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2020年电视剧《清平乐》以北宋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宋仁宗在位时期的朝堂风云与儿女情长,是近年来难得以宋朝为题材的古装历史剧。该剧通过优美的宋词与精良的服化道,为观众展现出一个与汉唐的大气磅礴不同,更为精致典雅的宋朝。
为什么北宋的时代特征与唐代有着巨大差别?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大宋之变
疆域之变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1 建立
黄河流域——五代(相继建立)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地区——十国(先后并存)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武将擅权,政权分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1 建立
赵匡胤(927-976)
后周大将,曾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任殿前都点检,为禁军最高统帅。
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其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2 统一
960年北宋疆域图
980年北宋疆域图
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重新恢复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2 统一
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分裂割据,但燕云十六州并没有取得,辽国的契丹与西夏的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因此北宋不是传统的大一统政权。
西汉疆域图(前46年)
唐疆域图(669年)
北宋疆域图(1111年)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吗?
制度之变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1 集权之因
中央
相权制约皇权
[削弱相权,强化君权]
何种力量不利于皇权与中央集权?
地方
方镇太盛,君弱臣强[削权地方,集权中央]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军事权)
(行政权)
(财政权)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2 集权之法——中央
◎北宋二府三司制(元丰改制前)
枢密院
中书门下
皇帝
三司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户部司
盐铁司
度支司
枢密使
枢密副使
(财 政)
(军 事)
(行 政)
(宰相)
(副宰相)
宰相、副宰相均若干人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vs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2 集权之法——地方
收其精兵(军事权)
“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司马光《涑水纪闻》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祖禹《范太史集》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故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致骄惰。”
——《文献通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2 集权之法——地方
稍夺其权(行政权)
◎北宋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使司
转运使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知州(或知府)
通判
知县(或县令)
(1)派文臣担任各地方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2)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施三年一换制,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2 集权之法——地方
制其钱谷(财政权)
◎北宋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使司
转运使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知州(或知府)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赋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必要支出以外,其余一切收归中央。
中央集权
空前强化
政策之变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神童诗》 (北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尚武
重文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3.1 以文抑武
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一朝,……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3.1 以文抑武
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3.2 发展科举
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营造浓厚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
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治理之变
四、王安石变法 4.1 旧治之弊
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北宋)包拯
冗官
材料二: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 ——蔡襄《论兵十事》
冗兵
材料三: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
冗费
积贫
积弱
四、王安石变法 4.2 新治之法
范仲淹像
庆历新政(1043-1045)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夭折。庆历新政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四、王安石变法 4.2 新治之法
王安石
宋神宗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不足法
变法精神
四、王安石变法 4.2 新治之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四、王安石变法 4.2 新治之法
变法的效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变法的结局?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
本课思维导图
“北宋的政治”
大宋之变
政策之变
[重文轻武的政策]
以文抑武
发展科举
→
→
文臣统兵,牵制武将
科举完善,文教昌盛
疆域之变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
统一
→
→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先南后北,局部统一
制度之变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集权之因
集权之法
→
相权制约皇权,“方镇太盛”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收精兵,夺其权,制钱谷
治理之变
[王安石变法]
旧治之弊
新治之法
→
“三冗”“两积”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习题演练
1.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他评价的是
A. 秦始皇赢政 B. 宋太祖赵匡胤 C. 汉高祖刘邦 D. 唐太宗李世民
2.北宋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B. 重文轻武,强化中央集权
C. 强枝弱干,虚内守外 D. 发展文教,改革科举
3.强化中央集权是北宋政治的典型特征。下列属于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①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职权 ②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③派文臣到地方担任各州县长官 ④陆续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