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洛阳城,悟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班别 姓名 学号
【时空坐标】 安史之乱
581年 隋 唐 五代十国
【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任务:细“察”洛阳城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唐之政治
材料一:
李世民忌洛阳皇宫紫微城太奢华,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及阙。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欲重修洛阳宫殿,被戴胄以“户口单弱、帑(tǎng)藏空虚”为由劝止;次年考虑到“洛阳土中,朝贡道均”再次发兵修缮,但被张玄素谏言:“袭亡隋之弊,恐甚于炀帝。”只好罢役停工。
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神童诗》(宋·汪洙)
探究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有怎样的治国思想?
2.据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有何共同点?
3.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过程,并谈谈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之经济
材料一:
据元《河南志》卷一记载,“……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荫,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 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
据杜宝《大业杂记》载,北市在唐初“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 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
材料二:
材料三:
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经济有什么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之民族关系
探究问题:
图中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关系?
唐之对外关系
材料一: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至东都洛阳,于应天门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此后多居东都接见万国来使,形成“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惯例。
材料二:
探究问题:
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哪些事件?
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唐之社会风气
探究问题:
这些图片反映唐朝有怎样的社会风气?
【课堂检测】
1.(2020广东)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2.(2018广东)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就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2017广东)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4.(2016广东)“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20深圳)“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 )
A.南北交通的发展 B.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西汉的大一统
6.“它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向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里的“它”是指(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陈胜、吴广起义 D.经济重心南移(共36张PPT)
作品讲述的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一群体态丰腴的小妮们叽叽喳喳地去赴宴表演,途中发生的趣事。
2021年河南春晚节目
《唐宫夜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游洛阳城,
悟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游洛阳城,悟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目录
一、 初“见”洛阳城
二、 细“察”洛阳城
三、 再“探”洛阳城
581年
618年
907年
960年
隋朝
建立
隋朝灭亡
朱温建后梁
唐朝建立
北宋建立
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
隋朝
时空坐标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
公元605年,隋炀帝令将作大匠宇文恺、杨素等营建东京(公元609年改称东都),公元606年正月,东京洛阳建成,历时10个月,每月使用二百万人。“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十二月冬至,隋炀帝开创我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在东京皇宫紫微城正殿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
公元610年上元节,隋炀帝召集世界各国君王到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奏乐者18000人,声传数十里,通宵达旦,端门灯火照耀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一、 初“见”洛阳城
请你仔细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1)写出A、B的名称和现在名称:
A.指今天的____________
B.指今天的____________
(2)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填字母并写出运河名称)
北京
杭州
涿郡
余杭
江南河
邗沟
通济渠
江南河→
F
邗沟→
E
通济渠
D
永济渠
一条大运河
两千多千米
三点
四段
五河
一、 初“见”洛阳城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巨大的建设工程需要雇用大量劳动力才能进行。工程每月动用了多达200万的劳力和工匠。大尺寸和髙质量的木材从南方选来,……运输过程中还需要每一到两里更换铁车轴,因此进度极慢,平均20到30里一天。
根据唐朝早期张玄素的计算,每根木材的运输需要花费数十万工作日。为了恪守皇家指定时间的要求,大量服役的劳力丧生,估计他们的死亡率达到40%到50%。
——熊存瑞:《隋炀帝与隋唐洛阳城的兴建》
据材料分析: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什么影响?
积极影响/意义/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一、 初“见”洛阳城
思考:1.隋炀帝如此大肆兴建、挥霍,物质基础从哪里来?
2.你觉得隋炀帝是个怎样的君王?
隋炀帝大事记
营建东都,奢华无比
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等大规模建设
多次征战,兵役繁重
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
开创科举制……
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结论
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皇之治”
581年
589年
605年
618年
907年
960年
隋朝
建立
隋朝
统一
开皇之治
隋朝灭亡
朱温建后梁
唐朝建立
北宋建立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
隋朝
时空坐标
材料:
李世民忌洛阳皇宫紫微城太奢华,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及阙。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欲重修洛阳宫殿,被戴胄以“户口单弱、帑(tǎng)藏空虚”为由劝止;次年考虑到“洛阳土中,朝贡道均”再次发兵修缮,但被张玄素谏言:“袭亡隋之弊,恐甚于炀帝。”只好罢役停工。
二、 细“察”洛阳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有怎样的治国思想?
吸取隋亡的教训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唐之政治
皇帝 内容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经济
选人 用人
形成治世局面
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打击敌对的贵族官僚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重视官吏考核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知人善任,广用贤才,虚心纳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和武举制度
任用重用贤能;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察的
重要科目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二、 细“察”洛阳城
三位君主的治国措施有哪些共同点?
整顿吏治,发展经济
任用贤能,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隋文帝
唐太宗
隋炀帝
武则天
唐玄宗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重要考察内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神童诗》(宋·汪洙)
思考: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门第
才能学识
据元《河南志》卷一记载,“……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荫,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 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
据杜宝《大业杂记》载,北市在唐初“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 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
商业繁荣
唐之经济
洛阳城遗址出土的唐三彩
曲辕犁
筒车
唐之经济
唐之经济
隋唐洛阳城内天堂遗址:天堂是武则天时期兴建的御用礼佛圣地
(2019广东)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C
(唐)阎立本《步辇图》
唐之民族关系
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唐之对外关系
走出去:①日本遣唐使②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至东都洛阳,于应天门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此后多居东都接见万国来使,形成“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惯例。
贞观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驻跸洛阳,
在紫微城仪鸾殿接见
取经归来的玄奘。
唐之对外关系
引进来: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唐朝女子骑马雕塑
《簪花仕女图》
《弈棋仕女图》
《马球图》
《蹴鞠图》
这些图片反映出唐朝有怎样的社会风气?
包容、开放
社会风气
(2020年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C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 )
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史
D
2.下列关于唐朝艺术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A.颜真卿是著名的唐朝书法家
B.阎立本的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C.柳公权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D.吴道子的代表作《步辇图》
A
文学艺术
581年
589年
605年
618年
755年
763年
907年
960年
隋朝
建立
隋朝
统一
开皇之治
隋朝灭亡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朱温建后梁
唐朝建立
北宋建立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
隋朝
时空坐标
平定叛乱
隋唐的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
二、 细“察”洛阳城
②要注重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要重视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④要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坚持改革开放;
思考:唐朝的兴盛对我国今天发展有什么启示?
⑤要重视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交往、对外交流、人才等方面回答】
①要加强政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三、 再“探”洛阳城
古都焕发新活力——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今年一季度,洛阳生产总值实现1277.5亿元,同比增长16.3%,较2019年同期增长10.6%,平均增速高于河南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河南日报洛阳新闻》
三、 再“探”洛阳城
随着各项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都城逐渐走出象牙之塔,让更多的社会大众通过它触摸历史,感受历史。
古都焕发新活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
“十四五”期间进行大遗址保护、历史风貌修复、名人名事研究等研究,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大遗址保护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利用数字科技实施“数字隋唐”、5G智慧景区、数字演艺等项目,力争到2025年年底,基本形成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格局,隋唐洛阳城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旅打卡地”。
文化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
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2020广东)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B
课堂检测
2.(2018广东)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就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B
3.(2017广东)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C
4.(2016广东)“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5.(2020深圳)“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 )
A.南北交通的发展 B.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西汉的大一统
B
6.“它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向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里的“它”是指(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陈胜、吴广起义 D.经济重心南移
B游洛阳城,悟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之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夺目的成就,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至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且已经上过一轮新课,对基础知识已经有基本了解,也具备一定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能力。但缺乏成体系的单元知识脉络,对于关键、重点问题仍有些模糊,本课教学时通过以练带讲、故事串讲等形式串连单元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形成单元知识脉络。
核心素养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正确认识历史叙述,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通过时间轴、读史等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锻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通过引入创设新情境,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强其史料实证能力。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2.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3.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4.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关系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 5.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重点难点 1.了解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繁荣开放的史实。 2.对开通大运河、科举制等事件的历史作用及主要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懂得隋唐时期的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片段,引出本课主线地点“隋唐洛阳城” 引出本课主线“洛阳”以及主题“隋唐时期”
时空坐标 1.展示时间轴,建立初步时空观念,了解隋唐的大致时间段,后续在知识梳理过程中逐步完善时间轴。 落实时空观念。
第一环节: 初“见”洛阳城 情境创设: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学生)来到隋唐洛阳城。 Part1:展示洛阳城城门图片 简述洛阳城的修建过程以及隋炀帝在洛阳城中举办的盛宴 Part2: 回顾隋唐大运河的基本知识点,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引导学生据材料回顾分析:大运河的开通带来的影响 Part3: 通过归纳展示隋炀帝的部分大事记,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对隋炀帝进行评价,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需要辩证地看问题,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去分析。 借此引出隋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皇之治”为隋朝奠定了物质基础。 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化身为“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讲解隋唐洛阳城,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隋唐洛阳城的同时,回顾隋朝历史。 通过对事件及人物的分析评价,引导学生掌握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分析阅读能力及唯物史观。
第二环节: 细“察”洛阳城 情境创设:简要了解“洛阳城”后,现在来到洛阳城内部,内部设有关于“唐朝”的展览。 Part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导学案,完成相应的问题探究。探究时间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小导游”上台为其他同学介绍该部分展览内容。 展览1:唐之政治 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及表格归纳等方式,回顾唐朝盛世的主要政治措施。 同时联系到科举制再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展览2:唐之经济 通过史料分析以及图片,回顾感受唐朝商业、手工业及农业上的发展盛况。 插播在洛阳城上演的《捣练图》动态视频以及隋唐洛阳城内天堂遗址,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唐朝经济繁荣昌盛的景象。 同时加入习题,讲练结合 展览3:唐之民族关系 通过《步辇图》回顾唐蕃关系,引申至唐朝的民族关系情况。 展览4:唐之对外关系 通过鉴真及玄奘的图片以及发生在隋唐洛阳城中的相关史实,同学们回顾相关知识点。 展览5:唐之社会风气 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回顾,讲练结合。 展览6:唐之文学艺术 通过题目练习回顾。 Part2: 通过时间轴及发展趋势简图,简要回顾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时间段史实。 通过回顾唐朝各方面的重要史实后,引导学生归纳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Part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的兴盛对我国今天发展的启示。 创设展览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再上台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时间轴及隋唐发展趋势简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对历史时段的总体认知。 以史为鉴,从隋唐时期史实中总结经验教训。
第三环节: 再“探”洛阳城 通过展示讲述当代洛阳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保护、活化利用的现状呈现出的良好态势,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引申出“四个自信”。 引导教育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