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剧变后东欧局部示意图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分布图
观察示意图,思考随着时代变迁,社会主义国家的数目和分布有何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壹
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索与发展
贰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1949年12月21日斯大林七十寿辰盛况空前,社会主义各国首脑纷纷前来道贺,资本主义国家也为之震撼。
思考1:
苏联为何要将寿辰大操大办?
思考2:
苏联凭何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并震撼西方世界?
首先,苏联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依靠计划经济,不仅未受过大损伤,反而形成完整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最后,二战后苏联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二战中苏联调度得当,成为抗击德国、推动二战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为苏联积累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威望;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跛脚的巨人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产量。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毛泽东在生日晚宴后表示,“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结合漫画与数据,思考此时苏联遭遇了怎样的困局?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0-1982.11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3-1991.12.25
斯大林的继任者为了进一步探索苏联的发展道路,进行持之以恒地改革。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改革
措施
局限
成效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经济: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得了一些成效。
经济: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政治: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①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②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②政治:取消……放弃……实行……③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抛弃……实行……。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苏联解体
放弃苏共执政党地位,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1986年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谈,它将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最后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结合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小组讨论谈谈对上述内容的理解。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一直是阻碍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其次,苏联主要领导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尝试从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调整,但究其根本都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最后,当政权移交至戈尔巴乔夫手中时,苏联已是积重难返,加之戈尔巴乔夫放弃苏共执政党地位、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直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乔治·瓦尼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战后期,苏联越出国境线作战,解放东欧国家的同时,一并将苏联模式植入。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以“苏联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向于苏联的社会结构。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东欧各国
苏南冲突
南: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捷:改领导体制,建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波:一五计
划,发展迅速
东德: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
匈:国民年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升,人民满意度较高
东欧剧变
剧:时间短,范围广
变: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苏联改革屡屡碰壁而终致解体,并引发东欧剧变?
材料一: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提出了各种有关苏联垮台的解释,但占上风的解释只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苏联垮台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另一种解释强调民众对该体制自下而上的反对。一些苏联官员抱怨说,外来压力动摇了苏联。旧政权的其他拥护者提到了苏联内部高层的背叛。
——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材料二: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成了决定苏联命运的一个特殊的政治因素,在改革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摧垮了联盟大厦。苏联的解体,与历史上没有很好解决民族问题直接有关。
——左凤荣《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材料三:东欧国家需在改革和苏联容忍度内小心行走。一旦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根本制度时,东欧国家的改革无不以夭折告终。
——王一诺《不同文化体的对视:中东欧与俄罗斯关系及其与中国的镜像研究》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22日)
苏联模式的弊端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民众对民主和美好生活的渴求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局与改革
有人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那苏联不改革是否可以免于解体?
合作讨论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坚定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
社会主义制度需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索与发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6-1976年
经历严重曲折
“两弹一星”等成就
1971年
重返联合国
1972年
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
1978-至今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索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率
外汇
储备量
疫情防控成效
2020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至32165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2020年我国GDP14.7万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控制新冠疫情最成功的国家。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索与发展
“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胡绳
为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却能改革成功?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动摇!
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与改善民生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