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导入新课——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第一篇: 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
第二篇: 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
第三篇: 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
1.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追根溯苦源
——探土改之因
壹
壹·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以下两段材料,说说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地改革前各阶级占有耕地情况统计表
据调查,农民一般要向地主缴纳相当于产量50 70%的地租,有的甚至高达70 90% ,有如"引耕谷"等种种额外负担。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缴纳地租后所剩无几,生活极端贫困。每逢灾年,饿殍遍地。
——沈金生《土地改革运动概述》
材料二:
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材料一: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户 总数(%) 不到7% 57%以上
占农村 耕地(%) 50%以上 14%
壹·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旧解放区
新解放区
3亿人口
新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1949年10月以前,全国大约有1.19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改。
1949年冬,华北及河南部分地区共0.26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土改。
②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壹·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工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场。。。使中国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的,而没有资金,没有数百亿银元的资金投资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那就不要想加快我们的工业化。”
--1950年,刘少奇《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进行土地改革还有什么原因?
③巩固人民政权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依法分田地
——明土改经过
贰
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
1.时间:
2.地区:
3.法律依据:
4.内容(实质):
1950年——1952年底
新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类别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阶级关系 产品分配
地主土地 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地主
农民
剥削与被剥削
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占有劳动成果
土地私有制
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
5.具体措施:
(1)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分给地主一份,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没收土地烧毁旧地契
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农民分到地主耕牛、工具
农民分到土地
特点:此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
你知道贫雇中农是怎么划分的吗?
知识拓展
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 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靠剥削为生,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地租
富农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入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以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
中农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租人土地的,主要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贫农 占有一部分土地或没有土地,一般需要租人土地耕种,或出卖部分劳动力,受剥削
雇农 一般全无土地, 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
6.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
7.补充: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相关史事
1959年,西藏翻身农奴
参加选举
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1952年底完成
土地改革地区
西 藏
中央人民政府对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民主改革任务。
西藏民主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1953-1958年
底完成土改地区
翻身促生产
——析土改意义
叁
叁·第三篇: 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1)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1.政治上:
叁·第三篇: 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
材料三: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 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翻身农民感谢救星共产党
翻身农民感谢恩人毛主席
春雷一声平地起,
斗倒地主分田地。
农民翻身心欢喜,
感谢恩人毛主席。
(3)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1.政治上:
叁·第三篇: 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
1949年与1951年粮食产量对比
材料五: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土地改革大大促进了整个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保证了全国人民粮食的需要量,增产了工业原料作物。农民的购买力也迅速提高了,1951年全国人民的购买力较之1950年增加25%左右……这就给我国的工业产品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国内市场。
——《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
材料四:
(4)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经济上:
归纳总结
时间 历史事件 意义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家赢得独立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 抗美援朝胜利 保家卫国,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一届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筹备
建立
巩固
政治上:西藏解放
军事上:抗美援朝
经济上:土地改革
第一单元体系建构
课堂小结
土地改革
背 景
意 义
概 况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初步实施: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推改革法》
基本完成:1952年底,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土地所有制方面: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国家发展方面:巩固人民政权,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分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
农民地位:农民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随堂训练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政权,土地改革就是其中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的是( )
①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③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2.从1950年到1952年,党和政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没收地主土地归国家所有
C.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
D
A
随堂训练
3.1950-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系列事件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
A.祖国统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历史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