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语文开明版第三单元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红色字的注音全都符合汉语拼音规则的一项是( )
A、悲怆(chuǎng) 痊可(quán) 嫣红(yuān)
B、堑壕(qiàn) 泫然(xuàn) 萦绕(yíng)
C、呜咽(yīn) 溃败(guì) 火芯(xìn)
D、噩耗(è) 霹雳(lì) 悼念(dǎo)
2.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恶劣(liè) 叮嘱(zhǔ) 呜咽(yàn) 锋芒(máng)
B、狂忘(uàng) 嘹亮(liáo) 抑制(yì) 迸发(bèng)
C、机械(xiè) 呼啸(xiào) 溃败(kuì) 霹雳(pī)
D、枯木(kū) 利诱(yìu) 摧残(cuī) 腾椅(téng)
3.填空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现在需要( )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先锋队。
②他们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 )的,勇往直前。
③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个人,然而他的思想、( )、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④正如陕北公学的同志们能够在这样坏的物质生活里( )地学习革命理论一样,是充满了艰苦斗争的精神的。
A、造就 坚定 行动 勤谨
B、培养 坚定 行动 刻苦
C、造就 坚强 行为 刻苦
D、培养 顽强 行动 勤奋
4.下列复句的类型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陕北公学的一切物质设备都不好,但这里有真理,讲自由。
②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
③马克思不但参加了革命的实践活动,而且进行了革命的理论创造。
④随着开门人来的不是信,而是常来的两位中国大学的同学。
A、转折 因果 递进 转折
B、转折 因果 递进 并列
C、递进 假设 递进 并列
D、转折 因果 并列 递进
5.括号里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发现,( )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 )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 )经常会遇到。
A、因为 所以 只要 就
B、因为 所以 只有 才
C、虽然 但是 只有 才
D、虽然 可是 只要 就
6.从句意出发用双竖线划开主、谓语不正确的是( )
A、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勒地区的流沙地区,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十厘米。
B、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心愿。
C、他自己‖那种等于招供的缄默态度已经一再承认了这些罪状。
D、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现代语言保存了我国语言所固有的优点,又从国外吸收了必要的新的语汇成分和语法成分。
B、如果您给我指正了缺点和错误,那我是非常感谢的。
C、老师这样耐心地教育他,他怎能不下决心不改正错误呢?
D、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败的关键。
8.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求在很短的时间里,不经过试验,不犯一些错误,就能全部掌握新事物的规律, 这种人只能是主观主义者。
改为反问句:要求在很短的时间里,不经过试验,不犯一些错误,就能全部掌握新事物的规律,这种人难道不是主观主义者吗?
B、我始终向着太阳,恋着土地,怎么肯离开自己的枝头呢?
改为陈述句:我始终向着太阳,恋着土地,从不肯离开自己的枝头。
C、游览长城,面对台、楼、关等军事设施,不免使人想起古代战场上的惨烈风云, 同时也敬佩古人的高度智慧。
改为否定句:游览长城,面对台、楼、关等军事设施,不能不使人想起古代战场上的惨烈风云,同时也不能不敬佩古人的高度智慧。
D、在古典诗文中,“烽火”“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改为反问句:在古典诗文中,“烽火”“狼烟”怎么就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呢?
二、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屋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好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亲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亮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_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微波粼粼
B、清幽 幽静 波光粼粼 汹涌澎湃
C、幽静 清静 波光粼粼 汹涌澎湃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汹涌澎湃
10.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___。
兄妹俩为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1.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
12.皮鞋匠兄妹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答题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
A、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B、表现贝多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C、反映贝多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D、说明贝多芬的乐曲受到普遍喜爱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①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②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③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④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⑤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⑥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正如陕北公学的同志们能够在这样坏的物质生活里勤谨地学习革命理论一样,是充满了艰苦斗争的精神的。⑦陕北公学的一切物质设备都不好,但这里有真理,讲自由,是造就革命先锋分子的场所。
⑧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⑨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⑩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15.上文句②为什么强调鲁迅“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上文句③强调鲁迅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其意思是什么?选出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他组织上没有入党,但他早已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B、他的思想和一切行动都是为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
C、他是一个天才,从青年时代起就自觉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竭尽努力,早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D、他的世界观已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他所做的一切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17.对上文句④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人。
B、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
C、他不是党员,但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D、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18.上文句⑤把鲁迅的斗争和陕北公学同志们的学习相类比,旨在说明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对上文句⑧中“他会杀回马枪”的含义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调他那一支笔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他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
B、他从旧营垒中来,对旧营垒的认识最清醒,最深刻,他的文章也就最有战斗力。
C、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D、他最能写杀回马枪之类的文章。
20.鲁迅“杀回马枪”,进攻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上文句⑨说鲁迅“是一个高等画家”的真正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B 5、D 6、C 7、A 8、D
二、
9、D
10、D
11、有一年秋天的夜晚 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贝多芬
12、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象。13、因为他要尽快把自己为盲姑娘即兴弹出的曲子记录下来。
14、A
三、
15、其一是形势所需,时值抗日战争初期,培养和造就民族解放急先锋是当务之急,这样说是强调学鲁迅就要学做民族解放的急先锋;其二是陕北公学任务所需,他们承担的正是这样的重任。
16、C
17、C
18、鲁迅和陕北公学的同志们在生活中都是充满了艰苦斗争的精神的。
19、B
20、一是朝着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社会进攻,一是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
21、突出鲁迅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丑恶本质,揭露帝国主义的凶恶面目的巨大功绩。《论鲁迅》
一、学习指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藤野先生》……提起鲁迅的作品,我们都能说出很多,那么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研读《论鲁迅》这篇文章,相信从毛主席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对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了解一些。
内容概要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读准字音
溃败 血痕 恶劣 妥协
(2)解释词语
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
圣人:旧时指品格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变节:在敌人面前改变立场,丧失气节。
(3)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A、这种先锋分子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他们是不谋私利的,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他们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往直前的;他们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 )
B、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疯狗,还没有被我们打下水,我们要一直打到他不能翻身,退出中国国境为止。( )
(二)学习重点
1、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7年10月19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参加抗日。特别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抗日先锋分子,为此,1937年9月,在延安成立陕北公学,以造就这样的人才。
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发表这篇讲话,论述了鲁迅精神的三个特点,目的是:号召陕北公学的学员们学习鲁迅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鲁迅精神的革命先锋分子,去组织和领导群众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2、 先分析后归纳的论证方法
文章的第二部分(3-6)段,谈纪念鲁迅、学习鲁迅。在论述鲁迅三个特点之前,先将鲁迅的战斗道路作高度的概括与形象的叙述。先说他的出身,说他背叛自己的阶级,杀回马枪;接着说他对封建阶级的斗争,画出敌人的鬼脸,是高等画家;最后指出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上,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引出鲁迅的三个特点。在这里采用了先分析后归纳的方法。即:叙述身世--议论分析--引出特点
3、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阅读下面句子,体会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讲道理的表达效果。
(1)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级画家。
分析:这句话形象地评述了鲁迅那支笔的战斗力的高超艺术水平及无比的威力。
(2)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
分析:说鲁迅用“望远镜”观察社会,比喻他不仅能看到社会的现状,而且能看到社会的发展;说鲁迅用“显微镜”观察社会,比喻他对社会观察入微,明察事物的本质,不受假象的迷惑。
(3)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
分析:这个精彩的比喻,把鲁迅那顽强不屈,在逆境中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和他的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生动地描述出来了。
(4)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他的威胁、 利诱与残害, 他一点也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
分析:比喻鲁迅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
小结: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道理,使要讲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
(三)学习难点
1、文章开头一段不谈鲁迅,而是阐述陕北公学的任务,这与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这段从字面上看,似乎和鲁迅无关,其实不然,因为它为下文评价鲁迅,学习鲁迅的精神埋下了伏笔。既然讲话的题旨是纪念鲁迅和学习鲁迅,那首先就要使听众明确为什么要纪念他、学习他。既然听讲的对象是陕北公学的学员,而该校的任务是培养民族先锋队,那就自然要向鲁迅这位“民族解放急先锋”学习。这样,它不仅紧扣文章的中心意思,突出了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而且也交代了这次演讲的目的。这样的开头有明确的针对性。
2、本文第二部分(3-6)段论述了鲁迅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鲁迅精神,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是怎样的?
这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对鲁迅的科学评价,从正面回答了鲁迅值得纪念的原因。第二层,分条论述鲁迅精神的三个特点,进一步论证鲁迅值得纪念的原因。第三层,照应第一层对鲁迅的评价,论定“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鲁迅精神的三个特点之间有着不可颠倒的逻辑关系。文章先谈第一个特点--“政治的远见”,因为它最重要,是方向、是基础,是斗争力量的源泉。以第一个特点为统帅,引出第二个特点--“斗争精神”,第三个特点--“牺牲精神”。因为具有“政治的远见”,鲁迅就“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又因为他方向明、斗争坚决,他又“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表现出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四)朗读全文,体会这篇演讲稿的语言特色。
这篇演讲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彩。
(1)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和气势磅礴的排比,使句式富于变化。
(2)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讲演者的激情,增强了演说的效果。
(3)为了适应演讲的需要,讲话中引用的鲁迅原文,都采用转述大意的暗引的修辞方法,把原来的书面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
二、《论鲁迅》同步测试
窗体顶端
一、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溃败(kuì) 摧残(cǎn) 不屈不挠(náo)
B.恶劣(liè) 倾向(qīng) 泼辣(pō)
C.坚韧(rěn) 憎恨(zèng) 呼啸(xiào)
D.妥协(xié) 袭击(xī) 威胁(xié)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二、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们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永往直前。
B.他们一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C.鲁迅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里,忍受着,反抗着,表现出坚苦斗争的精神。
D.鲁迅朝着他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和帝国主义恶势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三、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他们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_______实际精神的人们。
②他们(先进分子)在革命的道路上起着________的作用。
③目前在战局只是单纯政府与军队的抗战,没有广大的人民参加,这是绝对没有最后胜利的________的。
④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__________要认识鲁迅先生。
A.①富于 ②导向 ③保证 ④第一
B.①赋予 ②导向 ③保障 ④第一
C.①富于 ②向导 ③保障 ④首先
D.①赋予 ②向导 ③保证 ④首先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四、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
B.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
C.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疯狗,还没有被我们打下水,我们要一直打到他不能翻身,退出中国国境为止。
D.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子,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五、对于鲁迅先生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三者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远见是方向,是基础,是斗争力量的源泉;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斗争精神;有了方向,有了坚强的斗争精神,才有了牺牲精神。
B.政治远见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产生了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正是政治远见的具体表现。
C.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三者是相互并列着的三种高尚的品质。在革命斗争中,三者缺一不可。
D.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三者互为基础:有了政治远见,才有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有了斗争精神,才有政治远见和牺牲精神;有了牺牲精神,才有政治远见和斗争精神。
参 考 答 案
一、B
解析:A.摧残(cán)C.坚韧(rèn)憎(zēng)恨 D.袭(xí)击
二、D
解析:
A.他们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往直前。
B.他们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C.鲁迅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里,忍受着,反抗着,表现出艰苦斗争的精神。
三、C
解析:
“富于”是“具有的意思”,“赋予”交给重任,使命等,第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人“具有实际精神”。
向导:领路人; 导向:使事情向某个方面发展。
保障:保护(权利、生命、财产等),使不受侵害。 保证:作为担保的事物。
结合句意思,答案一目了然。
四、D 这项主语和宾语都是人,因此不是比喻。
五、A 该项要对课文内容熟悉。
三、中 考 解 析
阅读议论文,完成问题。
①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坚持不懈,探求真理,潜心钻研,造福人类。他们的成就辉煌灿烂,他们的品格更是光彩照人。
②居里夫人,当有人委以重金购买镭的专利时,她不仅断然拒绝,而且毫不保留地将镭的“秘密”公之于世。她不谋私利,甘愿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尚人格堪称楷模。
③布鲁诺为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他在火焰和浓烟的包围中,仍然坚信:“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坚持真理,不畏邪恶,推进了人类文明和科学的进程。
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人重金留聘面前,毅然选择了归国之路。他名扬海外,身在他乡,但心里想念的是祖国人民,渴望的是祖国繁荣昌盛。他的赤子心、民族情永远感召着亿万中国人。
⑤科学家高士其,原名高仕琪。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改名时,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为钱。”改名实为小事,但足以表明科学家那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的。
⑥与此相反,有的人虽也为科学殿堂添砖加瓦,但品格低下。创立热传导数学理论的傅立叶,在严酷的权力斗争中,时而效忠拿破仑,时而效忠路易十八,拿破仑东山再起,他又一次宣誓拜倒在其脚下。当人们再提到热传导数学理论时,还有谁对这位政治上的两面派肯于称道呢?
⑦至于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诋毁他人、抬高自己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就科学家而言。这句话______是对其科学建树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____是对其人格价值的突出强调。可见,具备良好的品格对科学家是何等重要啊!这也就是所谓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所在。让我们铭记: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1)根据文意,填入本文第⑧段空白处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又……又 B、既……更
C、又……还 D、既……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下列哪一项 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科学家的成就辉煌灿烂,他们的品格更是光彩照人。
B、具备良好曲品格对科学家是何等重要啊!
C、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
D、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3)本文列举了多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用括号在文中将第三个事例所概述的事实准确标示出来。
(4)根据文意和表达需要,本文第⑦段空白处应填人下列哪一项 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是为世人所不齿的。 B、怎会为世人所不齿呢
C、是为世人所不齿吗 D、怎能不更为世人所不齿呢
(5)文中下列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何 用连线的方法标示出来。
第①段与第②③④⑤段之间 总分关系
第②③④⑤段之间 分总关系
第②③④⑤段与第⑥⑦段之间 并列关系
第⑥⑦段之间 递进关系
(6)本文除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以外;还运用了_______论证法。文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作为论据,这种论据属于____论据。
(7)为本文加一个能表明文章论题的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议论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案为B项。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及对关联词语的掌握。做选词填空题,应先整体把握句子的含义,再通过代入和比较的方法,进行选择。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句话应是递进关系,“这句话既是对其科学建树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人格价值的突出强调。”
(2)答案为D项。本题考察对中心论点的分析和概括。所谓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分析概括中心论点要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3)本题考查对举例论证法的分析。选文运用了举例论证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第一个事例是在第②段举居里夫人为例,第二个事例是在第③段举布鲁诺为例,第三个事例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人重金留聘面前,毅然选择了归国之路。
(4)答案为D项。 本题考查对论述内容的理解和对句式的选择。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的语气更强烈,在表意上肯定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含义,否定式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含义, 所以应该选择D项“怎能不更为世人所不齿呢 ”。
(5)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述结构。第一段与第②③④⑤段之间是总分关系;第②③④⑤段之间是并列关系;第②③④⑤段与第⑥⑦段之间是并列关系;第⑥⑦段之间是递进关系。
(6)本题考查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本文除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以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例如:在第⑤段中把科学家高士其与创立热传导数学理论的傅立叶进行正反对比,从而证明文章的论点。
文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作为论据,这种论据属于道理论据。
(7)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述内容的理解。论题是作者在文章中论述的问题。“科学家的人格”可以作为表明文章论题的标题。
四、课外拓展----鲁迅生平
1881年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86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1888年十一月,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在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1892年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 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1896年九月初六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899年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1901年路矿学堂毕业。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1906年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1907年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拙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1908年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1909年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1910年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1912年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1913年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1914年是年公余研究佛经。1915年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1916年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1917年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1918年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1919年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1920年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十月,译成俄国阿尔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1921年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2年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1923年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1924年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讲演,八月返京。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是年冬为《语丝》同刊撰文。
1925年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小学教员。
1926年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同月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十月抵上海。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同月《野草》印成。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 ,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1928年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1929年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1930年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辑“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1931年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弊》。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1932年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五月自录译著书目。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十月排比《两地书》。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五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十月《木刻纪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十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1936年 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同月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延至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回忆鲁迅先生》
一、学习要点
《论鲁迅》是演讲词,它让我们领略到鲁迅精神的实质;而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是以女儿对父亲般的感情,用追述的方式记录下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件件琐事,为我们展现出日常生活中鲁迅先生的风采……
(一)初读全文,回答问题
1、萧红原名( ),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省呼兰河县人。现代( )家,是20世纪中国最有才情的女作家之一。
2、给红色的字注音
奢侈( )吝啬( )搭讪( )阖眼( )窘态( )
3、词语理解
梅雨:黄梅雨,即黄梅季下的雨。黄梅季,即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洁净,不新鲜。
旷代:当代没人比得上。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4、概括每个片段的内容,整体把握全文
第一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爽朗”的特点。
第二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第三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批评我的衣着”一事,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的“美学原则”。突出了其待人真诚、坦率、尊重、与体贴。
第四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的态度:既严肃批评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第五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显示其生活的节俭、朴素。
第六个片段:描写鲁迅先生夜间的情景。
第八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病中不辍笔耕。
中心:
本文描述了一幅幅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画像,在平凡中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精神和气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的崇仰、亲昵、感念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
1、通过记叙、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气质。
这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长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原文由42个片段组成,本课只节选了8个片段。这8个片段,分别从几个视角表现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洒脱的举止、风趣的言谈、简朴的生活、真诚待人、昼夜疾书等。全文叙事疏密相间,有详有略,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一个谈笑风生、诙谐幽默的更真切的、更具体的鲁迅先生。
比如,文章的第1、2段写鲁迅先生的“笑”和“走”的情态,虽然不是记事,但写得具体而传神,显示了鲁迅的风采。第3段详写鲁迅批评“我”的衣着一事,体现了鲁迅先生为人真诚、坦率的特点。其他几处也是如此。
2、文笔亲切、自然、细腻,朴实无华但回味深长;用词精准、传神,平实中蕴涵着深情。
例(1):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分析:文中红色的词语十分传神,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个特写镜头:明亮的太阳、整齐的书稿、静立的毛笔、沉睡的鲁迅先生……一切都饱含着深情,有崇仰、有关心。
例(2):作者描写鲁迅先生生病时的情景,从心跳速、脸色、呼吸、说话、以及放弃抽烟等几方面描写鲁迅的病情,并以冷清的环境(烟听子“蹲在”茶杯“蹲在”、“只剩鲁迅先生一个人”)烘托当时的情景。这些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深的感念。
(三)学习难点
分析比较《论鲁迅》与《怀念鲁迅先生》两篇文章
写作目的 文体 语言、表达方式
《论鲁迅》 号召人们学习鲁迅精神 演讲词 概括性
叙述、议论
《回忆鲁迅先生》 追忆、怀念 散文 细腻
叙述、描写
二、《回忆鲁迅先生》同步测试
窗体顶端
一、选出下列红色字字音有误的一项( )
A.恶劣(lüè) 规矩(jù) 袭击(xí) 溃败(kuì)
B.坚韧(rèn) 妥协(tuǒ) 憎恨(zēng) 窘迫(jiǒng)
C.阖眼(hé) 搭讪(shàn) 筵会(yán) 校样(jiào)
D.倾向(qīng) 呼啸(xiào) 泼辣(pō) 抽屉(tì)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二、下面句子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1.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
2.不知怎的,他们那平常的爽朗乐观,直言快语的性格,忽然消失了。现在宛如两截枯木,插在室中间,凄怆满面,只字难吐。
3.这位“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的“真要活下去的”打硬仗的闯将,怎么会忽然倒下去呢!
4.可是报上的油墨未干的黑体大字,散播着噩耗,每个字都像一把利剑,一直刺进眼里,心里。
A.排比、比喻 比喻 排比 比喻
B.排比、拟人 比喻 排比 拟人
C.比喻、拟人 排比 比喻 拟人
D.排比、比喻 排比 拟人 比喻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贝多芬一生创作了许多有名的钢琴变奏曲。
B.“团结?”他扬了扬手里的一沓“大团结”,“先讲这个‘团结’吧!”
C.部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
D.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鸪近年来成倍减少,目前仅存两千多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四、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需要造就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先锋队。
造就:培养使其有成就。
B.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圣人。
圣人:最能体现时代的思想、道德和学识的最高典范的人物。
C.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轻捷:轻快敏捷。
D.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旷代:比他人迟到一个时代。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五、红色的关联词语使用有错误的是( )
A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B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C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D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但是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参 考 答 案
一、答案:A
分析 正确读音 恶劣(liè) 规矩(jǔ)
二、答案:A
三、答案B
分析
A句是个语言歧义句,"有名"可理解成"钢琴变奏曲"有名称、标题,也可以理解为"钢琴变奏曲"著名、很有名气、闻名于世。
C句也是语言歧义句,可以理解为领导对他进行批评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目的是说服他,也可以理解为领导在接受他的评前是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D句在表述时错用了倍数关系,某类事物的减少不能使用域少了多少倍,因为只要超过一倍,这个事物的数量就等于零或变成负数了。
四、答案:D 旷代:当时所没有,无人;当代无人比得上。
五、答案为:D项。
分析:“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但是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其中“即使……也”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并没有转折关系,运用“但是”是错误的,应该删去。
三、中考解析
1、选出加红色的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搪塞(sāi) 卑劣(lüè) 哀悼(dào) 名讳(huì)
B.玷污(zhān) 驿站(yì) 瞥见(piē) 逊色(xūn)
C.溺水(nì) 匿名(nì) 诘责(jí) 讹诈(zhà)
D.缄默(jiān) 干涸(hé) 畸形(jī) 歼灭(jiān)
【考点】:字音;拼音规则
【分析】:答案为D项。本题加点的字都是容易误读的字。A项中的“塞”是多音多义字,它有三个读音:sāi、sài、sè。在“搪塞”一词中应该读sè,“劣”字的注音,因受方言影响有误,正确的读音应该是liè;B项中的“玷”应该读diàn,“逊”的读音应该读四声;C项中“诘”的正确读音是jié。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忧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B.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这是性命悠关的一座桥。那桥不论修得怎样简陋,可仍是美好的。
C.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憩吧。
D.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仁。
【考点】:字形
【分析】:答案为C项。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语,其意义是固定不变的,这就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是它的本义,然后推知其中某一个词的意义,从而找出并订正错别字。A项中的“怨天忧人”应该写作“怨天尤人”,“尤”,怨恨,归咎。B项中的“性命悠关”应该写作“性命攸关”,“攸”,所。D项中的“莫不关心”应该写作“漠不关心”,“漠”,冷淡地。
3、阅读下面文字,依次给上文划线处加上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事实不容改变,公理不可战胜。4月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国军用飞机,造成我飞行员下落不明。随后,美机未经允许进入我领空并降落多机场。围绕这事件,连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美国的霸道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___迫使美国政府改变了最初的强硬___蛮横态度___向中国人民致歉。(《人民日报》2001.4.⒒)
A. 。 、 , B. , , 。
C. , 、 , D. 。 , 。
【考点】:顿号和逗号的用法
【分析】:答案为C项。首先“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美国的霸道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迫使美国政府改变了最初的态度”、“向中国人民致歉”三个分句有逻辑上的承接关系,所以三个分句之间用逗号;其次“强硬”与“蛮横”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故应使用顿号。
四、课外拓展---萧军、萧红与鲁迅的初次会面
冯 奇
1934年的深秋时节,萧军和萧红乘上一艘日本轮船,离开青岛,驶往上海。此行的目的,就是前去拜会文坛大师鲁迅。在此之前,萧军曾怀着虔敬的心情,给鲁迅先生写过一封信,而鲁迅的及时复信,则使这两位“小人物”喜出望外。事实证明,鲁迅的回信是具有历史性的,倘若先生当时对萧军的来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未及时答复,那么两萧的未来命运将会如何呢 我们不得而知。由此可见,萧红与萧军确实是非常幸运的,在他们还名不见经传的时候便得到了鲁迅这样的文坛盟主的诚恳相待,作为欲在文坛上大展宏图的年轻人来说,还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吗
然而遗憾的是,上海并没有张开双臂,以现代都市的胸怀热情欢迎两萧的到来。当萧军和萧红领略了低等舱的恶劣环境、走上甲板望着眼前的上海码头时,竟没有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轮船走上岸,一股举目无亲的感觉顿时油然而生。于是,因未能及时见到鲁迅先生而产生的焦急心情,使得萧军发出了这样的抱怨:“我们是两只土拨鼠似的来到了上海!认识谁呢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连天看起来也是生疏的!”事实上,萧军对来到上海后没有马上见到鲁迅先生所发出的牢骚,完全是由于对鲁迅当时的处境缺乏了解所致。几十年过去后,萧军仍在为自己当年怀有的疑惑情绪感到内疚。他忏悔道:“当我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期以后,我才知道了自己所知道的上海政治情况,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已,事实上的险恶与复杂,是在想象以外的。”当时的鲁迅,已被当局通缉几年,自然处理起事情格外小心谨慎。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当你尚未了解对方时,绝对不可贸然行事,这并非摆架子或出于大人物的矜持,而是因为现实环境处于残酷了。尽管如此,鲁迅依然及时地给他们回信,只不过提出见面的事,应当“从缓”。鲁迅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他希望通过“从缓”来进一步加深对两萧的了解。与此同时,他的真诚与关怀又是不容置疑的。与前一封回信才相隔一天,鲁迅便又复信给两萧,其中特别提醒他们要警惕“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并再次发出友善的信息:“我想我们是有看见的机会的。”
这里,有一点似乎需要特别指出,真正使鲁迅对两萧的印象产生飞跃性变化的,看来是基于萧红的一次天真的“抗议”。鲁迅曾在信的末尾加上一句“吟女士均此不另”,不料萧红对“女士”一词表示不满,她坚决反对鲁迅这样称呼她。这一“抗议”,从根本上改变了双方一直保持的礼貌拘谨的态度,气氛似乎一下子变得融洽了。在下一封信里,鲁迅便半开玩笑地问道:“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 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罢。”从现在起,鲁迅开始用调侃的语调来写回信了,这无疑是一个好兆头。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是:当时萧红所提出的“抗议”,是真的属于幼稚,还是出于一种女性的机敏 看来我们无需对此进行深究了,其中有一点是确凿不移的,那就是萧红的“抗议”,使鲁迅对这位女性产生了相当的好感。他似乎已经发现了这位尚未晤面的青年女子身上有着某种可爱的品质,否则,他便不会在信的末尾,继续制造出一个“俪安”的小花样,并打上箭头问萧红对这两个字抗议不抗议。其实,当年两萧是太急于见到这位幽默的前辈了,从他们到上海给鲁迅写信求见,到鲁迅以诙谐的笔调给二人回信,中间才不过十来天。虽然表面上鲁迅仍在说着“青年两字,是不能包括一类人的,好的有,坏的也有。但我觉得虽是青年,稚气和不安定的并不多,我所遇见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这种人来往”,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已开始考虑如何安排与两萧的会面了。
11月30日,对于萧红萧军来说无疑是一个盛大的喜庆之日,他们终于等到了与鲁迅相见的那一刻。根据约定的时间,两萧准时来到了内山书店。出人意料的是,鲁迅已在那里等候他们了,这使萧军萧红简直有点不知所措。鲁迅迈着缓慢的步子走过来,平静地问道:“是刘先生悄吟女士吗 ”二人迷乱地点着头。接着,先生便引导二人走出书店到一家不远的咖啡店。也许,按照两萧本来的设想,与先生初次见面的一刹那不应是这样的,他们可能要说上许多问候语,场面也会比眼前发生的热烈。然而,刚才发生的一幕却是如此的朴素,如此的自然,多余的寒暄和客套都被省去了,这使两个人一下子便回到了本真状态,不再感到有什么拘束。特别是当萧红望着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原来竟是出奇的平和与充满善意时,那横亘在大人物与无名之辈之间的界限顿时消失了。萧红注视着眼前这位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的老人,他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髭,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后来萧红曾特别描述过先生特有的那使人“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目光。尽管鲁迅的外表与萧红想象的可能有所不同,但先生给她留下的印象仍是深刻而难忘的,这就是杰出人物身上所特有的素朴和自然。他们从不靠什么精心的包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而是以极度的坦诚赢得你的尊敬。
初次见面可以说是极其令人愉快的。鲁迅先生喜欢萧军萧红的纯朴爽直,而萧军萧红呢,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不由自主地倾倒在鲁迅面前。为了使这次会面的气氛更加和谐,鲁迅可以说做了精心安排。不久,夫人许广平领着儿子海婴也来到了咖啡店。萧红感到与许广平真是一见如故,特别是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很快就和萧红混熟了。后来,许广平曾以满怀诗意的笔调描述过这初次的会面,“阴霾的天空吹送着冷寂的歌调,在一个咖啡室里我们初次会着两个北方来的不甘做奴隶者。他们爽朗的话声把阴霾吹散了,生之执着,战斗,喜悦,时常写在脸面和音响中,是那么自然,随便,毫不费力,像用手轻轻拉开窗幔,接受可爱的阳光进来”。临了,先生又取出20元钱送到两萧面前,这使萧红萧军激动万分。
出于对导师的热爱和关心,第一次会面后不久,两萧便怀着不安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以表达对鲁迅健康状况的忧虑。关于这一点,鲁迅显示出他一贯特有的达观态度,指出这是自然法则,不必为此而悲哀。其次,鲁迅回信中更多是对两萧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当他看到两人目下正处于一种焦躁状态无法工作时,提出了如下忠告:“我看你们的现在的这种焦躁的心情,不可使它发展起来,最好是常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社会上的情形,以及各种人们的脸。”毫无疑问,在先生忠告的背后所包含的无限情意,两萧是深深体会到的。
从此,在鲁迅的引导下,萧军和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而他们与鲁迅之间的友谊,则对日后自身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窗体底端《悼念玛丽·居里》
一、学习指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玛丽·居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一位永远活在世界人民心中的伟人。玛丽·居里逝世了,人们都在怀念他,《悼念玛丽·居里》一文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悼念她的文章,文中蕴含着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对居里夫人深切的怀念与哀痛,也饱含着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
(一)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给红色字注音
公正不阿( ) 真挚( ) 热忱( ) 抑郁( )
2、解释词语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钦佩:敬重、佩服。
公仆:为公众服务的人。
抑郁: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气质: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直觉: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
3、填空:
本文选自《 》第一卷。作者是( ),犹太人,生于德国,物理学家。1921年获( )奖。
二、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A)学习重点
1、了解“悼词”这种文体的特点。
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辞。它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1)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2)追怀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3)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
按表达方式分,悼词可分为记叙式悼词、议论式悼词、抒情式悼词三种。本文属于议论式悼词。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思路。
第一段,阐明像居里夫人这样崇高的人物,其道德品质要比其业绩更具有深远的时代和历史意义。
第二段,详写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无以伦比的气质。
第三段,阐明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与其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分不开的。
第四段,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品格和热忱是后世永远不会忘记的,将会激励后人。
分析思路:作者第一段提出基本观点;第二段在此基础上阐释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第三段说明居里夫人人格的深远意义;第四段照应第一段,仅以对欧洲的影响为例,再一次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
即:提出观点——阐释优秀品质——说明其人格的深远意义——以欧洲为例,再次肯定其人格力量。
(B)、学习难点
1、分析比较《居里夫人传略》、《悼念玛丽·居里》两篇文章。
篇目 体裁 写作目的 主要内容 中心主题 语言特色
《居里夫人传略》 传记 记录居里夫人的身世、业绩。 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居里夫人的生前事迹。 记录生前事迹,展示居里夫人一生的伟大贡献和人格。 朴实精当
言简意赅
《悼念玛丽·居里》 悼词 抒发作者对于居里夫人的无限追念之情。 盛赞居里夫人的高风亮节。 表达作者对她的钦佩与怀念。 热情奔放
真挚强烈
富有感染力
2、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分析:此句运用了排比句,句式均匀,音律铿锵,节奏感强。这段文字一气呵成,文笔奔放,感情强烈而奔放,尽情抒发了对居里夫人的无限敬佩之情,浸透着演讲者无尽的颂赞。
(2)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分析:“哪怕”、“只要”以肯定的语气阐明只需居里夫人的品质与热忱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使欧洲面临光明的未来。这是多么高级的赞扬和钦佩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中心主题
本文是议论式悼词,将近600字,仅有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成绩,其他大部分都用来赞美她的品德力量。爱因斯坦在这里不仅仅追怀居里夫人为世界留下的功勋,更是追念她优秀品质、高尚人格对世界的影响及意义,抒发了他对居里夫人无限的赞慕之情。
二、《悼念玛丽 居里》同步测试
窗体顶端
一、下面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管辖(xiá) 与会者(yǔ)
B.真挚(zhì) 公正不阿(ē)
C.公仆(pǔ) 热忱(chén)
D.罕见(hǎn) 吝啬(lìng)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二、下面词语(或红色的语素)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律己之严 律:约束
B.气质 气质:风格、气度
C.一毛不拔 毛:指小草
D.公正不阿 阿:迎合、逢迎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三、对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②她的坚强……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③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
④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四、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______。
A.解脱 豪不妥协 冥思苦想
B.严酷 人民公朴 感人心脾
C.钦佩 事半工倍 急功近利
D.严谨 难以想象 呕心沥血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五、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_______。
A.橘子、苹果、萝卜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B.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啊!
C.每当我们在夕阳的辉映下走出校园,心里都充满着幸福感。
D.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参 考 答 案
一、B
分析:A.与会者(yù)C.公仆(pú)D.吝啬(lìn)
二、C
分析:C.一毛不拔 毛:指汗毛
三、D
分析:①④句是解释说明。 ②句是对上句的总结。 ③是插入内容。
四、D
分析:A.毫不妥协 B.人民公仆 C.事半功倍
五、C
分析:A.橘子、苹果、萝卜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萝卜不属于水果类,应删去。)
B.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啊!(把“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的顺序不当,先“接近”后才能谈到“爱好”。)
D.他那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三、中考解析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丝丝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来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的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选文有改动)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轻______(yíng) ②娇______(nèn)
2.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三处“飞来飞去”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不仅考查了对汉语拼音的认读, 而且同时考查了对汉字的识字及书写能力。 正确的词语是:轻盈、娇嫩。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是为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或平凡)。
3.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线索的分析。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蒲公英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5.本题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语,感受“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6.本题通过分析文题,深层次的考查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是因为“会飞的蒲公英”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7.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文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四、课外拓展----实验室外的居里夫人
吝啬有理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两把椅子未免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为的是来了客人好让人家坐一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科学,还是一把不添吧。”几度春秋之后,这对没有给自己的新房增添一把椅子的年轻夫妇,却给世界化学宝库增添了两件闪闪发光的稀世珍宝——钋和镭。
从193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书写物理、数学算式,方便极了。她的一件毛料旅行衣,竟穿了一二十年之久。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总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追踪这位著名学者,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当她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不求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不相识的人问她:“你是居里夫人吗?”她总是平静地回答:“不是,你认错了。”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给人一种全不在意的印象。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窗体底端《居里夫人传略》
一、学习指导
自读提示
(一)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红色的词语。
(1)她参加过学生的革命组织,并因此离开了当时属于帝俄管辖的华沙,去到当时在奥地利统治下的克拉科夫。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2)居里夫人为了使镭能够用于减轻人类的疾苦而积极地贡献了她的一生。
疾苦:(人民生活中的)困苦。
(3)居里夫人是位沉静的、庄重的和谦逊的科学家,她受到全世界科学家们敬佩。
沉静:性格安静。
谦逊:谦虚恭谨。
2、分析下列句子的成分。
(1)居里夫人的工作的重要性在她获得的许多荣誉中反映出来。
(居里夫人)的(工作)的重要性//[在她获得的许多荣誉中]反映〈出来〉。
(2)居里夫人为了使镭能够用于减轻人类的疾苦而积极地贡献了她的一生。
居里夫人//[为了使镭能够用于减轻人类的疾苦]而[积极]地贡献了(她)的一生。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传记内容,领悟并学习居里夫人的精神。
(A)、学习重点
1、 关于“传略”
“传略”是传记的一种,比较简略的传记。传记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注重借助具体事件和典型细节,来展示人物所独有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与与精神风貌。
本篇传记就选取了居里夫人67年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和细节,勾画她的生平道路和性格特征。表现居里夫人一生中的伟大贡献和人格。
2、 传记记录了居里夫人哪些事迹?这些事迹体现了居里夫人怎样的特点?
典型事迹 细节 特点
第一段 概括居里夫人的生平。主要是她的求学经历、曾任职务 1、“从父亲那受到一定的科学训练”
2、“这是第一次由妇女担任这种职务。” 聪明好学,积极上进,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
第二段 概括记叙居里夫妇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提取镭的方法。 1、“负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以维持生活”
2、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鼓舞了居里夫妇 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治学的方法。
第三段 1、 亲自参加放射医疗工作。
2、 为在自己的祖国建立一所放射性实验室作了大量的努力。 1、 在女儿依伦娜的协助下……
2、 1929年美国总统胡佛……购置华沙实验室需用的镭) 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第四段 概括说明居里夫人在全世界科学家中的地位。 1、 她有吸引人的气质与风格—沉静、庄重、谦逊。
2、 她曾是“索尔维物理研讨会”的23年的与会者,是国际文化合作者委员会的12年会龄的会员。 沉静、庄重、谦逊善于合作,受到全世界科学家的敬佩。
第五段 充分肯定居里夫人作出的贡献的重要性。 1、 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赛格的评价。
2、 列举居里夫人荣获的多种学位和获得的科学界最高奖—诺贝尔奖。 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人。
第六段 记叙居里夫人逝世的时间、地点。
3、 比较阅读,体会传记语言朴实精当、言简意赅的特点。
(1)居里夫人为了使镭能够用于减轻人类的疾苦而积极地贡献了她的一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在女儿依伦娜的协助下亲自参加了放射医疗工作。
(2)阅读课后练习三的选文,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的一段经历。(选文略)
分析:
两段内容相同,只是叙述的方式有所不同。
(1)句是概括性叙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常简明的交代了时间、背景。“为了使镭能够用于减轻人类的疾苦而积极地贡献了她的一生”及其精当地评价了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和卓越成绩。概括性的叙述言简意赅,简明而准确地告诉读者一个史实,显得更客观、更朴实。
而句(2)所选的文段,属于具体性叙述,它不仅告诉读者这一史实,还以具体的形象感动读者,更加充分地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4、《回忆鲁迅先生》、《居里夫人传略》都重在记事,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叙事方面的不同。
分析:
(1)《回忆鲁迅先生》是散文,它叙事具体,其中有大量的白描,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居里夫人传略》是传记,它的叙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回忆鲁迅先生》的选材具有跳跃性,而《居里夫人传略》基本上是按她的人生历程来概述。
(3)《回忆鲁迅先生》的语言饱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尽追思;《居里夫人》则更注重客观实际,语言朴实无华。
二、《居里夫人传略》同步测试
窗体顶端
一、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实验设备极端__________
②他们两人还要担负________的教学工作以维持生活
③通过化验和分析,最后_________出镭
④居里夫人_______了从大量放射性残存物质中提取镭的方法
A.简陋 沉重 离析 发现
B.缺乏 繁重 离析 创造
C.简陋 沉重 分离 创造
D.缺乏 繁重 分离 发现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二、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美国总统胡佛把美国科学友人捐赠的5万美元赠给她_______华沙实验室需用的镭。
②居里夫人的工作的重要性在她获得的许多荣誉中_______出来。
③她担任许多国家的学会组织的________职务。
④美国总统哈丁代表美国妇女向她赠送一克镭,以________她对科学作出的贡献。
A.购置 反应 名誉 表彰
B.购买 反应 荣誉 表扬
C.购置 反映 荣誉 表彰
D.购买 反映 名誉 表扬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三、下面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是一位中学教师的女儿,她在地方学校接受了普通教育,并从父亲那里受到了一定的科学训练。
B.从1911年起她就是《索尔维物理讨论会》的与会者,一直到她逝世。
C.她在早期同丈夫一起进行的研究工作经常是处于非常困难的条件之下,实验设备极端缺乏,他们两人还要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以维持生活。
D.居里夫人是位沉静的、庄重的和谦逊的科学家,她受到全世界科学家们敬佩。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四、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________。
A.再接再厉 勇往直前 谈笑风生 走投无路
B.英雄气概 欢度春节 贪污浪废 迫不及待
C.情不自尽 变本加利 前仆后继 事倍功半
D.流连忘返 闻名暇迩 改邪归正 唉声叹气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五、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身为珠宝商的父亲把9岁的李昌镐送到举目无亲的汉城去学围棋。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当然不是。因为他知道 ______让儿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强自立,______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他让儿子受磨炼,______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这是金钱所不能比拟的。
A.只要 就 这才 B.只有 才 就更
C.不但 而且 还 D.不是 而是 也
参 考 答 案
一、B 仔细推敲句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二、C 购置: 购置(多指添置长期使用的器物)。因此选“购置”一词。反映∶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及有关部门。反应∶反响,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或刺激产生的对应变化称为反应。因此选“反映”。 荣誉: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为流传的名誉和尊荣。名誉:个人或集团的好名声。“表彰”程度比“表扬”深。
三、D
分析:A.她是一位中学教师的女儿。她在地方学校接受了普通教育,并从父亲那里受到了一定的科学训练。
B.从1911年起她就是“索尔维物理讨论会”的与会者,一直到她逝世。
C.她在早期同丈夫一起进行的研究工作经常是处于非常困难的条件之下:实验设备极端缺乏,他们两人还要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以维持生活。
四、A
分析:B.贪污浪费 C.情不自禁 D.闻名遐迩
五、B
分析:选择关联词语填空,首先要通读全句,理解全句要表达的意思,分析清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再采取代入法和比较法。“让儿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强自立”是“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必要条件,所以这两个分句之间用关联词语“只有……才……”。
三、中考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①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镭。
④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是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持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沈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逝世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注:玛丽·居里,人们常称她为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曾先后两次获诺贝尔奖。)
1.读第①段,回答:
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②③段,回答:
①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⑤段,回答:
①文中“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答:寻求现实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⑦段,回答:
①“他便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一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句中“科学的这种魅力”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杰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议论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第①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有两种:①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②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第①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应抓住“我”与蚕的相似点回答。如: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它们和我非常相似。第②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内容的分析。“某种力量”指的是对真理的探索。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抓住两类人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①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工作或进行科学天空是为了获得报酬。梦想家:投身于科学研究本身,被纯粹的科学研究所吸引,无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②对前者,居里夫人表示理解,对后者表示赞同。
4.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第①题要扣住这一比喻句的含义来回答。“他便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一句主要强调了科学家痴迷的特点。回答第②题要扣住第⑦段中作者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这种魅力”是指“科学展现出的崭新远景”或“科学本身具有的伟大的美”。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只有在充分感知选文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后才能准确表达。用“四字短语”回答提高了答题的难度。答案须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如:“专心致志”,“追求真理”,“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温和沉静”等。
四、课外拓展----居里夫人 Marie Curie
研究成果: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
生 平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一、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硕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硕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院物理学教授比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金子一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