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中秋赏月》,完成练习。
①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②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③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④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⑤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文章第二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内涵。
2.“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相反,这个字是______,可解释为________。
3.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表达了诗人对一年四季的圆月的喜爱之情。
B.“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说明八月十五是赏月圆之景的最好时光。
C.“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描绘的是北宋京都家家中秋赏月的盛况,突出了中秋赏月风俗的历史悠久。
4.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结合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月”表达思念,团圆、亲情,友情的名句有很多,请尝试将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1)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千里共蝉娟。
二、课外阅读。
儿时趣事(节选)
叶永烈
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我总是充当磨墨的角色。记得,那写春联的红纸上杂有星星点点的金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执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遒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
除夕夜,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卜。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
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红萝卜那黄芯,此时成了黄色的花蕊一般。然后,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据父母说,“红花”象征喜庆,给年夜饭添彩。
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敞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火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舔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
掌勺的厨师金伯伯有时从锅里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红烧肉塞进我的小嘴巴,总是用身体遮住我,以挡住灶神雪亮的目光……如此这般,我从小就对灶神望而生畏。
6.读选文,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岁灯:_________________
红花:________________
7.选文围绕“趣”写了哪三件事?其中哪两件事是详写?哪件事是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
8.“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小时候期盼过年的急迫心情。
B.这句话包含了儿时的童趣。
C.因为算不准到“年”还有几天,所以要扳着手指头算。
D.因为过年是最快乐的日子,所以“我”盼望着“年”早点到来。
9.下列春节风俗活动在文中没有写到的一项是( )
A.拜年 B.写春联
C.点“岁灯” D.祭灶神
10.作者叙事时有详有略,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通过记叙了过年时发生的几件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2.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了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________,涉及面之________,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过端午节的________。
1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为什么?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凭着对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的民族精神。
16.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母亲那碗腊八粥》,完成小题。
母亲那碗腊八粥
徐学平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八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板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大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蹄下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个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还可以加入青菜、慈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时,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有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17.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
A.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语言描写 D.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18.第2自然段中,“竖勺子不倒”是什么意思?( )
A.粥很香甜 B.很稀 C.很浓稠 D.粥里插着勺子
19.下列对第3自然段讲述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分析错误的是哪一项?( )
A.从全文来说,这一叙述方式属于插叙。
B.交代了腊八粥的来历,丰富了短文内容。
C.作者欲扬先抑,讲述了朱元璋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D.用朱元璋忆苦思甜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情感。
20.下列对第6自然段加点的词语“温暖”的理解,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母亲熬粥用料讲究,又营养又保健。
B.腊八粥凝聚着母亲的浓浓的爱子之情。
C.粥是母亲辛苦熬制出来的,让人倍感温暖。
D.粥的味道特别香甜,在寒冷的日子里让人身暖心暖。
21.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详细描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时令 渊源 科学观察 庆祝丰收 崇拜自然 天净气清 2. 盛 兴旺 3.A 4.因相隔两地的亲人能同时看到一轮明月或一轮明月同时照着相隔两地的亲人因而引起思念之情。 5.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6. 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除夕夜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 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 7. 写春联、做“岁灯”和“红花”、祭灶神。 做“岁灯”和“红花” 祭灶神 写春联 8.C 9.A 10.详细写做“岁灯”和“红花”是因为这是作者亲自做的,印象最深,详写祭灶神是因为作者对灶神望而生畏,写春联则是父亲的事,这样写可以体现“儿时趣事”这一中心思想,重点突出。 11.这几件事写出了儿时过年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12. 多 广 盛况 13. 不能。“撑” 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的,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的。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不能。“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挥动”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14.主要写了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15. 湘西端午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16. 划船的比赛选手们奋力划着龙舟,浆在他们手中挥舞着,落在水面上发出“啪啪”的声音,溅出许多小水珠。比赛选手们咬紧牙关,用力划着船,豆大的汗珠从他们头上落下来。 岸边的人们为选手们呐喊助威,发出震耳欲聋的加油声。
17.B 18.C 19.C 20.A 21.①儿时物资匮乏,生活不富裕,粥只有在腊八才能喝到;②儿时的腊八粥是母亲亲自做的,粥里融入了母亲的爱,有家的味道。所以,即使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22.作者详细描写的是母亲熬腊八粥,和“ 我们”吃腊八粥,详略安排得当,突出中心,深化了母亲慈爱的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