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3 22: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立意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情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第 13 课。本课共 3 目,分别从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个方面介绍。
在本单元中地位重要,是封建社会末期中国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转折点。尤其是本课中海外交往以及明朝的海外政策可以显现中国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逐渐封闭自我。
虽然初中教材对于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表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满洲崛起清军入关等内容叙述比高中教材要详细,但是因为本校学生基础特别弱,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将知识全面细致的传授给学生。
课程设计
根据教材划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明朝的建立,第二部分明朝的内政第三部分介绍明朝的外交,第四部分介绍明清易代。
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外部问题
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
在梳理和概括明朝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的基础上,认识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探讨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总结朝代更替的教训和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史料实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城
康熙
万里经营到海涯,
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
天下何曾属尔家?
由康熙皇帝游览长城的一首诗,引入本课。上千年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为了维护统治几乎历朝历代都在修建长城,而明朝更甚。可是辉煌于世的大明帝国到头来一场空,再坚硬的长城也没有阻挡住王朝的轰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明王朝的建立和清军入关。
新课讲授
一、明朝建立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明朝建立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帝国,朱元璋将如何统治呢?
二、明朝的内政---中央
1、废丞相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实录》
思考:依据材料思考明太祖废丞相原因?
答:(1)元朝宰相权力过大乱政的教训。
胡惟庸骄横专权.
历史上君权和相权矛盾由来已久。
过渡:历史上中央机构变迁,秦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到明朝废除宰相。相权在逐渐削弱中消亡,君权不断加强。
废除宰相,皇帝实现了权力完全掌控,可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加强皇权的同事,皇帝的负担也在加重。
2、设内阁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材料二: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朱元璋
通过两则材料可以了解,皇帝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以后的皇帝要怎么做才能减轻负担?
再设宰相?不可能,因为朱元璋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
明成祖朱棣时设立内阁。
内阁含义: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工作内容:浏览百官奏折,草拟处理意见。以后催生出“票拟”和“批红”制度。
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后期因为皇帝重用内阁,内阁权力得到了膨胀,但是内阁权力再大也不是中央正式机构,它的权利大小都有皇帝决定。)甚至皇帝为了限制内阁还用司礼监太监来牵制内阁。
3司礼监大权在握,宦官专政。
历史上出过很多宦官专政导致政治黑暗甚至亡国的实例,明初朱元璋曾经定下过一道严厉的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问:但是在他去世后,宦官逐渐掌握权力,这是为什么呢?
答:当然和明朝制度的变化有关,废除丞相后,皇帝压力增大,为减轻压力设置内阁,即便这样,皇帝处理的政事依旧繁多,明朝中后期统治者不愿理政,就将权利逐渐交给自己信任的宦官。
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红”,成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职权之便擅自更改内阁的票拟。
当然这些都是皇权加强的表现。
明朝内政-边疆管理
了解了明朝中央制度的变化,我们再来看看明朝内陆边疆的治理措施。
问:我们根据课件中的地图,可以看出这时候明朝的边疆都有哪些少数民族?明朝他们和明朝关系如何?
答:我们可以看到,北方蒙古的瓦剌,鞑靼,东北的女真,西南的乌思藏也就是今天的西藏。
他们和明朝的关系有战有和,比如北方,明朝修筑长城防御蒙古,结果还是被瓦剌打败甚至明英宗被俘,后期议和。
那么明朝具体实行了那些措施来管理边疆呢,同学们阅读我们的课本74页内容,找出明朝管理边疆的措施。
具体措施:北方,筑长城,战争--和议--册封(俺答封贡)。
西南,封授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任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各部首领。
思考,明朝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什么意义?
答:巩固统治,稳定边疆,
加强边疆与中央的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民族融合,增进民族认同。
明朝的外交
明朝时期的世界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中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那我们来对比一下当时的情景,请同学们看课件中的时空坐标。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上部分是新航路开辟事实,下部分是明朝的海外交往,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影响。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我们早于西方的亚非航路之旅,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看课本总结郑和下西洋事实
明成祖时命郑和七下西洋
时间:1405--1433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成就: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开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交通线。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航行次数 7 4
船只数量 最多有200多艘 3—17艘
船只大小 大宝船长151.8米宽57米 长24.5米,宽6米
最远到达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美洲
随行人数 达27000多人 1000多人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对亚非的友好和平访问,极大的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地区的交流,推动世界的发展,我们来对比一下新航路开辟中代表人物哥伦布。更加详细的了解郑和下西洋。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特点: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和平交往。
说到和平我们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然后西方殖民者占据了这块大陆,当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被殖民者血腥屠杀,后来劳动力不够他们又贩卖黑奴,新航路是一条密切世界的航路,可是也是一条鲜血淋淋的悲惨之路。
而我们的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和亚非人民友好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之旅,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历来以和为贵,友好交往为主,像我们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一带一路”正是对郑和下西洋的延续,也是作为大国承担责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体现。
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那我们来总结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积极:加强中国与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力,万国来朝。
消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王朝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2戚继光抗倭
倭寇侵华原因:
(1)、鉴于元末教训,明初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实行海禁政策。
(2)、明朝中期,政治腐败,边防松弛。
(3)、日本本国经济的发展。
戚继光的戚家军作战英勇,并创制“鸳鸯阵”。
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和俞大猷在广东歼灭倭寇,东南倭患基本肃清。
3、殖民者东来
明朝:沿海倭患解决,明中后期政治黑暗,海防松弛。
世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我们看课本74页的材料,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对世界知之甚少,而和荷兰的交手可以得出,西方的火药武器远比中国先进,这已经看出中国逐渐落后与世界。
殖民者侵扰中国沿海的表现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通过贿赂地方官员获得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后来荷兰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通过以上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统治走向衰落,那么明朝是如何灭亡的?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满洲崛起,大清建立
16、17世纪之交,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明朝灭亡
原因:政治黑暗,财政困难,天灾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攻占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帮助下,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争,清统一中国。
课堂小结,知识点总结。
明朝建立
明朝内政,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政。
地方,边疆治理措施,特点意义
明朝外交,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殖民者东来
明清易代
课后探究,
长城防不住女真,
海禁禁不了外夷,
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局势,假如历史倒退到明朝建立之处,明朝如何做才能长治久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