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同步训练
一、基础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奇(qí jī) 异 假(jiǎ jià) 如 计划(huǎ huà)
瞟见(piāo piǎo) 结局(jiē jié) 哀悼(dIào dào)
喧嚣(xiāo qì) 渲染(xuǎn xuàn)
【答案】qí;jiǎ;huà;jié;dào;xiāo;piǎo;xuàn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奇”是多音字,在“奇异”中读qí,意思是 特殊;稀罕;特别;非常。 (另一个读音是jī , 意思是单的,不成双的,和“偶”相对。偶数。“假”是多音字,在“假如”中读jiǎ,意思是 假定。(另一个读音是jià,意思是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组词:假期。)“哀悼”的“悼”读dào,不要读成形近字“掉dIào”。“瞟见”的“瞟”读piǎo ,不要读成形近字“漂piāo”。
故答案为:qí、jiǎ、huà、jié、dào、xiāo、piǎo、xuàn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把下面的词语填写完整,再选词填空。
浩浩 十美 滔滔 褴褛
①一说到科幻故事,他就 。
②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奔流不息。
③这位 的老人就是见义勇为的英雄。
④在小敏眼里,杨老师就是 的人。
【答案】荡荡;十全;不绝;衣衫;滔滔不绝;浩浩荡荡;衣衫褴褛;十全十美
【知识点】成语;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日常学习和积累作答即可。书写时注意“荡、滔、绝、衫、褴褛”等字词的写法。
①“滔滔不绝”: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符合语境;
②“浩浩荡荡”: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符合语境;
③“衣衫褴褛”: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符合语境;
④“十全十美”:十分完美,毫无欠缺。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荡荡、十全、不绝、衣衫、滔滔不绝、浩浩荡荡、衣衫褴褛、十全十美
【点评】考查补写词语及运用,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本课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
(2)本课由《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段组成。
(3)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四次历险。
(4)课文中几次历险纯粹是孩子的游戏。
(5)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答案】(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正确;
(2)正确;
(3)错误。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4)错误。课文中3次历险纯粹是孩子的游戏。
(5)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4.《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正确的顺序是( )
①汤姆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②汤姆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③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④汤姆和哈克到鬼屋寻宝;⑤汤姆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②④⑤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人物、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回忆作品内容,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③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①汤姆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④汤姆和哈克到鬼屋寻宝;②汤姆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⑤汤姆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故答案为:A
【点评 】对于“课标”推荐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5.学习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
【答案】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他喜欢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他喜欢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6.按要求写句子。
(1)鲁滨逊每天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缩句)
(2)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改为反问句)
(3)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换一种法,意思不变)
【答案】(1)鲁滨逊去打猎。
(2)没有工具,难道干什么不都困难重重吗?
(3)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都很熟悉。
【知识点】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删掉“每天带着狗到森林里”这些修饰限制的成分。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把肯定“都”改否定“不都”,然后在“干什么都困难重重”前加上“难道”,其后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问号改为句号;②删掉疑问词:“不是…吗”。
故答案为:(1)鲁滨逊去打猎。
(2)没有工具,难道干什么不都困难重重吗?
(3)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都很熟悉。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7.品析句子。
然后他们就将他俩扶上船,划到一户人家,给他俩吃了晚饭,让他们歇息了两三个小时,随后便把他们送回了家。
(1)句中前一个“他们”指 ,后面两个“他们”指 。
(2)下面对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写出了寻找孩子们的艰难过程。
B.这句话交代了孩子们回家的艰难过程。
C.这句话表现了孩子们脱险以后的愉快心情。
【答案】(1)用船送汤姆和贝琪回来的人;汤姆和贝琪
(2)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
(1)用船送汤姆和贝琪回来的人 然后“他们”就将他俩扶上船 中的“他们”指把他俩送回来的人。
汤姆和贝琪 把他们送回来的人扶他俩,给他俩吃的晚饭,所以这里的“他俩”指被找回来的汤姆和贝琪。
(2)B 这句话交代了孩子们回家的艰难过程。 带他们吃了饭,还休息了两三个小时,说明他们已经极度疲惫了。
故答案为:
(1)1、用船送汤姆和贝琪回来的人 2、汤姆和贝琪 (2) B
【点评】这道题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贝琪回家途中的片段,体现了汤姆和贝琪在历险之后的极度疲惫不堪的场景。突出故事情节的跌宕离奇,本题考查对于人物关系的认知,对于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那天半夜,村里的大钟忽然当啷当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戴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他到他们了!”除这种喧嚣之处,还加上了洋铁盆子和号角的声音。村里的居民聚集在一堆,向河边走去,迎接那坐在一辆敞篷
车上回来的孩子,车子由那些欢呼的居民拉着,前后左右还围着许多人,迎接的人们也跟着车子往回走,在大街上派头十足地一阵风似的涌过来,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村子灯烛辉煌,谁也不回去睡觉。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在起初的半小时中,村里的人排着队来到萨契尔法官家里,大家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并且还握一握萨契尔太太的手,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睛。
8.“片刻之间”形容时间很短,可以代替的词语有 、 。
9.“大家想说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
睛。”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是 和 ,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为两个孩
子的感到
A、欣慰 B、激动和高兴 C、伤心和绝望
10.选文第一段中,人们是怎样迎接两个孩子的?找出来,再结合全文说说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答案】8.眨眼之间;顷刻之间。
9.比喻;夸张;B
10.略。因为人们满以为两个孩子找不到了,结果他们却回来了。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第1段自然段,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8.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片刻之间” 形容时间很短,根据其意思,“片刻之间”近义词可以是“眨眼之间、顷刻之间。”
故答案为:眨眼之间、顷刻之间
9.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夸张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大家想说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把“泪水”比作“流水”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是比喻和夸张,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为两个孩子的感到激动和高兴,选B。
故答案为:比喻、夸张、B
10.由第1段自然段可知人们迎接两个孩子的场面“那天半夜,村里的大钟忽然当啷当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结合全文可知人们这样做是因为人们满以为两个孩子找不到了,结果他们却回来了。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
到星期四晚上,①天气有起色。汤姆提着姨妈那只洋铁旧灯笼,拿了一条遮灯光的大毛巾,乘机溜出去。他把灯笼藏在哈克的糖桶里,开始望风。午夜前一小时,客栈关了门,连那仅有的灯光也熄灭了。西班牙人没露面,巷子里也没人走动,一切平安无事。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汤姆拿起灯笼,在糖桶里点亮后用毛巾将它紧紧围住。夜幕中两个探险者蹑手蹑脚朝客栈走去。哈克放哨,汤姆摸着进了巷子。②好一阵功夫,哈克焦急地等待着,心头好像压着座大山那样沉重。他希望能看到灯笼闪一下光,这虽然让他害怕,但它至少说明他还活着。汤姆好像走了有好几个小时似的。他一定是昏过去了,要么就是死了,或许因害怕和兴奋,心脏炸裂了。③不安中,哈克已不知不觉地接近那条小巷,心里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意外不测的降临,一下子把他吓得憋过气去。事实上他已没有多少气了,他现在只能一点一点呼吸,这样下去不久就会心力衰竭。突然灯光一闪,只见汤姆狂奔着从他身边跑过。
“快逃!”他说,“快逃命!”
他不必再重说,一遍就够了,④还没等汤姆再说下去。哈克的速度已达到每小时三四十里,他俩一口气跑到村头旧屠宰场的空木棚那里才停下来。他们刚到屋檐下,风暴就来了,接着大雨倾盆而下。
选自《汤姆 索亚历险记》
1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万籁俱静:
诚惶诚恐:
12.第1自然段中,“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属于 描写,联系这几个自然段来看,它的作用是 。
13.读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句①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汤姆的细心和聪明机灵。( )
②句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哈克的紧张不安。(
)
③句③是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哈克的惊慌,又表现出他对汤姆的关心。(
)
④句④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汤姆和哈克的胆小和懦弱。(
)
14.根据选文的内容,给选文拟定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答案】11.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文中指巷子里非常安静。;惶恐不安;文中指哈克十分惊慌、害怕的样子。
12.环境;一是交代了时间,渲染了紧张、可怕的气氛;二是为结尾的“大雨倾盆而下”埋下伏笔。
13.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14.夜探客栈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感悟。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修辞及描写方法,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先对短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概括。
11.此题考查词语解释能力。万籁俱静: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结合文中语句“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可知文中指巷子里非常安静。诚惶诚恐:惶恐不安。结合文中语句“不安中,哈克已不知不觉地接近那条小巷,心里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意外不测的降临,一下子把他吓得憋过气去。”可知文中指哈克十分惊慌、害怕的样子。
故答案为:①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文中指巷子里非常安静。②惶恐不安;文中指哈克十分惊慌、害怕的样子。
12.此题考查描写方法的掌握。描写方法按内容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文中“夜色深沉,万筷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属于环境描写。通过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还为结尾的“大雨倾盆而下”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环境;一是交代了时间,渲染了紧张、可怕的气氛;二是为结尾的“大雨倾盆而下”埋下伏笔。
13.此题对文本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天气有起色。汤姆提着姨妈那只洋铁旧灯笼,拿了一条遮灯光的大毛巾,乘机溜出去。他把灯笼藏在哈克的糖桶里,开始望风。”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汤姆的细心和聪明机灵。“好一阵功夫,哈克焦急地等待着,心头好像压着座大山那样沉重。”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哈克的紧张不安。“不安中,哈克已不知不觉地接近那条小巷,心里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意外不测的降临,一下子把他吓得憋过气去。”通过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哈克的惊慌,又表现出他对汤姆的关心。“还没等汤姆再说下去。哈克的速度已达到每小时三四十里,他俩一口气跑到村头旧屠宰场的空木棚那里才停下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但是联系上文应该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不是表现的胆小和懦弱,句四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14.考查了学生的拟题能力。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短文加个合月完的夜晚,拿着灯笼去巷子的客栈探险,哈克在巷子口望风,汤姆去到客栈,一会儿,汤姆惊慌失措地跑出。由此可加题目:夜探客桂。
故答案为:夜探客栈
三、写作
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你一定被汤姆和小伙伴的历险故事吸引住了吧,快来写写你读后的感想吧!
【答案】范文: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真切地反映了儿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小说。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所以令热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些自己童年时的味道。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其他孩子,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粉刷围墙,使出了点小诡计,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工作,并自动奉上交换的东西,使汤姆从“粉刷匠”摇身变成了一个“大富翁”。后来他和哈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已经死了,在教堂里举办丧礼,而他们却躲在外面偷听。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但他的正义感却很强,例如他替贝基挨了一顿鞭子、和哈克贝利破获了一桩杀人案等等,这都可以看出他身上的闪光点和美好品质。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天性过了童年就很难再寻找,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仅能想起的回忆。相信不管是谁的童年,都会在儿时做过一两件稀里糊涂的傻事,当你长大时,回想这些充满童真的事来,就会觉得十分好笑、有趣。
汤姆虽然调皮捣蛋,但他仍旧是一个好孩子,面对亲人对他的思念,他同样硬咽、同样感动了。
在汤姆身上,能找到许多人的影子、许多人童年的幻想。汤姆也像个小精灵,不时带给我们欢声笑语,告诉我们只要有希望、有梦想,美梦便可以成真。
希望大家都能在汤姆的故事里找到与自己梦想相同的画面,希望大家都能像汤姆一样梦想成真。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写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作答时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如:故事情节的惊险刺激、汤姆的机灵淘气等,从中选择一两点,作文叙述要简洁,重点写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故答案为: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真切地反映了儿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小说。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所以令热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些自己童年时的味道。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其他孩子,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粉刷围墙,使出了点小诡计,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工作,并自动奉上交换的东西,使汤姆从“粉刷匠”摇身变成了一个“大富翁”。后来他和哈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已经死了,在教堂里举办丧礼,而他们却躲在外面偷听。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但他的正义感却很强,例如他替贝基挨了一顿鞭子、和哈克贝利破获了一桩杀人案等等,这都可以看出他身上的闪光点和美好品质。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天性过了童年就很难再寻找,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仅能想起的回忆。相信不管是谁的童年,都会在儿时做过一两件稀里糊涂的傻事,当你长大时,回想这些充满童真的事来,就会觉得十分好笑、有趣。 汤姆虽然调皮捣蛋,但他仍旧是一个好孩子,面对亲人对他的思念,他同样硬咽、同样感动了。
在汤姆身上,能找到许多人的影子、许多人童年的幻想。汤姆也像个小精灵,不时带给我们欢声笑语,告诉我们只要有希望、有梦想,美梦便可以成真。
希望大家都能在汤姆的故事里找到与自己梦想相同的画面,希望大家都能像汤姆一样梦想成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写读后感的方法:首先要读懂作品,抓住主要内容。再针对作品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同步训练
一、基础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奇(qí jī) 异 假(jiǎ jià) 如 计划(huǎ huà)
瞟见(piāo piǎo) 结局(jiē jié) 哀悼(dIào dào)
喧嚣(xiāo qì) 渲染(xuǎn xuàn)
2.把下面的词语填写完整,再选词填空。
浩浩 十美 滔滔 褴褛
①一说到科幻故事,他就 。
②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奔流不息。
③这位 的老人就是见义勇为的英雄。
④在小敏眼里,杨老师就是 的人。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本课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
(2)本课由《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段组成。
(3)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四次历险。
(4)课文中几次历险纯粹是孩子的游戏。
(5)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4.《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正确的顺序是( )
①汤姆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②汤姆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③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④汤姆和哈克到鬼屋寻宝;⑤汤姆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②④⑤
5.学习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
6.按要求写句子。
(1)鲁滨逊每天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缩句)
(2)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改为反问句)
(3)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换一种法,意思不变)
7.品析句子。
然后他们就将他俩扶上船,划到一户人家,给他俩吃了晚饭,让他们歇息了两三个小时,随后便把他们送回了家。
(1)句中前一个“他们”指 ,后面两个“他们”指 。
(2)下面对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写出了寻找孩子们的艰难过程。
B.这句话交代了孩子们回家的艰难过程。
C.这句话表现了孩子们脱险以后的愉快心情。
二、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那天半夜,村里的大钟忽然当啷当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戴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他到他们了!”除这种喧嚣之处,还加上了洋铁盆子和号角的声音。村里的居民聚集在一堆,向河边走去,迎接那坐在一辆敞篷
车上回来的孩子,车子由那些欢呼的居民拉着,前后左右还围着许多人,迎接的人们也跟着车子往回走,在大街上派头十足地一阵风似的涌过来,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村子灯烛辉煌,谁也不回去睡觉。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在起初的半小时中,村里的人排着队来到萨契尔法官家里,大家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并且还握一握萨契尔太太的手,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睛。
8.“片刻之间”形容时间很短,可以代替的词语有 、 。
9.“大家想说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
睛。”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是 和 ,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为两个孩
子的感到
A、欣慰 B、激动和高兴 C、伤心和绝望
10.选文第一段中,人们是怎样迎接两个孩子的?找出来,再结合全文说说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
到星期四晚上,①天气有起色。汤姆提着姨妈那只洋铁旧灯笼,拿了一条遮灯光的大毛巾,乘机溜出去。他把灯笼藏在哈克的糖桶里,开始望风。午夜前一小时,客栈关了门,连那仅有的灯光也熄灭了。西班牙人没露面,巷子里也没人走动,一切平安无事。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汤姆拿起灯笼,在糖桶里点亮后用毛巾将它紧紧围住。夜幕中两个探险者蹑手蹑脚朝客栈走去。哈克放哨,汤姆摸着进了巷子。②好一阵功夫,哈克焦急地等待着,心头好像压着座大山那样沉重。他希望能看到灯笼闪一下光,这虽然让他害怕,但它至少说明他还活着。汤姆好像走了有好几个小时似的。他一定是昏过去了,要么就是死了,或许因害怕和兴奋,心脏炸裂了。③不安中,哈克已不知不觉地接近那条小巷,心里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意外不测的降临,一下子把他吓得憋过气去。事实上他已没有多少气了,他现在只能一点一点呼吸,这样下去不久就会心力衰竭。突然灯光一闪,只见汤姆狂奔着从他身边跑过。
“快逃!”他说,“快逃命!”
他不必再重说,一遍就够了,④还没等汤姆再说下去。哈克的速度已达到每小时三四十里,他俩一口气跑到村头旧屠宰场的空木棚那里才停下来。他们刚到屋檐下,风暴就来了,接着大雨倾盆而下。
选自《汤姆 索亚历险记》
1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万籁俱静:
诚惶诚恐:
12.第1自然段中,“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属于 描写,联系这几个自然段来看,它的作用是 。
13.读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句①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汤姆的细心和聪明机灵。( )
②句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哈克的紧张不安。(
)
③句③是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哈克的惊慌,又表现出他对汤姆的关心。(
)
④句④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汤姆和哈克的胆小和懦弱。(
)
14.根据选文的内容,给选文拟定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三、写作
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你一定被汤姆和小伙伴的历险故事吸引住了吧,快来写写你读后的感想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qí;jiǎ;huà;jié;dào;xiāo;piǎo;xuàn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奇”是多音字,在“奇异”中读qí,意思是 特殊;稀罕;特别;非常。 (另一个读音是jī , 意思是单的,不成双的,和“偶”相对。偶数。“假”是多音字,在“假如”中读jiǎ,意思是 假定。(另一个读音是jià,意思是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组词:假期。)“哀悼”的“悼”读dào,不要读成形近字“掉dIào”。“瞟见”的“瞟”读piǎo ,不要读成形近字“漂piāo”。
故答案为:qí、jiǎ、huà、jié、dào、xiāo、piǎo、xuàn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答案】荡荡;十全;不绝;衣衫;滔滔不绝;浩浩荡荡;衣衫褴褛;十全十美
【知识点】成语;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日常学习和积累作答即可。书写时注意“荡、滔、绝、衫、褴褛”等字词的写法。
①“滔滔不绝”: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符合语境;
②“浩浩荡荡”: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符合语境;
③“衣衫褴褛”: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符合语境;
④“十全十美”:十分完美,毫无欠缺。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荡荡、十全、不绝、衣衫、滔滔不绝、浩浩荡荡、衣衫褴褛、十全十美
【点评】考查补写词语及运用,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答案】(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正确;
(2)正确;
(3)错误。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4)错误。课文中3次历险纯粹是孩子的游戏。
(5)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4.【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人物、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回忆作品内容,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③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①汤姆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④汤姆和哈克到鬼屋寻宝;②汤姆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⑤汤姆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故答案为:A
【点评 】对于“课标”推荐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5.【答案】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他喜欢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他喜欢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6.【答案】(1)鲁滨逊去打猎。
(2)没有工具,难道干什么不都困难重重吗?
(3)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都很熟悉。
【知识点】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删掉“每天带着狗到森林里”这些修饰限制的成分。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把肯定“都”改否定“不都”,然后在“干什么都困难重重”前加上“难道”,其后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问号改为句号;②删掉疑问词:“不是…吗”。
故答案为:(1)鲁滨逊去打猎。
(2)没有工具,难道干什么不都困难重重吗?
(3)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都很熟悉。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7.【答案】(1)用船送汤姆和贝琪回来的人;汤姆和贝琪
(2)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
(1)用船送汤姆和贝琪回来的人 然后“他们”就将他俩扶上船 中的“他们”指把他俩送回来的人。
汤姆和贝琪 把他们送回来的人扶他俩,给他俩吃的晚饭,所以这里的“他俩”指被找回来的汤姆和贝琪。
(2)B 这句话交代了孩子们回家的艰难过程。 带他们吃了饭,还休息了两三个小时,说明他们已经极度疲惫了。
故答案为:
(1)1、用船送汤姆和贝琪回来的人 2、汤姆和贝琪 (2) B
【点评】这道题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贝琪回家途中的片段,体现了汤姆和贝琪在历险之后的极度疲惫不堪的场景。突出故事情节的跌宕离奇,本题考查对于人物关系的认知,对于课文的熟悉程度。
【答案】8.眨眼之间;顷刻之间。
9.比喻;夸张;B
10.略。因为人们满以为两个孩子找不到了,结果他们却回来了。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第1段自然段,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8.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片刻之间” 形容时间很短,根据其意思,“片刻之间”近义词可以是“眨眼之间、顷刻之间。”
故答案为:眨眼之间、顷刻之间
9.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夸张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大家想说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把“泪水”比作“流水”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是比喻和夸张,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为两个孩子的感到激动和高兴,选B。
故答案为:比喻、夸张、B
10.由第1段自然段可知人们迎接两个孩子的场面“那天半夜,村里的大钟忽然当啷当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结合全文可知人们这样做是因为人们满以为两个孩子找不到了,结果他们却回来了。
【答案】11.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文中指巷子里非常安静。;惶恐不安;文中指哈克十分惊慌、害怕的样子。
12.环境;一是交代了时间,渲染了紧张、可怕的气氛;二是为结尾的“大雨倾盆而下”埋下伏笔。
13.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14.夜探客栈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感悟。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修辞及描写方法,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先对短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概括。
11.此题考查词语解释能力。万籁俱静: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结合文中语句“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可知文中指巷子里非常安静。诚惶诚恐:惶恐不安。结合文中语句“不安中,哈克已不知不觉地接近那条小巷,心里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意外不测的降临,一下子把他吓得憋过气去。”可知文中指哈克十分惊慌、害怕的样子。
故答案为:①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文中指巷子里非常安静。②惶恐不安;文中指哈克十分惊慌、害怕的样子。
12.此题考查描写方法的掌握。描写方法按内容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文中“夜色深沉,万筷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属于环境描写。通过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还为结尾的“大雨倾盆而下”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环境;一是交代了时间,渲染了紧张、可怕的气氛;二是为结尾的“大雨倾盆而下”埋下伏笔。
13.此题对文本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天气有起色。汤姆提着姨妈那只洋铁旧灯笼,拿了一条遮灯光的大毛巾,乘机溜出去。他把灯笼藏在哈克的糖桶里,开始望风。”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汤姆的细心和聪明机灵。“好一阵功夫,哈克焦急地等待着,心头好像压着座大山那样沉重。”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哈克的紧张不安。“不安中,哈克已不知不觉地接近那条小巷,心里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意外不测的降临,一下子把他吓得憋过气去。”通过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哈克的惊慌,又表现出他对汤姆的关心。“还没等汤姆再说下去。哈克的速度已达到每小时三四十里,他俩一口气跑到村头旧屠宰场的空木棚那里才停下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但是联系上文应该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不是表现的胆小和懦弱,句四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14.考查了学生的拟题能力。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短文加个合月完的夜晚,拿着灯笼去巷子的客栈探险,哈克在巷子口望风,汤姆去到客栈,一会儿,汤姆惊慌失措地跑出。由此可加题目:夜探客桂。
故答案为:夜探客栈
【答案】范文: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真切地反映了儿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小说。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所以令热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些自己童年时的味道。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其他孩子,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粉刷围墙,使出了点小诡计,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工作,并自动奉上交换的东西,使汤姆从“粉刷匠”摇身变成了一个“大富翁”。后来他和哈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已经死了,在教堂里举办丧礼,而他们却躲在外面偷听。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但他的正义感却很强,例如他替贝基挨了一顿鞭子、和哈克贝利破获了一桩杀人案等等,这都可以看出他身上的闪光点和美好品质。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天性过了童年就很难再寻找,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仅能想起的回忆。相信不管是谁的童年,都会在儿时做过一两件稀里糊涂的傻事,当你长大时,回想这些充满童真的事来,就会觉得十分好笑、有趣。
汤姆虽然调皮捣蛋,但他仍旧是一个好孩子,面对亲人对他的思念,他同样硬咽、同样感动了。
在汤姆身上,能找到许多人的影子、许多人童年的幻想。汤姆也像个小精灵,不时带给我们欢声笑语,告诉我们只要有希望、有梦想,美梦便可以成真。
希望大家都能在汤姆的故事里找到与自己梦想相同的画面,希望大家都能像汤姆一样梦想成真。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写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作答时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如:故事情节的惊险刺激、汤姆的机灵淘气等,从中选择一两点,作文叙述要简洁,重点写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故答案为: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真切地反映了儿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小说。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所以令热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些自己童年时的味道。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其他孩子,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粉刷围墙,使出了点小诡计,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工作,并自动奉上交换的东西,使汤姆从“粉刷匠”摇身变成了一个“大富翁”。后来他和哈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已经死了,在教堂里举办丧礼,而他们却躲在外面偷听。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但他的正义感却很强,例如他替贝基挨了一顿鞭子、和哈克贝利破获了一桩杀人案等等,这都可以看出他身上的闪光点和美好品质。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天性过了童年就很难再寻找,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仅能想起的回忆。相信不管是谁的童年,都会在儿时做过一两件稀里糊涂的傻事,当你长大时,回想这些充满童真的事来,就会觉得十分好笑、有趣。 汤姆虽然调皮捣蛋,但他仍旧是一个好孩子,面对亲人对他的思念,他同样硬咽、同样感动了。
在汤姆身上,能找到许多人的影子、许多人童年的幻想。汤姆也像个小精灵,不时带给我们欢声笑语,告诉我们只要有希望、有梦想,美梦便可以成真。
希望大家都能在汤姆的故事里找到与自己梦想相同的画面,希望大家都能像汤姆一样梦想成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写读后感的方法:首先要读懂作品,抓住主要内容。再针对作品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
1 / 1