去之 离开;距离 离开所在的地方
词类活用
例 句 用法 释 义 译 句
军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作动 驻扎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东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作状 向东 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封 名作动 把…当作疆界” 鄙 越国以鄙远 名作动 把…当作边境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远 形作名 郑国 阙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动用法 使… …缺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他所企求的土地呢
肆 肆其西封 形作动 扩张,延伸 扩张西部的疆域
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 使… … 灭亡 如果使郑国灭亡而对你有好处
退 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 使… …撤兵 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
特殊句式
例 句 句式 正常语序 译 句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秦军(于)汜南 晋驻扎(在)函陵,
秦驻扎(在)汜南
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 那就将(这事)麻烦你了
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以其于晋无礼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 且于楚贰也 并且在与晋结盟时又与楚结盟
佚之狐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 佚之狐于郑伯言 佚之狐对郑伯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 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如果灭掉郑对你有好处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有何厌(之)? 怎么有满足的时候?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固定句式 焉… … (为什么要… …)
(何必要… …)
夫晋,何厌之有 固定句式 夫… 何… …怎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