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语文第二单元全部学案同步练习及单元测试[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三上语文第二单元全部学案同步练习及单元测试[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2-07 21:17:00

文档简介

《记听风楼》
一、学习要点
  读罢冯亦代先生的《记听风楼》,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刘禹锡的《陋室铭》;仔细品味,会发现:这听风楼比那陋室更陋,这作者比那作者的情趣更高。
  学习本文,除注意基础知识的把握外,应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作者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进而把握小楼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境界与情感。
  一、你能用三个字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听风楼的特点吗?能以具体的内容对三个字分别给予解释吗?
  听风楼的特点是小、破、旧。
  小:纵横不过十五平方米,兼作工作室、卧室、会客室和餐室。
  破:承受四面八方的来风,门、窗之不严实、质地之不好可想而知。
  旧:50年代初置办的书桌、饭桌兼写作用桌,两用桌随时有散架的危险。两把旧折椅、几张板凳。
  二、文中写道“女儿”“强作主张要我买了两把沙发椅”,“这是我最阔气的家具了”。这一叙述是否与全文所叙听风楼的小、破、旧的基调不和谐?为什么?
  并非不和谐。
  一方面,由这“最阔气的”极普通的家具,读者可以想象、体会其它家具的旧,起到以阔衬不阔的作用,犹如以听得见针掉地之声衬静一样;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作者爱女儿的亲情,更表现了作者的“安贫”,而并非对贫有什么别的想法与行为。
  三.文中有一处文字,对作者的安贫乐道的原因从一个角度做出了集中的解答,你能在阅读全文后把这处文字写出来吗?
  比之当年在干校伏在桌上写交待,条件优越,心情也就大为不同了。
二、《记听风楼》同步测试
窗体顶端
  一、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妨碍(ài)  角落(luò)  汇聚(jù)   依恋(liàn)
  B.餐(cān)室 收藏(cáng)  凌(líng)乱  泄(xiè)露
  C.折叠(dié) 怜(lián)爱  沙发(fā)   枯涩(sè)
  D.货铺(pù)  汹(xōng)涌  惟恐(kǒng)  拍摄(shè)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二、不含错别字的是( )
  A.诩诩如生 针锋相对 出言不逊 安贫乐道
  B.偃旗息鼓 狡猾奸诈 声名狼藉 首当其冲
  C.一损俱损 查无消息 虚无缥缈 思潮起伏
  D.趋炎附势 游木骋怀 营私舞弊 包罗万象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三、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B.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C.风遇到防护林的时候,速度就减少了一倍。
  D.小明今年能否考上重点中学还是一个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四、从短语的结构和内容看,填入空格中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要把北京建成经济发达、( ),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
  A.繁荣的文化、优美的环境
  B.文化繁荣、环境优美
  C.文化和环境、繁荣而优美
  D.繁荣文化、美化环境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五、联系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记听风楼》是一篇文风朴实的叙事散文,作者如数家珍般介绍自己的陋室,虽然听得四面八方风,但因能自由的读书、写作而感到知足、幸福。
   √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②听风楼“四面听风”、“一室多用”,简陋而局促,确实说不上美。但它毕竟使作者有一个能读书、写作的地方,与曾被夺自由的一段相比,已经很不错了,因此作者虽然出于无奈,对听风楼也感到很满意了。
   √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③“因此我不但不讨厌这有时如巨雷轰鸣的风声,反而对它有所依恋。”一句,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强调了“如巨雷般轰鸣的风声”并不令我讨厌,“反而对它有所依恋”。
   √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④“书架之外,便是堆在床头床脚的书刊,堆得已如七宝楼台,再无片纸可以插入了。”一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屋中的拥挤。
   √       ×
窗体底端
参 考 答 案
  一、D
  解析:D.汹(xiōng)涌
  二、B
  解析:A.栩栩如生 C.杳无消息 D.游目骋怀
  三、D
  解析:
  A.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搭配不当, “提高”与“风气”不搭配, 可与“意识”搭配。)
  B.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谓语和宾语不搭配,“歌声”改成“歌曲”。)
  C.风遇到防护林的时候,速度就减少了一倍。(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一倍”可改成“一半”。)
  四、B
  解析:该句前面的词语“经济发达”是主谓短语,因此括号所填内容也应该是主谓短语,因此选B。
  五、①√ ②×原句的分析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了。 ③×身居这样的小楼,给人动荡不安的感觉,而作者却可以在这风潮澎湃中思潮起伏,文思泉涌,因此,我不但不讨厌这有时如巨雷轰鸣的风声,反而对它有所依恋。 ④√
三、中考解析
1、下面句子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他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     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     得到了老师的赞同,     这个方案切实可行。
   A.不但  而且  因为   B.不是  而是  那么
   C.不是  就是  因而   D.既然  而且  所以
【考点】: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
【分析】:答案为A项。所给句子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因果关系,前果后因,第二层是递进关系。所以选择A项。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支《明天会更好》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B.语言是否通顺是评定好文章的标准之一。
  C.通过刻苦学习,使他的成绩有了提高。
  D.由于老师平时经常对他关心、鼓励,所以他半年来进步很快。
【考点】:辨析病句
【分析】:答案为D项。A句中定语“这支”和中心语“歌声”搭配不当,可以将“这支”删去;B句“是否通顺”与“评定好文章的标准”,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可改为“语言通顺是评定好文章的标准之一”;C句是成分残缺,句中“刻苦学习”作介词“通过”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导致本句主语残缺,可以把“通过”删去,也可以将“使”删去。
四、课外拓展-----名人读书方法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白寿彝的“研读”法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初三上开明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检测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①鲁迅先生的____篇小说《孔乙己》选自小说集《________》,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_______》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一篇讨伐_____制度和______文化的战斗檄文。
  ②《范进中举》选自_______体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朝小说家。
  ③从文学体裁的角度看,《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共性是:都是__________。
  ④台湾作家_______的《_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的散文。
  ⑤散文《记听风楼》的作者是________先生。
 2.试从词、短语的角度把本单元的几个课题区分开。
  ①孔乙己(    )
  ②范进中举(    )
  ③我的空中楼阁(    )
  ④记听风楼(     )
 3.下面几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旁晚  荤菜  踱进  污人清白
  B、恳求  服辨  报帖  游目骋怀
  C、婀娜  不逊  桑锌  首当其冲
  D、枯涩  无俚  轩敞  老态龙钟
 4.下面红色字的注音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阔绰chuò  羼水chàn  荐头jiàn  间或jiàn
  B、打折shé  绽出dìng  相公xiàng  带挈qiè
  C、腆着tiǎn  解元jiě   兀自wù    绾结wǎn
  D、休憩qì   宁谧bì   锭子dìng  讳忌huì
 5.分析下面的复句。
  ①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②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③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④靠西墙原来放着两把折椅,去年女儿感到坐在这两把椅子上实在不舒服,便强作主张要我买了两把沙发椅。
  三.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①这段文字,描写了孔乙己的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②文中体现孔乙己身份的语言是_________ (四字以内),体现孔乙己地位的语言是__________(四字以内)。
  ③文中体现孔乙己本可以凭劳动生活的语言是________(四字以内)。
  ④文中体现孔乙己贫穷的语言是(分条回答):
  a:
  b:
  c:
  ⑤文中体现孔乙己懒的语言是什么?
  2.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①结合语境解释红色词的意思。
  a.计较
  b.狠:
  ②胡屠户的手疼将起来,巴掌再也弯不过来,原因是什么?
  ③胡屠户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
  ①短 《呐喊》《狂人日记》封建 封建
  ②章回体 《儒林外史》吴敬梓  清
  ③小说
  ④ 李乐薇 《我的空中楼阁》 托物言志
  ⑤ 冯亦代 
  2、
  ①词 ②主谓短语 ③偏正短语 ④动宾短语
  3、D 
  4、A 
  5、
  ①~,|(转折)~,‖(并列)~。
  ②~,~,~。并列复句
  ③~,~;|(并列)~,~;|(并列)~,‖(因果)~,~。
  ④~,|(并列)~,‖(因果)~。
  二.
  1、
  ①外貌 语言
  ②穿长衫 站着喝酒 
  ③身材高大 
  ④a.站着喝酒 b.青白脸色 c.长衫又脏又破 
  ⑤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
  ①a.追究 b.厉害 
  ②主要是心理作用,胡屠户原本不敢打范进一个巴掌,在众人劝说下壮着胆子才打了一下,因而觉得疼将起来,巴掌再也弯不过来。
  ③说明他又迷信,又对如今的范进刮目相看,唯恐敬的不够。
  答案简析
  本单元阅读题的回答,关键在于:一、对全文了解。二、切实读懂相关语段。《范进中举》
一、学习要点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在他父亲一代开始衰落。他自己早年也热衷于科举,曾考取秀才,但未中举,同时在与官僚、绅士的交际中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特别是在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中,对现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些对他的创作都很有影响。正如鲁迅所说:“吴敬梓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
(二)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它以揭露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的罪恶为中心,旁及官僚制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熟,语言准确、精炼而富于形象性,讽刺手法尤其突出,其中重点刻画了范进、周进、严贡生、马二先生等人物。小说的结构虽说是长篇,其实却是几个短篇的连缀,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这样能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故事,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全书共五十五回。
(三)关于人物:
1、范进是怎样一个人物?
范进是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对他的描写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他悲苦辛酸的命运,一是他卑怯屈辱的性格。这两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都同他热衷功名富贵却又长期落第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穷得绝粮断炊,连老婆和老母亲都不能养活,这便招致丈人胡屠户和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笑;而这遭人白眼的处境,又形成他自轻自贱、逆来顺受、“唯唯连声”那样怯儒、卑微和屈辱的性格。他的性格反映出科举重压下落第文人的辛酸悲苦。
2、范进为什么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心理变态的表现。
3、课文是怎样淋漓尽致地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的?
(1)反复强调他带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如写他一再拍手,一再大笑,连喊“中了”。起先,对着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接着就“笑着”“往门外飞跑。”“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后来,在集上还“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2)夸张地写他在路上的一副狼狈相,如“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后来,胡屠户追到集上,见范进“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
  作者写范进的这种丑态,不但传神地刻画了唯功名是求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而且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4、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物?
胡屠户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并不是阴险毒辣的坏人,对女婿也未存伤害之心。他的庸俗浅薄、对女婿的前倨后恭以及许许多多丑态都有其社会根源。小说第一段写范进进学后,胡屠户搬出一些“规矩”、“体统”,“教导”新秀才不要与“平头百姓”“平起平坐”以及后来对女婿中举后毕恭毕敬、低声下气的丑陋表演,都说明胡屠户对功名富贵的崇拜与向往,反映出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上扩散,不仅入科场的读书人,就连操刀杀猪的胡屠户也中毒极深。
5、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如何?有什么具体表现?为什么?
他和范进素不相识,由于范进中了举,所以他主动登门拜访,百般拉拢,讲了一连串客套话,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极尽讨好之能事。这是因为范进中举后,取得了当官做老爷的资格,日后飞黄腾达,有财有势,张乡绅可以把他作为靠山,相互勾结。张乡绅不早不晚,正好在这时拜访送礼,是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我们由此可见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虚伪肮脏的灵魂。
(四)关于本文对比手法:
思考: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指示主题思想。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通过人物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了良好讽刺效果。
二、《范进中举》同步测试
窗体顶端
一. 按拼音写出生字。
  1. 作yī   2. wù 自  3. zuàn 紧   4. wǎn 头发 
5. tú 户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6. hún 家  7. 醉xūn xūn   8. tiǎn 着  
9. pán chan   10. 商zhuó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二、选择字词填空:(请填写大写英文字母)
  1. 屠夫横披了衣服, (A 挺、B 鼓、C 腆)着肚子去了。
  2.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一步一 (A 跌、B 歇、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 (A 漂亮、B 华贵、C 轩敞),也还干净,就 (A 给、B 送、C 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 (A 看望、B 请教、C 留心)些。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三、填空。
  本文节选自《 》第三回,作者是 朝的 。他写的这部书是 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四、阅读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1. 本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是( )
  A. 有特征性的语言
  B.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
  C. 有特征性的动作、神情
  D.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2. 作者如此写范进的目的是( )
  A. 揭露他灵魂被腐蚀、被扭曲变形
  B.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C. 揭露了当时腐朽庸俗对社会现实
  D. 刻画了唯功名是求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参 考 答 案
  一、1.揖 2. 兀 3. 攥 4. 绾 5. 屠 6. 浑 7. 醺醺 8. 腆 9. 盘缠 10. 酌 
  本题考查对字的识记。
  二、1. C  2. C  3. C, B,B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
  三、儒林外史 清  吴敬梓 章回
  四、
  1.D 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比较明显,表情体现在“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上。
  2.D 前三个答案都不完整。
三、中考解析
  1.下列词语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试卷  卷宗  开卷有益   B、间接  间谍  亲密无间
  C、强大  强调  强词夺理   D、处分  处理  设身处地
【考点】: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分析】:答案为C项。A项中的三个“卷”字都读“juàn”;B项中的三个“间”字都读“jiàn”;D项中的三个“处”都读“chǔ”;C项中“强大”“强调”中的“强”都读“qiáng”,“强词夺理”中的“强”读“qiǎng”,是“勉强”的意思。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
  B.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
  C.《范进中举》节选自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D.《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个富有正义感、粗中有细的人物。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C项。C项说法不正确,《范进中举》并不是节选自《聊斋志异》,而是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作者是吴敬梓。
四、课外拓展 ------《儒林外史》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话说众回子因汤知县枷死了老师父,闹将起来,将县衙门围的水泄不通,口口声声只要揪出张静斋来打死。知县大惊,细细在衙门里追问,才晓得是门子泄漏风声;知县道:“我再不对,到底是一县之主,他敢对我怎样!设或闹了进来,看见张世兄,就有些开交不得了。如今须是设法先把张世兄弄出去,离了这个地方才好。”忙唤了几个心腹的衙役进来商议;幸得衙门后身紧靠著北城,几个衙役先溜到城外,用绳子把张、范二位系了出去。换了蓝布衣服、草帽、草鞋,寻一条小路,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连夜找路回省城了。
这里学师典史,俱出来安民,说了许多好话,众回子渐渐的散了。汤知县把这情由,细细写了个禀帖,禀知按察司。按察司行文书檄了知县。汤奉见了按察司,摘去纱帽,只管磕头;按察司道:“论起来,这件事你汤老爷也太轻率些;枷责就罢了,何必将牛肉堆在枷上?这成何刑法?但此刁风也不可长,我这里少不得捉几个为头的,尽法处置。你且回衙门去办事,凡事须要斟酌些,不可任性。”汤知县又磕头道:“这事是卑职不是;蒙大老爷保全,真乃天地父母之恩,此后知过必改。但大老爷审断明白了,这几个为头的人,还求大老爷发下卑县发落,赏卑职一个脸面。”按察司也应承了。知县叩谢出来,回到高要。
过了些时,果然把五个为头的回子判成‘奸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发来本县发落。知县看了来文,挂出牌去。次日早晨,大摇大摆的出堂,将回子发落了。正要退堂,见两个人进来喊冤,知县叫带上来问。一个叫做王小二,是贡生严大位的紧邻,去年三月内严贡生家一口才生下来的小猪,走到他家去,他慌忙送回严家。严家说,猪到人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逼著出了八钱银子,把小猪就卖给他。这一口猪,在王家已养到一百多斤,不想错走到严家去,严家把猪关了。小二的哥王大走到严家讨猪,严贡生说,猪本来是他的,要讨猪,照时值估价,拿几两银子来领了猪去。王大是个穷人,那有银子,就同严家争吵了几句,被严贡生的几个儿子,拿拴门的闩,杆面的杖,打了一个臭死,腿都打折了,睡在家里,所以小二来喊冤。
知县喝过一边,带那另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那人是个五六十岁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人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每月三分钱,写借约,送在严府。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走上街来,遇著个乡里的亲眷,他说有几两银子借与小的交个几分数,再下乡去设法,劝小的不要借严家的银子。小的交完钱粮,就同亲戚回家去了。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向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息钱。小的说:‘并不曾借本,何得有利?’严乡绅说,小的若当时拿回借约,他可把银子借与别人生利;因不曾取约,他将二十两银子也不能动,误了大半年的利钱,该是小的出。小的自知不是,向中人说,情愿买个蹄酒上门去取约;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驴儿和米同梢袋,都叫人拿了回家,还不发出借据来。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大老爷做主!”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实在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严贡生,严贡生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严贡生已是不在家了,只得去找著严二老官。二老官叫做严大育,字致和,他哥字致中,两人是同胞弟兄,却在两个宅里住。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严致和见差人来说此事,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见哥哥又不在家,不敢轻慢。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忙打发小斯去请两位舅爷来商议。他两个阿舅姓王,一个叫王德,是学府禀膳生员;一个叫王仁,是县乐禀膳生员;都做著极兴头的馆,铮铮有名。听见妹丈请,一齐走来。严致和忙把这件事从头告诉一遍:“现今出了差票在此,怎样料理?”王仁笑道:“今兄平日常说同汤公有交情的;怎么这一点事就吓走了?”严致和道:“这话也说不尽;只是家兄而今两脚站开,差人却在我家里吵闹要人,我怎能丢了家里的事,出外去寻他?他也不肯回来。”王仁道:“各家门户,这事究竟也不与你相干。”
王德道:“你有所不知,衙门里的差人,因妹丈有碗饭吃;他们做事,只拣有头发的抓,若说不管,他就更要的人紧了。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请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谅这也没有多大的事。”王仁道:“不必又去求人,就是我们愚兄弟两个去寻了王小二、黄梦统,到家替他分说开;把猪还给王家,再拿些银子,给他医那打坏了的腿;黄家那借约,查了还他。一天的事,都没有了。”
严致和道;“老舅说的也是,只是我家嫂也是个糊涂的人,几个舍侄,就像生狼一般。 也不听教训。他怎肯把这猪和借约拿出来?”王德道:“妹丈,这话也说不得了。假如今嫂令侄拗著,你认晦气,再拿出几两银子,折个猪价,给了姓王的;黄家的借约,我们中间人立个字据给他,说寻出作废纸无用。这事才得解决,才得耳根清净。”当下商议已定,一切办得妥当。严二老官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官司已了。
过了几日,料理了一席酒,请二位舅爷来致谢;两个秀才,拿班作势,在馆里又不肯来 。严致和吩咐小斯去说;“奶奶这些时身体不舒服。今日一者请吃酒,二者奶奶要同舅爷们谈谈。”二位听见这话,方才来。严致和即刻迎进厅上。吃过茶,叫小斯进去通知奶奶,丫鬟出来,请二位舅爷。
进到房内,抬头看见他妹子王氏,面黄肌瘦,怯生生的。路也走不全,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粟子、办围碟。见他哥哥进来,放下手边的事过来相见。奶妈抱著妾生的小儿子, 年方三岁,带著银项圈,穿著红衣服,来叫舅舅。二位吃了茶,一个丫鬟来说:“赵新娘进 来拜舅爷。”二位连忙道:“不劳罢!”坐下说了些家常话,又问妹子的病。总是虚弱,该多用补药。
说罢,前厅摆下酒席,让了出去上席;叙些闲话,又提起严致中的话来。王仁笑著向王德道:“大哥!我倒不解他家老大那宗文笔,怎会补起禀来的?”王德道:“这是三十年前的话。那时宗师都是御史出身,本是个员吏出身,知道什么文章!”王仁道:“老大而今越发离奇了我们至亲,一年中也要请他几次,却从不曾见他家一杯酒。想起还是前年出贡竖旗杆,在他家里扰过一席酒。”王德愁著眉道:“那时我不曾去。他为出了一个贡,拉人出贺礼,把总甲地方都派分子,县里狗腿差是不消说,弄了有一二百吊钱。还欠下厨子钱,屠户肉案子上的钱,至今也不肯还。过两个月在家吵一回,成甚么模样!”
严致和道:“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逐日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家兄寸土也无,人口又多,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稀烂。上顿吃完了,下顿又在门口赊鱼。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而今端了家里梨花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你说这事如何是好!”二位哈哈大笑。笑罢,说:“只管讲这些混话 ,误了我们吃酒。快取骰盆来!”
当下取骰子送与大舅爷:“我们行状元令。两位舅爷,一人行一个状元令,每人中一回状元,吃一大杯。”两位就中了几回状元,吃了十几杯。却又古怪,那骰子竟像知人事的, 严监生一回状元也不曾中,二位拍手大笑。吃到四更尽鼓,跌跌撞撞,扶了回去。
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渐渐的重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总不见效 。看看卧床不起。生儿子的妾在旁侍奉汤药,极其殷勤;看他病势不好,夜晚时,抱了孩子在床脚头坐著哭泣,哭了几回。
那一夜道:“我而今只求菩萨把我带了去,保佑大娘子好了罢。”王氏道:“你又疑了 !各人的寿数,那个是替得的?”赵氏道:“不是这样说。我死了值得甚么。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他爷四十多岁,只得这点骨血;再娶个大娘来,各养的各疼。自古说:‘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这孩子料想不能长大,我也是个死数。不如早些替了大娘去,还保得这孩子一命。”王氏听了,也不答应。赵氏含著眼泪,逐日煨药煨粥,寸步不离。一晚,赵氏出去了一会,不见进来;王氏问丫鬟道:“赵家的那里去了?”丫鬟道 :“新娘每夜摆个香桌在天井里,哭天求地,他要替奶奶,保佑奶奶就好。今夜看见奶奶病重,所以早些出去拜求。”王氏听了,似信不信。
次日晚间,赵氏又哭著讲这些话;王氏道:“何不向你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严致和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 “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王氏摇手道:“这个也随你们怎样做去。”严致和就叫人极早去请了舅爷来,看了药方,商量再请名医。说罢,让进房内坐著,严致和把王氏如此这般意思说了,又道:“老舅可亲自问令妹。”两人走到床前, 王氏已是不能言语了;把手指著孩子,点了一点头。两位舅爷看了,把脸木丧著,不吭一声 。
须臾,让到书房里用饭,彼此不提这话。吃罢,又请到一间密屋里,严致和说起王氏病重,掉下泪来道:“令妹自到舍下二十年,真是弟的内助;如今丢了我,怎生是好!前日还向我说,岳父岳母的坟,要修理。他自己积的一点东西,留给二位老舅作个纪念。”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 二位双手来接。严致和又道:“却是不可多心,将来要备祭桌,破费钱财,都是我这里备齐 ,请老舅来行礼。明日还拿轿子接两位舅奶奶来,令妹还有些首饰,留为纪念。”交待完毕 ,仍旧出来坐著。外面有人来访,严致和陪客去了。回来见两位舅爷哭得眼皮红红的。王仁道:“方才同家兄在这里说,舍妹真是女中丈夫,可谓王门有幸;方才这一番话,恐怕老妹 丈胸中也没有这样道理,还要恍恍惚惚,疑惑不清,枉为男子。”王德道:“你不知道,你这一位如夫人,关系你家三代;舍妹殁了,你若另娶一人,磨害死了我的外甥,老伯、老伯母在天不安,就是先父母也不安了。”王仁拍著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了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严致和道:“恐怕寒族多话。”两位道:“有我两人作主。但这事须要大做;妹丈,你再出几两银子,明日只做我两人出的;备十几席,将三党亲戚都请来,趁舍妹见你两口子同拜天地祖宗 ,立为正室。谁人再敢放屁?”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二位喜形于色去了。
过了三日,王德、王仁,果然到严家来,写了几十副帖子,遍请诸亲六眷。择个吉期,亲眷都到齐了,只有隔壁大老爹家五个亲侄子,一个也不到。
众人吃过早饭,先到王氏床面前写立王氏遗嘱,两位舅爷王于据、王于依都画了字。严 监生戴著方巾,穿著青衫,被了红稠;赵氏穿著大红,戴了赤金冠子,两人双拜了天地,又拜了祖宗。王于依广有才学,又替他做了一篇告祖的文,甚是恳切。告过祖宗,转了下来。 两位舅爷叫丫鬟在房里请出两位舅奶奶来。夫妻四个,齐铺铺请妹丈、妹子转在大边,磕下头去,以叙姊妹之礼;众亲眷都分了大小,加上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妇、丫鬟使女,黑压压的几十个人,都来向主人、主母磕头。赵氏又独自走进房内,拜王氏做姊姊,那时王氏已发昏去了。
行礼已毕,大听、二厅、书房、内堂屋男客与女客,共摆了二十多桌酒席。吃到三更时分,严监生正在大听陪著客。奶妈慌忙的走了出来说道:“奶奶断气了!”严监生哭著走了进去;只见赵氏扶著床沿,一头撞去,已经哭死了。众人且扶著赵氏,灌开水。撬开牙齿,灌了下去。灌醒了时,披头散发,满地打滚,哭得天昏地暗,连严监生也无可奈何。
管家都在厅上,女客都在堂屋候殓,只有两个舅奶奶在房里,乘著人乱,将些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连赵氏方才戴的赤金冠子,滚在地下,也拾起来藏在怀里。严监生慌忙叫奶妈抱起儿子来。拿一匹麻替他披著。那时衣衾棺椁,都是现成的;入过了殓,天才亮了 。灵柩停在第二层中堂内,众人进来参了灵,各自散了。
次日送孝布,每家两个。第三日成服,赵氏定要披麻带孝,两位舅爷断然不肯道:“ ‘名不正则言不顺’你们此刻是姊妹了;妹子替姊姊只带一年孝,穿细布孝衫,用白布孝箍 。”议礼已定。报丧出去。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
赵氏感激两位舅爷入于骨髓;田上收了新米,每家两石、腌冬菜每家也是两石,火腿每家四只,鸡鸭小菜不算。不觉到了除夕,严监生拜过了天地祖宗,收拾一席家宴。严监生同赵氏对坐,奶妈带著儿子坐在底下。吃了几□酒,严监生掉下泪来,指著一张橱里,向赵氏说道:“昨日典□内送来三百两利钱,是你王氏姊姊的私房;每年腊月二十七八日送来,我 就交给他,我也不管他在那里用。今年又送这银子来,可怜就没人接了!”
 赵氏道:“你也别说大娘的银子没用处,我是看见的;想起一年到头,逢时遇节,庵里师姑送盒子,卖花婆换珠翠,弹三弦琵琶的女瞎子不离门,那一个不受他的恩惠?况他又心 慈,见那些穷亲戚,自己吃不成,也要给人吃;穿不成的,也要给人穿;这些根子,够做甚么?再有些也完了!倒是两位舅爷,从来不沾他分毫。依我的意思,这银子也不必用掉,到 过了年替奶奶大大的做几回好事。剩下来的银子,料想也不多,明年是科举年,就是送给两 位舅爷做盘程,也是该的。”严监生听著他说。桌子底下一个猫就趴在他腿上。严监生一脚踢开了,那猫吓的跑到房内去,跳上床头。只听得一声大响,床头上掉下一个东西来,把地板上的酒坛子都打碎了。拿烛去看,原来那瘟猫,把床顶上的板,跳蹋了一块,上面掉下一 个大竹篓子来;靠近看,只见一地黑枣子拌在酒里,蔑篓横放著。两个人才扳过来,枣子底 下,一封一封,桑皮纸包;打开看时,共五百两银子。严监生叹道:“我说他的银子那里就肯用完了?像这都是历年积聚的,恐怕我有急事好拿出来用的;而今他往那里去了!”一回哭著,叫人扫了地。把那乾枣子装了一盘,同赵氏放在灵前桌上;伏著灵床前,又哭了一场 。
因此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过了灯节后, 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著,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后来就渐渐饮食少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赵氏劝他道:“你心里不自在,这家务事就丢开了罢。”他说道:“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那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 每日只吃两碗粥汤,卧床不起。等到天气和暖,又勉强进些饮食,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挨过长夏,立秋以来,病又重了,睡在床上。想著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 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那一日早上吃过药,听著萧萧落叶打得窗子响,自觉得心里虚怯,长叹了一口气,把脸朝床里面睡下。赵氏从房外同两位舅爷进来问病,就辞别了到省城里乡试去。严监生叫丫鬟 扶起来,勉强坐著。王德、王仁道:“好几日不曾看妹丈,原来又瘦了些,喜得精神还好。 ”严监生忙请他坐下,说了些恭喜的话,留在房里吃点心。讲到除夕晚里这一番话,便叫赵 氏拿出几封银子来,指著赵氏说道:“这倒是他的意思,说姊姊留下来的一点东西,送给二 位老舅添著做恭喜的盘费。我这病势沉重,将来二位回府,不知可否会得著!我死之后,二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著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两位 接了银子,每位怀里带著两封;谢了又谢,又说了许多安慰宽心的话,作别去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 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 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 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窗体底端《孔乙己》
一、学习要点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称赞《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学习本文内容:
  首先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划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字典注音、解释。
(一)字
1、读准红色字的音
傍午( ) 踱进( ) 咸亨( )
  侍候( ) 荐头( ) 绰号( )
2、多音多义字
┍       ┍       ┍
  涨┤      间┤      和┤
   ┕       ┕       ┕
(二)词
1、解词
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2、积累
惋惜  皱纹  不屑置辩  颓唐  好喝懒做
(三)分析小说人物:
关于孔乙己:
  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 孔

己 短衣
房里 柜外
坐喝 站喝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课文用短短的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2、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一出场,写他“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的伤痕”是虽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虚度的记录;又脏又破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当他蘸着酒在柜台上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可看到他的长指甲,说明他四体不勤,不从事劳动。总之,孔乙己既不是养尊处优的阔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从外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最后一次出场,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在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要“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经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而且断断续续。此时的孔乙己肉体上、精神上都已彻底坍塌,预示着悲剧结局即将来临。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惨景,鲜明而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弱小者的罪行。
  3、找出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思考:文章中哪些动作描写最精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
  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掌拒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既说“又”就不止一次;既说“新伤疤”必有旧伤疤。说明他经常被人殴打。然而孔乙己并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他的不可轻侮的“尊严”,是对挑逗者无声的回击。“排”字写的是动作,表现的却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当他把九文大钱放在手心,用拇指一个一个的将钱用力推出,摁在柜台上时,可以想见他心里、脸上是十分得意的。
  这时的孔乙己也算得“阔绰”,但好景不长,果然他最后一次去买酒,境遇大不如前。文中写道:“一天下午……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又说道,‘温一碗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真是一幅多么凄惨的图画啊!作者不仅从他的衣着(该穿棉袄的时令,而他只能穿件破夹袄)来表现他经济地位的跌落,而且更为传神的是,用“排出九文大钱”的一个“排”字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而且在数目上,前次是“九文”,这次只是“四文”,还是乞求酒店给温一碗酒。这两个动作围绕着一个“钱”字,不仅写出孔乙己经济地位每况日下,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特征。
  4、找出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许多话只能出孔乙己之口。当酒客们看他居然“排出”大钱来买酒而不理睬众人时,就加强攻势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先前说“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只是含沙射影,现在是单刀直入,而且故意高声叫嚷。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无声战有声了,于是睁大眼睛说:“你怎么污人清白?”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白”,这是孔乙己独有的语言,可惜的是由于他并不“清白”,所以语言虽雅,却缺乏力量。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凭实据面前,还要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与“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此外,象“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与穷酸十足。
(四)思考:
1、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2、各种人是如何取笑孔乙己的?应怎样理解?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二、《孔乙己》同步测试
窗体顶端
1、 对句中红色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母亲)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周到地帮助别人)
  B.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指人的精神委靡不振)
  C. 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这里指规矩)
  D.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意思是慢慢地走进)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二、选择恰当的句子,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今天晚上电影放映队要来赵庄,村里像过节似的,笼罩在喜悦的气氛中。天刚黑,空场上正对银幕摆着的大大小小的椅子和凳子,_________________。
  A. 来看电影的男女老少就抢占完了它们
  B. 来看电影的男女老少就把它们都抢占完了
  C. 不得不被来看电影的男女老少抢占完
  D. 就被来看电影的男女老少抢占完了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三、选词填空
  1、掌柜说,样子太傻,怕( )( A照顾  B 管理   C 侍侯 )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2、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 )( A无聊  B轻闲   C重要)职务了。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四、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 )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孔乙己到店,( )可以笑几声,( )至今还记得。
  A、也  只有  才  所以     B、又  只有  才  于是
  C、也  只要  就  于是     D、又  只要  就  所以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五、关于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是( )
  A、《孔乙己》、《故乡》这两篇小说,均选自鲁迅先生的《呐喊》。
  B、小说是以构思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情节包括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等部分。
  C、《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参 考 答 案
一、 A
  解析:周济:给人物质上的帮助。
  二、D
  解析:这段最后一句的主语是椅子,所以应该用被动句式使上下句衔接紧密。
  三、 1、C   2、A
  四、 A
  五、正确答案:B
  解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时候,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三、中考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似一天,看着将近初冬;我整天的烤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②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③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具体写出这段文字中的记叙要素。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_______
  ③人物:_______________④事件:_______________
  (2)文中标有①②③的带横线的语句各主要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在括号里填写出来。
  ①句( ) ②句( ) ③句( )
  (3)当掌柜问孔乙己“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时,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孔乙己的话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
  A.悲痛已极,说不出话   B.遮掩躲闪,惟恐张扬
  C.满腹心酸,欲言又止   D.有气无力,痛苦不堪。
  (4)“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句中“摸”这一动词准确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_______________。
  (5)末句说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离开酒店,上文还有几处写到众人的笑。阅读有关语句,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只知道哄笑取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小说的综合阅读能力
【分析】:这是课内的小说选段,材料比较熟悉,可以先看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选文。
  (1)①时间:将近初冬的一个下午,或:一天的下半天;
     ②地点:酒店,或:咸亨酒店;
     ③人物:孔乙己、掌柜、我;
     ④事件:孔乙己在酒店喝酒。
  (2)①“脸上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等表明是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语言描写
     ③“摸”“放”表明是行动描写(或动作描写)
  (3)“低声”“跌断,跌,跌……”等词语体现了孔乙己遮掩躲闪,惟恐张扬的样子。应该选B项。
  (4)衣袋里钱已极少,生活已到了穷困不堪的地步。
  (5)①人们对不幸者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而且哄笑取乐表现出了民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②以笑写悲,使悲剧更添悲凉意味。
四、拓展----浅谈《孔乙己》一文的神态描写 ?
孟献红
  鲁迅小说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极简炼,却意蕴深刻,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的灵魂。《孔乙己》一文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种“勾灵魂”的艺术手法的典型。?
 “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孔乙己是封建末世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他穷困潦倒而又保持着读书人的矜持;他好吃懒做,偷人家的东西常被挨打,弄得斯文扫地,脸上的伤疤就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人们笑他偷窃挨打时,他先是故作镇静,置之不理,继而“睁大眼睛”。被人证实时,还要“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为自己辩解,充分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特征和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自己偷窃劣行的困窘心理。?
  “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
  孔乙己早年读过书,没有进学,他以读书人为荣耀,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别人戏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表现他因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识泰山”的神气。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热衷于功名科举,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没有进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这浮现在孔乙己脸上的“颓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这块疮疤被戳痛时的痛苦。?
  “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在生活中只配做大家解闷的工具,他便“只好向孩子说话”,热心教小伙计识字。“很恳切地说”这显示了迂腐个性中包含着诚恳、善良。教小伙计写“茴”字四样写法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活画出了孔乙己落魄时不忘炫耀的情态。见我毫不热心,他便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小伙计对他表示看不起的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意识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叹”气,为小伙计感到“惋惜”。这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麻木至极,迂腐可笑。?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封建文化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饱受折磨,常遭欺凌,最终落到了被打折腿的惨境。但是他宁愿说是跌断的,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他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有痛恨,只有掩饰。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明白是谁戕害了自己,这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  鲁迅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透视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通过外在表情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那么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我的空中楼阁》
一、学习要点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学习此文,除去应从基础知识的角度把握文学常识、字、音、词以外,应着重弄懂:作家托的是什么物?言的是什么志?很一般的一处小屋,到了作者的笔下,为什么就能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感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自然不能例外,托物言志的散文尤其不能例外。此文的语言很美,为什么呢?这也应该是学习过程必须给予重视的。
(一)作者在文中言的什么志?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赞美了小屋,借小屋表达了作者对清新而自然、含蓄而有风度、安静而快乐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题指导:
  《我的空中楼阁》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比较具体、准确地了解了作者对“物”的赞美之词,那“志”就会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
二.作者在文中从哪些角度赞美了小屋?
作者从两个大的角度赞美了小屋。
  1、小屋无时不美:“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2、小屋无处不美:(1)屋内美。(2)屋外美。
  写屋内美时,作者又从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方面,屋内光线明亮,“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一方面,小屋可以让人“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写屋外美时,作者又从整体感觉及小屋与周围景物关系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方面,从总体感觉的角度看:小屋清新、自然、玲珑、小巧、别致,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一方面,从与周围景物的关系的角度看:小屋点缀了山;小屋又被树木、花草点缀着,这点缀,既为小屋设置了绿的背景、绚烂的陪衬,又与小屋形成了动与静、 大与小的美妙和谐。
  解题指导:
  回答此类问题,思维的严密、条理的清晰是成功的关键。
(三)试举例说明课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优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喻贴切。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连续运用比喻,准确地表现了山的大、屋的小以及小屋是山的点缀这一丰富的内容。
  2.句式活泼。如:“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从大的角度看,“我……起点”与“我……终点”句式完全相同,字数也一样,显得很整齐;从小的角度看,“我……起点”、“我……终点”的句内又都是三字句接九字句的配备,错落有致。全句读起来既欢快又有一定的力度,很上口,很带劲。
二、《我的空中楼阁》同步测试
窗体顶端
   一、红色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脊(jí)   点缀(zhuì)  单纯(chún)   寂(jì)寞
  B.情调(diào)  遮(zhē)掩  屋檐(yián)   盈(yíng)耳
  C.朦胧(lóng)  缥缈(miǎo)  清晰(xī)    装饰(shì)
  D.含蓄(xǜ)   休憩(qì)   翩(piān)然   宁谧(mì)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二、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2.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3.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4.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A.反问、比喻、排比、对偶    B.设问、比喻、排比、夸张和对偶
  C.设问、比喻、排比、对偶    D.反问、比喻、夸张、对偶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三、为下列复句填写关联词语
   1.有些星云, 在附近有恒星,它 反射出光亮。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2. 年青人说他几句,他 不说了。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3. 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 它就是野狗。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4.他想的 自己, 人民和祖国甚至全世界的未来。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四、句中没有反义词的是( )
  A.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B.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C.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D.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五、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课文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在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处于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②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叙事散文。作者借对筑在山上的一所家居小屋的刻画,寄托了自己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③本文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实实在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
   √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④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一个特点。( )
   √       ×
参 考 答 案
  一、C
  解析:A.山脊(jǐ)B.屋檐(yán)D.含蓄(xù)
  二、B
  解析:1句自问自答,是设问。2句把山比喻成眉,小屋比喻成痣。3句后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句式。4句“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是夸张;后两句是对偶。
  三、
  1、如果……就
  2、只要……就
  3、既然……那
  4、不是……而是
  四、D
  解析:A.动和静;高大和小巧;B.出外和归来; C.隐和现;
  五、①√  ② × 该项没有揭示文章的立意。 ③√  ④√
三、中考解析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身为珠宝商的父亲把9岁的李昌镐送到举目无亲的汉城去学围棋。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当然不是。因为他知道      让儿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强自立,      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他让儿子受磨炼,      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这是金钱所不能比拟的。
  A.只要  就   这才   B.只有  才   就更
  C.不但  而且  还    D.不是  而是  也
【考点】: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
【分析】:答案为B项。选择关联词语填空,首先要通读全句,理解全句要表达的意思,分析清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再采取代入法和比较法。“让儿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强自立”是“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必要条件,所以这两个分句之间用关联词语“只有……才……”。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团起浸湿的纸,揉烂了,把它放进炉子里。
  B.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
  C.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分析】:答案为B项。B项“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之中的分号,应该改为逗号。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增加对有关学科的      操作测试是中考改革的内容之一。
  ②新闻工作者应及时      社会现实生活。
  ③这篇文章以新颖的立意、      的思路、明快的语言获得了本届作文大赛金奖。
   A.试验  反应  简捷
   B.实验  反映  简捷
   C.试验  反映  简洁
   D.实验  反应  简洁
【考点】:近义词辨析
【分析】:答案为B项。“试验”的意思在于试探观察,如“新办法试验后推广”;“实验”则意在实地验证,如“这是多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反应”是指事情或行为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如“对他的学术报告普遍反应良好”。“反映”是指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如“这部小说反映了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简洁”形容简明扼要,如“语言简洁”。“简捷”形容直截了当。
  辨析近义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⑴.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⑵.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感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⑶.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
  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四、课 外 拓 展
意境隽永耐人寻味
——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左人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平平常常的小屋。谁没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
请读一读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从这一山一屋中竟然发掘出如此迷人的诗情画意着实令人惊异。这篇出色的写景散文,气韵生动,情采飞扬,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
  我们且来剖析一番,看其中究竟有何奥秘。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小屋的位置。
一开始,作者用了“山如眉黛”这个现成的比喻,似乎看不出什么奇特之处。可他由此生发下去,便带出一个新鲜的比喻来:“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独出心裁,熨贴自然,使“山”、“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态。前一比喻是不可或缺的铺垫。后一比喻的光彩又使前一比喻脱去凡俗,顿然生辉了。
这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笔,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便已经有些韵致了。且看第二笔:“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柔和的角长”把“眉梢”的美具体化了;小屋“玲珑”地立着,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那样自然。这个倒装句简洁而洒脱,浸润着浓郁的感彩,把作者的感受完美地表现出来。
  第二部分,从“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到“轻灵而自由”。通过小屋点缀山,树点缀小屋的精巧布局,显现出小屋“凌空”的姿态。
写小屋点缀山的效果,作者用“点破”山的寂寞,“增加”景色的风采来说明。接着,又连用四个比喻表现“山上有了小屋”而给人的美感:“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出奇制胜,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化。后一对隐喻,则直接点出它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语言简洁秀逸,呈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那种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作家善于体察,善于联想,善于精微地表现内心独特感受的结果。
写树“点缀小屋”,很有层次。先用“一片纯绿色”抹那一脉青山。山上的树是“无花树”,本来无花,作者却偏要拿花来作比较,从而突出了“树的美”。其次,又用“许多树”点缀小屋,用对比的方法陪衬出“小屋的静”、“小巧”、“别致出色”。再其次,用“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点缀小屋,着意突现绿的色调,绿的荫蔽,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最后,采用仰视的的巧妙角度,一个远镜头便把小屋推向空中:在树的遮掩、簇拥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联想奇瑰、浪漫,字里行间已暗暗蕴含着题目的“空中”二字了。
第三部分,从“小屋之小”到“以及一天一个美梦。”转入直接对小屋环境的描绘。
先扣住小屋的“小”字做文章。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把这块土地戏称为“领土”,除了诙谐风趣之外,还含有这是“独立”的地盘的意思。写“领土”,小中还有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领土”是“有限的”,和“领土”相对的“领空”却是“无限的”。写“领空”,作者换用了对偶句:“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写出小屋在地上虽受到“限制”,空间却是“无限的”、自由的。这里突出了作者对“空中”的偏爱,对能尽情“游目骋怀”的向往。
接下去,扣住“领土”写“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紫藤、月季、喇叭花……;扣住“领空”写“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写得五彩缤纷,奇光耀眼,渲染了小屋环境的美好。
写罢视觉的官感,再写呼吸时受到的诱惑。空气清新得出奇,竟使人产生了闻到袭人香气的错觉与兴奋。
小屋窗多,光线好,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作者用优美潇洒的抒情笔调,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他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安谧”,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作家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用“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开发一些”,便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非常充分。夜晚降临,他又喻之为“花瓣微微收拢”。这是作者精微观察、悉心体味之所得。末尾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光线随时间变化,自有其科学道理,并非杜撰的神话中的奇光异彩;光线有了这种变化,更逗人情思,产生浪漫的遐想。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这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接着,作者用抒情的赞美的语调暗暗扣题:“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以“人们”影射“空中”,表明小屋虽是“空中”楼阁,“我”却不是没有凡人欲念的神仙。
第四部分,从“出入的交通要道”到“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直接点题,写空中楼阁。
先铺垫,把山坡和山路比做楼阁的“阶梯”和“走廊”。作者以小屋为中心,抒写沿山路出外与归来时的心情,实质上是含蓄地写山高,作好点题的准备。山高路远,安步当车,“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其乐无穷。“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引出“空中走廊”,便已切近题目了。走廊既在“空中”,楼在何处,读者已可想见。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一下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本文的主体形象上了。这小屋,白天“是清晰的”,前面已描述得很充分;“夜晚它是朦胧的”,何以见得?请看:“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灯多,太亮,反而不美;山上灯少,疏疏落落,“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一派迷离恍惚,依稀朦胧,山也显得虚无,树也觉得缥渺。得文至此,作者已把楼阁置于如烟如雾的夜色笼罩之下,“空中”的气氛烘托够了,便把笔端直接指向小屋--------小屋迷于雾伯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点题点得多妙,真是水到渠成!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竟使这普通的山和平常的小屋,幻化出令人如此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
最后三句话为第五部分,写小屋室内之好得益于自然的美,抒写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一句,概括全文,点明文章思想真谛-----揭示自然的美。
大自然,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空气的污染,没有尘世的倾轧,是台湾土地上的净土。作者对处在自然怀抱中的小屋的由衷赞美,委婉含蓄地表露了对台湾社会现实的不满,竟力渲染“楼阁”遗世而独立的“空中”感,也流露出她匿迹遁世的消极情绪。“空中楼阁”这个成语,本意就是指海市蜃楼,以“我的空中楼阁”命题,说明小屋原本是虚幻的,在台湾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独立”、“安静”的环境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想解脱而不可得的深沉痛苦。
  这篇文章给我们以这样的启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丰厚的内涵。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人一事,乃至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皆可随意撷取,点化成文。关键在于作者能否用闪光的思想将这些事物照亮,于平凡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作者是否善于从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用别具风彩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做到“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倘能如此,我们也会笔下生花,写出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的散文来。
提示:教参中将本文划分为4部分,根据是作者观察小屋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感受;而本文划分为五部分是根据文段的具体内容。二者的划分根据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窗体底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