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下语文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畸形(jī) 教诲(huǐ) 倔强(juè) 惟妙惟肖(xiào)
B.悄然(qiǎo) 琐屑(xiè) 濒临(bīn) 摩肩接踵(zhǒnɡ)
C.胆怯(qiè) 解剖(pāo) 瞻仰(zhān) 颔首低眉(hán)
D.纤维(qiān) 翘首(qiáo) 挑衅(xìng) 筋疲力尽(jīn)
2.(3分)下列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彰显 噪热 教悔 络绎不绝
B.狼籍 推崇 抵赖 正襟危座
C.凋谢 竭制 娴熟 白首起家
D.暴晒 泄气 映衬 眼花缭乱
3.(3分)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园欺凌很有可能被欺负的同学造成心理阴影,给他们带来不可磨灭的身心伤害,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在“被欺负”前加上“给”)
B.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之后,注射部位切记沾水,以免细菌感染,不要吃刺激性、太油腻的食物,也不要熬夜、劳累、受凉。(改“以免”为“避免”)
C.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在“日常”前加上“参加”)
D.曾经贫困的十八洞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提高到2020年的18369元;村集体收入由零提升到2020年的约200万元以上。(删去“约”)
4.(3分)下面各项中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C.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作品《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D.《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这是一部志怪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5.(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今天,文学到底还有什么用呢?19世界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是如此评价莎士比亚:“通过他的灵魂的天眼(文学作品就是我们的天眼),我们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和未来。” 。
A.这话应该足以证明文学的价值。
B.文学可以用最为简约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领悟善恶美丑。
C.可是在当下,文学似乎成了某些人生活的点缀和茶余饭后的消遣。
D.我们应在阅读中获得内在的阅历和修养。
6.(3分)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有的同学为了迎接中考,整天埋在书堆里,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你想劝说不爱运动的同学小强参加体育活动。你对小强说:_____
A.你怎么总也不参加体育运动?快点出去吧!
B.你整天窝在教室里,也不闷得慌?出去活动活动。
C.咱们一起出去活动吧,这样可以使你的大脑得到放松,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D.小强,赶紧出去和我们一起打打篮球吧!
7.(7分)按教材原文填空。
(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3)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
(4)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5)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6)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7)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二、阅读。(45分)
8.(9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肉食者鄙
②小惠未徧
③再鼓之,必走
④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9.(11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天舟”去太空干什么
詹媛
①“‘天舟’是专门为我国空间站设计建造的货运飞船。”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总指挥冯永介绍,天舟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中国空间站运输物资、补给燃料并下行废弃物的使者,它还将配合空间站进行组合和姿态控制,协助开展验证货运飞船能力的技术性实验。
②天舟货运飞船由货物舱和推进舱两舱组成,采用型谱化、模块化设计思想开展平台构型和布局设计。冯永介绍,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是空间站工程建造阶段的首艘飞船,其发射重量13.5吨,运货能力6.9吨,在轨寿命不小于1年,供电能力不小于2700瓦。
③“天舟”此行的主线任务是把航天员和空间站所需的物资送上天,除了运输生活物资外,飞船还要给空间站“加油”,也就是补加推进剂。由于推进剂是危险品,为此货船系统为“天舟”设计了多个“油箱”,在密封舱外通过管路运输,使其与密封舱隔离,保证航天员在舱内的安全。
④储藏室是天舟二号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其既要保障航天员日常生活、工作物资随取随用,还要收纳废弃物、人体排泄物,最终离轨坠入大气层烧毁。在保证航天员舱内活动空间的同时,舱内货物装载空间高达18立方米,不仅要大小布局合理、重量均衡,最重要的是方便航天员上天后取用。
⑤为了充分利用装载空间,货船舱内结构进行了特殊设计,利用蜂窝板形成一个个货格,每个货格都可以装载多个规格的货包,不同规格的货包如积木般可组合放置在货格内,保证装载合理且高效。科研团队还借鉴飞机座椅的安全锁扣,每个货包都能被稳稳当当固定住、单手简简单单取下来。
⑥据介绍,在轨运行期间,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将保障首批3名航天员进驻天宫空间站,完成为期3个月的驻留任务,并开展遥操作交会、前向对接口补加试验、机械臂转位试验等关键技术验证。后续,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后向对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前向对接空间站核心舱,将完成中国空间站首个“一”字构型。
(1)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天舟”二号的任务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10.(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冬至的饺子
①小时候一到入冬,就盼着冬至早点儿来到。“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我们家是传统家庭,父母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一向很重视。即使平时日子过得多么节省,冬至这天也必定会为我们包饺子吃。
②包饺子时,父亲负责剁馅、调馅,母亲负责和面、擀皮,然后两人一起包饺子。后来,我和姐姐两个大些的孩子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就节省出了不少时间。而父亲的任务多年来一直未变,包饺子中最费劲的力气活儿——剁馅,总是由他一人承担。
③那时不像现在,有现成的肉馅卖,还可以买好肉让卖家代为加工,绞肉馅,切肉丝、肉片都可以。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不但买肉要凭副食品票供应,而且都需将肉买回家后自己手工剁馅。所以冬至那天,父亲便会一早出门,到肉店排队买回肉之后,回家自己剁馅。
④父亲剁肉馅有一手绝活,即双手执刀,双管齐下。先将买好的肉洗净后切成薄片,摊在菜案上,然后两手各拿一把菜刀,“乒乒、乓乓”地剁起来。用他的话说,这是提高效率,不然一大家子七口人的饭,慢条斯里要剁到几时啊!
⑤说来也怪,那时我们姐弟五人年龄虽不大,饭量却一个比一个大,可能是困难年代肚子里缺油水吧?!每到冬至包饺子,我们家总要准备一大盆馅,和一大盆面。
⑥剁好肉馅,就要往里面掺菜了。那时冬季包饺子主要用白萝卜或大白菜,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有韭黄、韭菜、芹菜等新鲜蔬菜可以用。我们家冬天包饺子比较偏爱白萝卜大肉馅,母亲说白萝卜营养丰富,清热去火健脾顺气,吃了对身体有益。可能是从小养成了习惯,至今我吃饺子仍偏爱萝卜馅。
⑦父亲将冼净的萝卜切片下锅煮,照例先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白萝卜脆生生、水灵灵的,比现在的“水果萝卜”还好吃。那时候生活困难,家里轻易不买水果吃,萝卜就是现成的水果了。在困难的岁月里,脆甜的白萝卜真的带给了我们与吃水果一样的感觉。
⑧煮萝卜也要掌握好火候,不能太生也不能煮太过了。等到用筷子一扎即烂时,捞出沥水晾凉,用笼布裹起压干水分倒在案板上,父亲便又施展起他的“双刀”功夫。一阵有节奏的响声过后,萝卜就变成了萝卜泥。再加入葱、姜和肉馅,放入盐、酱油、五香粉、小磨油等调料,搅拌均匀,一盆香味四溢的饺子馅就调制好了。
⑨晚上掌灯时分,全家人已吃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父亲在厨房忙碌着,一锅锅地下着饺子,母亲一盘盘地往外端着,招呼我们趁热吃。等到他们终于忙完坐到桌边时,父亲总会为我们讲起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⑩窗外寒风嗖嗖,屋内暖意融融。全家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幸福极了。母亲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父亲说:“过了冬至,长一绳子。”的确,吃过冬至饺子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季节的轮回便又开始了。
一年又一年,我们走过了多少个冬至,吃过了多少次饺子。父母虽已远赴天国,每年的冬至,却仿佛仍和我们在一起。父亲“叮叮、咚咚”的剁着饺子馅,母亲在灶边忙活着,准备下饺子……
(1)文中写了包饺子的哪些程序?请根据要求填写下面空缺部分。
排队买肉— — —调馅— — —下饺子
(2)请说说画线句子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①照例先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
②父亲在厨房忙碌着,一锅锅地下着饺子,母亲一盘盘地往外端着,招呼我们趁热吃。
(3)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幸福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和你的感悟,探究它的含义。
11.(10分)阅读《我们为何读经典》,回答问题。
我们为何读经典
易中天
①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②世界各民族都产生过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的思想文化经典,这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
③但是,大家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来,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它有用吗?有!
④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
⑤比如说,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
⑥尽管孔子、墨子老于、孟子、庄子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释迦尼等等产生在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民族,远隔千山万水,也没有什么来往,但是他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⑦我认为,第一点是对待人、对待人类社会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理性态度;第二个就是对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幸福的终关怀。相比当时其他国家的思想家,中国的思想家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的伦理的、道德的、政治的、艺术的关系,更注重社会的穗定、安定、和谐。
⑧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⑨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潜下心来,多读经典,特别是多读中国的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袢益。
(1)作者认为“什么是经典”?
(2)第⑥段中“惊人的相似”,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文章第①、⑤段画线句分别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填写在横线上)
第①段
第⑤段
(4)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回答了“我们为何读经典”这一设问?
三、作文。(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2.(50分)命题作文
世间有种种相遇。而有一些遇见,让我们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领悟;更不消说那犹如夜晚遇到星星、小鱼遇到大海的令人感叹的相遇了……多年以后的回望中,我们仍会觉得,那真是美好的相遇啊!
请以“美好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13.给材料作文。
最近读到一本书,其中写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去给学生上课中有一段:
满满的礼堂,众人引颈而待。传说中的陈寅恪来了,布衣,布鞋,布袜,腋下夹一布包裹,打开布包裹,里面几本线装书。一点风景都没有。有人就纳闷了,这位号称教授中的教授,怎么没有一点派头,连个装书的皮包都没有?
可他一开讲,语惊四座,连走廊里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教授。
这则名人轶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真才实学来“包装”自己;评价他人,应当更关注他内在的学识修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不注重外表的华美;朴素也是一种美。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